劉莉 (安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學部,安徽 合肥 230601)
《護理學基礎》(以下簡稱護基)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涵蓋了臨床護理各崗位最基本的技能操作[1]。該課程傳統教學模式是 “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示教、學生練習”,其形式單一、枯燥,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2]。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在護基教學中采取學生到臨床調研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校護基課程安排在大二上即第三學期開設,共108學時。采用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從我校2012級護理專業13個平行班級中抽取兩個班級,分別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實驗組56人、對照組54人,均為女生,年齡18~21歲,兩組學生都是高中畢業、參加全國高考錄取的三年制專科生,已修課程及學時數均相同。兩組學生在年齡、入學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兩個班級的護基由同一位教師授課,所用教材、學時、授課計劃等均相同,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法,即理論知識以講授為主,護基技能操作采取教師示教、學生回示、課后開放實驗室練習的方式。實驗組除傳統教學法外,增加了學生臨床調研的環節,即在第三學期利用學校統一安排的一周臨床見習時間,布置學生對部分基礎護理操作進行臨床調研。考慮到見習醫院及科室的不同,挑選了學生已學過且臨床科室普遍較常見的4項護理操作開展調研,即生命體征的測量、氧療法、藥物過敏試驗和靜脈輸液。臨床調研以見習小組為單位,每組4~5人。調研結束后每位學生填寫調查問卷,每組學生針對上述4項操作撰寫臨床調研報告,調研報告內容包括:①該操作臨床是如何進行的。②臨床操作與學校所學之間的區別 (如物品、操作流程、操作方法、用物處理方式等)。③該操作臨床的做法是否科學、規范、合理,并分析原因。④對該操作的看法及建議。調研報告納入學生平時成績評定的一部分。
1.3.1 理論考試 課程結束后平行班級實行校內統一命題考試。
1.3.2 操作考試 學期末進行基礎護理技能考核,每位學生考前隨機抽取2項護基操作,由不知情教師承擔監考工作。兩組學生的操作監考教師完全相同,1名教師每次監考1位學生,每位老師監考的操作項目相對固定。
1.3.3 問卷調查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內容包括:①臨床調研的收獲。②臨床調研的效果評價。③參加臨床調研的感受。共發放調查問卷56份,收回56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兩組學生的理論考試及操作考試成績比較采用兩組獨立樣本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54人,護基理論考試平均成績為 (82.67±4.65)分;實驗組56人,護基理論考試平均成績為 (84.14±4.93)分。兩組學生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實驗組學生生命體征的測量、氧療法、注射法、藥物過敏試驗、靜脈輸液這5項操作技能考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護基操作考試成績比較 分
對56名學生臨床調研的收獲:認為有利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52人 (92.9%),認為有利于提高基礎護理操作水平49人 (87.5%),認為有利于提高溝通交流能力43人 (76.8%),認為有利于加強護理安全風險意識36人 (64.3%),認為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32人 (57.1%),認為有利于培養人文關懷意識30人 (53.6%),認為有利于培養團隊合作精神26人 (46.4%),認為有利于調動學習積極性19人 (33.9%),認為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13人 (23.2%)。
學生認為臨床調研的效果 “很好”13人 (23.2%)、 “好”18人 (32.2%)、 “一般”11人(19.6%)、“不好”8人 (14.3%)、“很不好”6人 (10.7%)。其中,31人 (55.4%)認為臨床調研的效果 “很好”或 “好”。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其原因可能是本次臨床調研側重于護基操作技能方面,雖然理論考試也涉及到操作的內容,但由于調研的操作項目較少、調研時間較短,未將臨床調研貫穿于護基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沒有量的積累很難引起質的變化。表1結果顯示,對調研的4項護基操作,實驗組學生技能考試成績均優于對照組學生。技能操作是護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在歷年操作監考中發現,不少學生總是忘記某些簡單、常規的步驟,如操作前洗手、戴口罩,鋪床前先移開床旁桌、椅,無菌物品使用前檢查、使用后記錄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平時操作練習過程中,死記硬背操作流程而不是真正理解為什么要這樣做,加上考試時緊張,更容易忘記某些環節。臨床調研是再學習的過程,臨床護士給病人進行護理操作比學校示教的模型人更有真實感,且調研結束后,學生要比較臨床操作與學校所學之間的差別并對此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生首先要熟練掌握該操作,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地思考和探究、尋求答案。不斷地學習、思索讓學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在理解基礎上加以練習,有利于更扎實地掌握并提高護基技能操作水平。
目前,學生在校操作練習的對象大多是模型人,操作前解釋、操作中指導、操作后囑咐等需要與病人溝通的環節,學生往往流于形式,長此以往容易造成 “重操作、輕溝通”的現象[3]。臨床調研促使學生在臨床期間必須跟隨護士學習、向臨床老師請教、與病人交流,這本身就是一個鍛煉學生人際交往及溝通能力的過程。此外,臨床帶教老師耐心、細致地與病人溝通可以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學生通過學習、模仿臨床老師的溝通內容、語氣、態度等,從而逐漸學會較好地與病人進行溝通。
“三查七對”是減少或杜絕護理差錯事故、保證護理安全的有效措施。教師在教學中反復強調 “三查七對”的內容及其重要性,即便如此,不少學生在操作中仍然查對不嚴格或流于形式。這樣的學生進入臨床后,會給護理工作帶來極大的風險和安全隱患。學生深入臨床親眼所見護士嚴格執行 “三查七對”制度,這給他們思想上帶來很大沖擊。表1結果顯示,除調研的4項技能操作外,實驗組學生注射法操作考試成績也優于對照組,注射法雖然不是調研項目,但從兩組學生操作考試的失分點來看,實驗組學生在查對環節的扣分明顯少于對照組。臨床調研后,學生的 “三查七對”意識大大增強,大部分學生操作前、中、后都能做到核對且查對的內容更加仔細、全面,如目前臨床上要求核對病人腕帶,雖然教材中沒有提到,但學生調研后再操作時都能主動加上核對腕帶這一步。學生在調研感受里分享了一個臨床案例,他說 “真沒想到臨床上居然會有這種情況,看來 ‘三查七對’來不得半點馬虎”。通過調研學生親身接觸或體驗臨床真實的案例和情境,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護理安全風險意識。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依賴性較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欠缺。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臨床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不斷涌現,學生如果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未來踏入工作崗位將很難適應臨床護理的迅速發展,更無法與時俱進、為護理對象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臨床調研后,學生要對護基技能操作進行總結并提出見解,這就要求其在臨床要認真觀察、善于發現問題,并積極思考從而獲得結論,長此以往有利于培養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護理的本質是關愛,如今越來越多的 “80后”、“90后”護士踏入工作崗位,他們很多人在家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呵護而缺少主動關愛、服務他人的意識。護理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教育的引導和經驗的積累才能逐步形成[4]。護士在工作中關愛護理對象、全心全意服務于病人的態度和行為使學生備受教育和啟發,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內涵,并充分認識到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學生在調研感受里寫道:“操作結束后護士說 ‘您好好休息吧,我會經常來看您的,別擔心’,雖然這句話是對病人說的,但我在旁邊聽了心里也覺得很溫暖。”
在一周時間內,學生要完成4項護基操作的臨床調研,時間緊、任務重,且教師對每組調研報告的評分即代表了該組每位同學的成績,這就要求學生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每位成員均要積極、認真參與其中。護理工作講求團隊合作,需要同事之間相互理解、支持與配合,通過臨床調研,讓學生明白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進入臨床崗位后,能盡快融入工作團隊,發揮護士角色作用。
[1]姚啟萍,呂穎 .“教學做評合一”在《護理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J].護理研究,2011,25(11B):3004-3005.
[2]周紅,敖薪,龔愛萍,等 .《護理學基礎》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 [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8):685-687.
[3]劉莉,李燕 .五年制高職護理學基礎教學的實踐 [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9):3036-3037.
[4]孫鐘,陳紅 .護理關懷能力培養的研究進展 [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