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敬ZHANG Xiao-jing;黃輝玲HUANG Hui-ling
(①黑龍江科技大學研究生學院,哈爾濱150022;②黑龍江科技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哈爾濱150022)
我國耕地存在分割細碎、水利設施不齊全、質量較低、農業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必須通過土地整治的相關措施來改善耕地的不良現狀。為了增加糧食生產產量,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我國正著力推進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夯實農業現代化發展基礎[1]。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決策是否正確、規劃設計是否合理、預期目標和效益是否實現需要通過一系列的評價來實現。本文基于耕地視角,以黑龍江省海倫市東風鎮興安村、東林鄉連山村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補建項目為例,探討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效益評價的方法,構建了耕地質量視角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并對該項目進行定量評估,以期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區位于海倫市東風鎮興安村、東林鄉連山村,東面、南面緊鄰克音河,北至東邊水庫、西至灌區主干渠;東西寬1.6公里,南北長20.0公里,總面積為3181.8515hm2。扣除不動工用地366.6540hm2,建設規模為2815.1975hm2,基本農田面積2634.1609hm2。
主要工程內容有灌排水工程和田間道路工程,前者包括輸水工程、排水工程、水工建筑物工程、輸變電工程,后者包括修建田間路工程;項目建設期為1年;項目預算總投資997.56萬元。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績效評價包括建設過程評價和項目后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評價、實施管理評價和實施效果評價等,其中實施效果評價主要是對建設成效的評價[2]。耕地質量表現為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的高低、耕地環境狀況的優劣以及耕地產品質量的高低,是土壤、水分、交通和地形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3]。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通過土地平整、深耕、地塊合并及農田基礎建設等土地整治措施來實現,進而提升現有耕地的質量。
基于耕地質量視角構建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是實施效果評價,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構建完整的績效指標體系,同時從耕地綜合質量的角度評價項目區農田在項目實施前后的耕地質量。
3.1 評價指標因子的選取 全文遵循區域性、目的性、主導性以及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原則,參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初設評價指標因子備選庫;在獲取項目區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權威專家的意見,構建了本文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耕地質量視角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
3.2 評價指標的量化處理 為獲得便于處理的數據和規范化的評價,最大限度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文章根據文獻資料、專家意見對擬選的各評價指標因子進行量化分級處理,對各因素分別賦值。賦值區間[0,100],分值大小與耕地質量呈正相關,以此為各指標的每個等級制定等級標準。如表2所示。

表2 耕地質量視角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量化分值
3.3 評級指標權重的確定 基于耕地質量視角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要綜合考慮評價指標和項目措施對耕地質量的影響。本文采用德爾菲法(DELP)和層次分析法(AHP),根據評價指標的重要性、通過指標之間的兩兩比較構造判斷矩陣,計算各評價指標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從而確定各評價指標權重[4]。如表1所示。
3.4 建立評價模型 耕地質量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采用綜合指數加權求和評價法。根據各評價指標不同級別的分值(Si)和權重(Wi),建立綜合評價模型[5]。

式中V: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項目單元的耕地質量綜合分值;
Si:第i個指標的分值;
Wi:第i個指標的權重;
n:評價指標的個數。
根據模型(1),本文的效益分值有經濟效益分VB1、社會效益分VB2、生態效益分VB3及耕地質量綜合分VA。根據項目區各評價指標的實際數值和評價指標量化標準,以項目實施前耕地質量為基礎,遵循相同的標準,計算項目區的 VA、VB1、VB2、VB3,對項目區項目實施前后的耕地質量進行分等劃級,由此定量評價項目區的耕地質量水平及分項效益水平[6,8]。依據得分,本文將耕地質量級別劃分為5個等級,如表3所示。

表3 耕地質量得分與級別劃分
4.1 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的應用 本文選取黑龍江省海倫市東風鎮興安村(D1)、東林鄉連山村(D2)高標準基本農田補建項目為例,運用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對其 VB1、VB2、VB3及 VA分別進行加權計算,再計算前后變化值ΔV、耕地質量總體水平的增值系數PV。計算公式為:

式中,Vb、Vp——整理前、后耕地質量分,i=B1、B2、B3、A。
根據PV大小,借鑒五級成功度評定法,本文將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績效成功度分為五個等級:成功、基本成功、部分成功、不成功、失敗[7]。如表4所示。

表4 績效成功度評價
運用上述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對D1、D2項目區VB1、VB2、VB3及 VA計算如表 5所示。

表5 海倫市2個高標準基本農田補建項目耕地質量績效評價結果
4.2 應用結果的分析 結合表3和表4,分析表5可知,D1、D2項目區的 VA在項目實施前分別為 43.40、48.11,耕地等級為Ⅴ和Ⅳ,項目實施前耕地質量處于較低水平;項目實施后 VA為 57.90、67.82,分別提高 14.50、19.71,耕地等級達到Ⅳ和Ⅲ,即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區的耕地質量均不同程度提高。
以PVA為標準,D1的PVA為33.40,D2的PVA為 40.97,D1達到基本成功,D2達到部分成功,說明項目績效成果顯著。雖然D1項目區達到部分成功,D2項目區達到基本成功,但二者總體水平相對不高,D2僅比D1高7.57%,這反映了高寒地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項目特點。
從單因素來看,D1項目區和D2項目區VB2提高的具體數值和增值系數最大,分別達到8.85、9.01、59.98、62.73,二者的PV都處于成功范圍之內;D1項目區PVB3為24.42,達到部分成功,D2項目區PVB1為39.07,達到基本成功,但處于較低水平;D1項目區PVB1為16.85,達到部分成功,D2項目區PVB3為20.52,達到部分成功。這說明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整治工程可以明顯提高VB2,而對VB1和VB3的影響相對較弱;根據1.2和1.3內容可知,這主要得益于項目區灌溉和道路狀況的改善。?
本文在對黑龍江海倫市高標準基本農田補建項目區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基于耕地質量視角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實現標準量化處理;通過DELP法和AHP法確定評價指標的權重,通過綜合指數加權求和評價法建立評價模型,建立基于耕地質量視角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績效評價評價科學方法。通過對海倫市2個高標準基本農田補建項目的評價應用,其結果與實際情況高度吻合,這將為黑龍江省進一步采取針對性措施、改善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生產效益,完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績效評價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1]我國“十二五”將建設500個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縣[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2(7):18.
[2]TD/T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3]王愛玲,胡繼連,劉文鵬等.土地整理耕地質量評價和經濟潛力評價比較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2(2):269-274.
[4]杜靜,王璦玲,馬云波.土地整理效益模糊綜合評價比較研究-以寧陽縣兩個土地整理項目為例 [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8,30(3):562-568.
[5]王愛玲,胡繼連,劉文鵬等.土地整理耕地質量評價和經濟潛力評價比較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2(2):269-274.
[6]陳慧芳.富陽市耕地質量評價及生產能力核算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2-29.
[7]高明秀,李占軍,趙庚星.面向土地整理的項目尺度耕地質量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