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罕+歐陽龔平
[摘要]2009年9月16日,《建國大業》為建國六十周年獻禮隆重上映,并最終收獲了42億的票房。 2011年,《建國大業》的姊妹篇《建黨偉業》卷土重來,向著預期中的8億票房發起沖擊,最終卻只收獲到了不到4億的票房。主旋律電影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逐漸發展并形成了特有的制作模式,但是當觀眾面對主旋律電影時,卻仍然保持著距離感,這種距離感直接導致了影院競爭力的缺失。本文試圖通過這兩部大片在人物塑造、營銷模式、敘事等方面的分析,找到國產主旋律電影的突圍之路。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轉型;策略
一、主旋律電影概況
滿足主旋律電影的三個條件是人物、主題與題材。人物必須是表現英雄或者模范,主題必須是弘揚英雄主義或者愛國情操,題材必須是歌頌黨的豐功偉績或時代的思想成就。隨著時代的變化,主旋律電影的內涵也在豐富,與普通觀眾生活相貼近的現實主義題材、弘揚主流價值觀、謳歌人性美好的影片也包含在內。現如今主旋律以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為多,本文所探討的《建國大業》與《建黨偉業》都屬于此范疇內。
從定義上來看,主旋律電影在商業院線發行是很難具備票房競爭力的,觀眾不買賬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1.敘事層面
由于影片本身創作的動機在于宣傳與教化,根據國情,凡是與宣傳掛鉤的項目,創作者可自由發揮的余地較少。題材單一,因而故事趨于平面化和模式化,這直接導致了人物塑造的臉譜化,加上教化的意味太濃重,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反感。故事與人物塑造的缺失,使得觀眾望而卻步。
2.視聽層面
觀眾在電影院里觀影,追求的是視聽盛宴,而主旋律電影,極少在視聽層面給予觀眾沖擊,即便是有,要不就是稍縱即逝,要不就是效果不盡如人意,使觀影感受大打折扣。例如在《唐山大地震》中,影片的宣傳都是打著災難片的標簽,但是在實際觀影中,影片宣傳的打出的“災難片”的旗號只出現在影片的前十分鐘,所以,應劃分為“家庭倫理”類型更為合適。
3.類型層面
主旋律電影雖屬于一種類型電影,但是在我國,很難與其他電影進行融合,最常見的融合如戰爭、歷史、人物傳記等,類型單一,類型化程度較低,無法通過類型融合的方式吸引觀眾。
4.營銷層面
主旋律電影的輿論導向和宣傳作用決定了它的投資多以政府為主,是一種政府行為,所以影片會得到政府的支持,如單位包場放映,還有包括官方的電影節的肯定(這幾年的金雞百花可證明),由于題材的特殊以及電影賣點的缺乏,在宣傳力度與手段上,無法跟商業電影相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主旋律電影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其根本其實并不在于影片本身,而是在于電影制度方面的限制。
二、以《建國大業》與《建黨偉業》為例
中國人愛取整慶祝,所以這就注定2009年和2011年是不平凡的年份。這兩部電影以獻禮片為宣傳口號,應運而生。
本來這是兩則情理之中,毫無特殊的電影新聞而已,其作品也不過只是兩部主旋律電影,但是在那一年——2009年,這一切逐漸成了一個社會熱點,《建國大業》在萬眾期待中上映,隨后橫掃國慶檔,最終獲得42億票房。
這是一次主旋律電影“翻身”的經典案例,它的出現改變了主旋律電影的某些運作模式,為后來的同類型電影提供了可借鑒的藍本。兩年后的《建黨偉業》卷土重來,雖已經不能再造成轟動的效果,但仍然收獲了將近4億的票房。
它們的出現給主旋律電影帶來了什么?縱觀兩部影片可以看到如下特點。
1.人物塑造上略有驚喜
雖是革命歷史題材,但是通過改編或虛構的情節展現歷史人物立體的一面。例如《建國大業》中蔣介石的形象有所改變,不再是打著 “壞人”標簽的臉譜人物,而是更多地加入了一些人性化的因素,讓觀眾看到了他在歷史大環境下的無奈與掙扎;《建黨偉業》中的袁世凱,不再是如歷史書上簡短的評價,而是有了自己曾經的堅持以及之后內心的荒涼,這些處理方式讓觀眾更容易接受。
但是,因為故事是全景式的,涉及的人物眾多,只能是蜻蜓點水,未能深入刻畫,在某些人物的處理上,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
2.營銷模式上的一些轉變
這兩部電影有著同樣的特點:明星制,而且是大量的明星堆積而成。眾所周知,明星制是好萊塢電影的一大特征,是影片取得票房成功的關鍵因素和有力的手段,在這兩部電影中明星制被發揮到了極限,據統計參演《建國大業》的明星達到172位,參演《建黨偉業》的明星達到108位,這是一場明星的盛宴。所以電影以此為賣點,大肆宣傳,這充分調動了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的追星心理,這種營銷手段收到了奇效。明星的走馬觀花式集中展示,讓觀眾目不暇接,他們在觀影的同時,還在玩著一個游戲——數明星。這也為之后主旋律電影提供了借鑒,如《錢學森》(2012年)就是采用陳坤和張雨綺等當紅偶像作為主角,成為影片的賣點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影片的出品人里的一個名字格外引人注目——楊受成,英皇集團的老板,這說明電影的融資途徑也在改變。
3.敘事上的缺失
發揮到極致的明星制雖然是賣點,但是所涉及的人物眾多,要照顧到每個明星,所以在敘事上問題尤為突出,所以兩部影片更像是活動影像版的歷史書,對于任何事件都只是淺嘗輒止,隔靴搔癢,為完成敘事,只能通過字幕進行展示,喪失了畫面應有的敘事功能,這個問題在《建黨偉業》中尤其嚴重。雖然片中偶有幾個人物形象有所顛覆,但是,很多人物都被淹沒在大背景之中。雖然展現了一段恢弘的歷史,但要稱其為史詩電影其實還不夠恰當,充其量只能是歷史事件的羅列,歷史人物的堆積,而不去探究在這樣的歷史下,人物的生命軌跡與大時代變革之間的關系,導致的結果就是宏觀式的展現而不是微觀式的深入。美國影片《林肯》值得借鑒,影片并未全景式地展現他的一生,而只是通過“廢除黑奴制”這一中心事件展開,讓觀眾看到林肯在這個事件中所展現的人格魅力。
觀眾不需要歷史教科書,而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一個有“焦點”而不是“散點”的故事。
兩部電影雖在一些層面上有所改變,但是在類型融合、視聽效果等方面依然缺失,與之前的主旋律電影沒有差別。
三、突圍之路
雖然創作者們一直在試圖求新和求變,但是問題一直存在,在現有的創作環境下如何解決問題是創作者們必須面對的。
1.在敘事層面,應該轉變思維,打破既定規則,貼近大眾心理
對于故事的選擇,不要局限在重大歷史革命題材和人物傳記類型上,應該求新求變,加入更多的故事類型。在人物塑造上,應該繼續挖掘人物立體面、人性面,拋棄原有的臉譜化、平面化的處理方式,用深入挖掘的人物去帶動故事劇情的發展,讓觀眾記住人物在其軌跡里豐富的變化,從而更能理解人物背后創作者所要傳達的意義是什么。
即便是在重大歷史革命題材和人物傳記類型上,人物的塑造也應該避免極端化,加入人性的復雜面,而不是簡單地將其分類為“好人”或者“壞人”,要去設計“有意思的缺點(對于反派而言是“優點”)會讓角色人性化,觀眾在他身上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和缺點(優點)會立即讓英雄或者其他角色顯得更加真實與動人……如果惡人或者反派角色出人意料地顯示出英雄的品質,會給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1]。
2.應該多與其他類型電影進行融合
上文已經指出,由于故事類型的缺乏,導致影片類型單一,如果能夠把有高票房的電影類型與主旋律電影相結合,其效果非同一般。如果在類型上,刻意去模糊主旋律電影與商業電影的界限,將意識形態中宣傳教化功能植入到商業電影之中,觀眾在獲得觀影快感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的洗禮。例如與科幻類型相結合,與心理懸疑相結合,等等。
但是,值得提出的是,這種植入手段必須是高超和不留痕跡的。在以往的主旋律電影中,太過明顯的說教只會增加觀眾的反感,我們應該學習美國電影,作為世界電影的霸主,美國電影中都會植入美國精神,所以在其分類型之中,根本不存在主旋律電影一說。 《泰坦尼克號》《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美麗心靈》以及最近熱映的《超級戰艦》等,他們的類型多種多樣,有災難片、愛情片、西部片、戰爭片、心理片、科幻片等,但是它們都是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因為我們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美國精神、美國人的價值觀。
反觀國產主旋律電影,我們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意識形態的宣傳上,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影片類型的單一,與影片內容中的說教意味,如果在主旋律電影這種類型中,我們試圖去模糊意識形態的部分,而更多是宣傳中國的精神、中國的價值觀、中國的普世價值,擴展影片的類型,這才是一條可行之路。
那么我們中國精神在哪兒?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又在哪兒?我們中國的普世價值是什么?創作者們需要解答這個問題,然后用各種類型電影作為包裝,去包裹宣傳主流價值觀的核。
拋棄說教,類型融合,不動聲色,潛移默化,才是創作者應該去考慮的。
3.電影技術上的革新
革新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觀眾視聽享受上的需要,還有就是類型化的需要。戰爭片需要氣勢恢宏的大場面,仿真的聲音效果;科幻電影需要強大的電腦特效技術;為了達到更逼真的觀影效果,我們還需要3D技術等,這些技術層面的革新,會為主旋律電影類型化融合提供基礎的技術條件,并能夠吸引一大批講求視聽盛宴的觀眾進入影院。
4.電影融資上,應該多元化
政府不應再是主旋律電影的主要投資方,而應該只占小部分。把主旋律電影放到市場融資中去,吸引民間和制片公司的資金,與商業電影一起,接受市場的考驗,這有益于主旋律電影競爭力的提高。如果主旋律電影總是一種政府行為,由政府全權保護和承擔風險,那么其成長會愈趨于緩慢。
5.電影營銷上,繼續采用明星制來抓住電影院的主體——年輕人
《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已經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但是此案例不可復制,因為它們的弊端前文已經敘述。如果在保證敘事層面和視聽層面等因素的前提下,不那么極端和急功近利地使用明星制,它將是一個吸引票房的有力手段。第二,加大影片的宣傳力度。主旋律電影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即政府的支持。商業宣傳配合著政府宣傳部門的工作,其效果不容小覷。
在探索如何拍好主旋律電影的同時,我們應該去思考在電影里我們應該放入的是什么樣的時代精神和價值觀。誠然,我們更應該想到,電影環境的寬松才能創造出好的電影,主旋律電影亦是如此。
[參考文獻]
[1]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M].王翀,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2] 李存霞.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及其原因探析[J].大眾文藝,2012(01).
[3] 張慶勝,曠曉蘭.主旋律電影的營銷原則與策略——以《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為例[J].聲屏世界,2012(01).
[作者簡介] 肖罕(1983—),女,重慶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文化教育。歐陽龔平(1989—),男,湖南長沙人,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電影學專業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電影創作。
電影文學2014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