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旋律電影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宣傳的重要途徑,在我國電影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主旋律電影具有意識形態性、時代精神和民族意識,同時也具有藝術審美性。其將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時代創新精神等思想內涵融于電影創作中,形象地闡述著我國社會對主流價值觀念的理解。主旋律電影集思想性與藝術性于一體,不僅影響著觀眾的道德行為選擇和價值觀的樹立,更對當代電影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精神;思想性;啟示
自從1905年首部國產電影《定軍山》上映以來,中國電影就一直以獨特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姿態矗立在世界電影舞臺,展示著中國不同時代的社會現實及文化底蘊。而在眾多電影類型中,主旋律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界獨有的藝術形式,一直扮演著宣傳主流價值觀和主導意識形態的角色。它不但以美輪美奐的視聽效果吸引著觀眾融入特定情節中,還以極具道德感染力的人物和故事內容,直觀形象地闡述著其對于特定精神內涵的理解,發揮著價值觀影響和教育的功能。無論是《大決戰》《風雨鐘山下》《建黨偉業》等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還是《云水謠》《任長霞》《楊善洲》《唐山大地震》等現實題材的主旋律電影,都以豐富的精神內涵讓人們在光影世界中獲得極大的感官享受,同時,也受到了一次次精神的洗禮。
一、主旋律電影概念及特征
(一)主旋律電影概念解讀
“主旋律”這一音樂專業詞匯自從1987年被引入電影領域,電影界就約定俗成地將體現中國社會主導意識形態,弘揚革命精神、愛國思想、價值觀和人性的電影定義為主旋律電影。狹義上來講,主旋律電影主要就是指由我國政府委托或指定特定制作單位創作拍攝的電影,內容多以展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英雄人物及革命歷史題材為主。而廣義上講,主旋律電影是指能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提高道德素養等具有時代精神的影視作品。主旋律電影核心目標就是在影視創作規律和宏觀政策的基礎上,宣揚主流社會文化,倡導時代精神,以影視意識形式和思想內涵的高度結合來鼓舞、激勵觀眾形成對中國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認同。
(二)主旋律電影的特征
首先,主旋律電影具有意識形態性。無論是革命題材還是現實題材的主旋律電影,都集中反映了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而其產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我國政府意識形態的影響,其目的也是維護黨和國家的政治立場。可以說,主旋律電影是以影視藝術傳遞愛國精神,而當前主旋律電影則表現為對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其次,主旋律電影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意識。我國主旋律電影的發展歷經不同的歷史時期,但是在每個時代都蘊含不同的時代內涵和意義。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英雄兒女》《小兵張嘎》等主旋律電影主要反映新民主革命戰爭的艱苦卓絕。而改革開放時期,《焦裕祿》《離開雷鋒的日子》等主旋律電影則主要反映改革建設過程的人和事。當前,《建國大業》《1942》等現實題材主旋律電影同樣具有新的時代意蘊和生活感。盡管主旋律電影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點,但是都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理念及民族精神,同時都以不同人物和事件為切入點還原歷史,引發觀眾對歷史的反思,激起對民族精神的心理認同。最后,主旋律電影具有藝術審美性。我國主旋律電影的藝術審美主要通過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來全面展示,將現實中的“真善美”在影片中生動細膩地展示出來,激發觀眾對更高道德或精神的追求,提高審美情趣。當前很多主旋律電影不再單純地展示歷史政治性,而是更多利用藝術和商業手法,讓嚴肅的思想內涵更具有感染力和藝術性,既保持歷史性和政治性,也具有較高的審美性和觀賞性。
二、主旋律電影的精神內涵
主旋律電影作為擔負著價值觀宣傳作用的電影形式,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展示出我國不同時期的道德訴求及價值觀念。具體來說,主旋律電影精神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愛國主義精神
《英雄兒女》《集結號》《建黨偉業》等主旋律電影以歷史畫面和人文形象將戰爭的硝煙及仁人志士在國破家亡之際的愛國熱情直觀地展示給現代觀眾,將他們心中塵封已久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意識喚醒,引發觀眾對愛國精神及道德的共鳴。
無論是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還是解放戰爭題材的主旋律電影,都將創作者的愛國情懷囊括其中,通過戰爭場面的還原和愛國志士人物形象的刻畫,將愛國精神內涵傳遞給現代觀眾,實現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精神影響作用。例如,韓三平執導的《建國大業》作為新時代的主旋律電影,以宏大壯觀的戰爭歷史視野,聚焦了中國共產黨、勞動人民及其他黨派為爭取解放與反動國民黨艱苦卓絕斗爭的歷史。該主旋律電影藝術地營造出了一種愛國的道德意境,尤其是開國大典時的波瀾壯闊,以及毛主席宣布新中國成立時的激動人心,無不鼓舞著觀眾的愛國激情。再如《集結號》這一主旋律電影以英雄浴血的戰爭鏡頭,將愛國主義精神內涵逼真地展示給觀眾。導演馮小剛以逼真的戰爭特效及感人的情懷意境直接沖擊觀眾的心理防線,讓觀眾的愛國情懷在戰爭畫面中得到宣泄,與主人公谷子地的愛國思想形成共鳴,激發觀眾的愛國激情。諸如此類戰爭題材主旋律電影,通過特定時間和人物形象展示著愛國主義這一優秀傳統道德。可以說,主旋律電影將愛國主義融于情節、人物、語言和畫面中,讓沒有經歷硝煙和鮮血的現代觀眾,真切地感受國家危急時刻革命者的愛國情懷和道德意識,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內涵也許正是主旋律影片歷久彌新,具有永恒魅力的根源之一。
(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內涵
《董存瑞》《戰火中的青春》《集結號》等大量主旋律電影,以鮮明的革命英雄主義及樂觀主義精神在我國電影發展進程中譜寫了一曲雄壯的贊歌,不僅滿足了不同時代觀眾群對英雄人物的心理崇拜,也宣揚了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人格和道德標準。
主旋律電影中不同歷史時期的主人公為了民族和集體的利益而斗爭或犧牲,使命的崇高性和正義性彰顯了人物的道德品格。他們以寡敵眾、流血犧牲,極大地激發了觀眾的心理認同,形成了對觀眾的道德影響力。例如,主旋律電影《集結號》中主人公谷子地率領連隊以少敵眾,戰爭結束后他又為戰友們正名,這些英雄人物的行為對現代觀眾形成了極大的心理沖擊,而這些英雄人物也一定程度上在觀眾心中成為道德楷模和標準,讓觀眾在戰爭或艱苦的電影背景中反思人物的行為選擇,進而審視自我道德體系,提高自我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相較于傳統主旋律電影對英雄人物高大上的刻畫形式,如今的《任長霞》《驚心動魄》《1942》等主旋律電影沒有直接對英雄主義或革命樂觀主義進行簡單陳述,而是從更加平民化的角度揭示普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內在情感,以小人物的英雄行為選擇震撼觀眾的心靈,從而激發觀眾的道德傾向,提高自身對于集體、國家、家庭的熱愛,進一步修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三)創新精神內涵
主旋律電影不僅以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為主題,喚醒觀眾對特定歷史時期的回憶,進而形成對自身道德的提高和促進,同時也以鮮明的時代精神內涵,根據當代電影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宣揚著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
早期主旋律電影注重革命思想、反封建思想的宣傳,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主要以對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歌頌為創作核心,宣揚對崇高人格及思想的追求,導致主旋律電影在一定時期內過度追求“高大上”,影響了觀眾的觀影興趣。從90年代起,主旋律電影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藝術表現形式和視角風格多樣,敘事在歌頌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基礎上,更加側重對新時期道德風尚及人格的弘揚。尤其在2000年后,主旋律電影更是將思想性和商業電影結合在一起,以新穎的拍攝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展示新的時代精神。例如,作品《云水謠》就為現代電影創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導演尹力用愛情故事的敘事形式展示了一個跨地域和跨年代的主旋律內容。電影中革命青年穿越時空的愛戀,史詩般手法極大地拓展了故事空間,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情感等方面,都更加鮮活和立體。《云水謠》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傳統主旋律電影過度政治化的慣例。導演以現代化的鏡頭語言和敘事結構讓思想性和影視技術結合在一起,也讓主旋律電影有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和思想批判性。再如電影《東京審判》,雖然具有非常濃厚的愛國情懷和氛圍,但是卻沒有進行直接的愛國說教,而是將懸疑等商業元素融于其中,讓觀眾在法庭辯論的情節中感受愛國思想的影響,讓觀眾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思想教育和藝術體驗。同時,主題依然具有強烈的愛國意識和民族意識,與觀眾的心理形成了直接強烈的交流。當代主旋律電影以新的時代精神內涵重新挖掘著歷史題材和人物的思想內涵,從新的角度審視著中國社會道德標準和發展要求,獲得了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的雙豐收。
三、主旋律電影的當代啟示
主旋律電影以我國歷史進程中的特定事件或人物為基礎,最大限度地將思想性與藝術性、時代性結合在一起,讓優秀的精神內涵通過藝術渠道走入觀眾內心世界,對于當代影視創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
(一)重視潛移默化式的意識形態滲透
主旋律電影承載了我國社會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知,表現出一種高尚的倫理準則和道德情操。然而絕大多數主旋律電影并非直接對思想內涵進行宣傳,而是以潛移默化的手段引發觀眾對道德的認識和價值觀的認同。當代影視創作不應該進行過度的政治宣傳或過高地追求商業利益,應該從多角度挖掘故事或人物的道德影響力,以故事和人物的思想性吸引觀眾的關注和心理傾向。主旋律電影中經常利用特定人物的性格、環境等元素悄然地對犧牲精神、愛國精神和拼搏精神進行滲透,以或傳統、或現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當代觀眾多元化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如在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中,影片通過雷鋒戰友的視角,以戰友情、軍民情等感情將影片聯系為一個整體,以情感彰顯雷鋒的奉獻精神,對觀眾進行了一次次的道德洗禮。再如電影《孔繁森》中,導演將孔繁森的精神與西藏獨特的風景聯系在一起,以景喻人,讓觀眾在迷人的風景中接受奉獻主義的洗禮。因此,當代電影創作必須重視思想性的表達,摒棄簡單粗暴的宣傳,根據電影人物的心理、感情或環境進行適當挑戰,以藝術化的手法滲透主流意識形態。
(二)重視審美需求和娛樂需求
主旋律電影通過豐富的思想內涵對觀影者進行了直接的審美情趣影響,讓觀眾的情操情感、品格性格都得到了陶冶。當代電影作為最常用的傳播形式,應該借鑒主旋律電影審美功效的實踐,以主旋律電影為范本,將思想性和審美情趣結合在一起。例如,可以在思想上突出民族意識形態,將美好、崇高和偉大的情操、感情及理想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激發觀眾的審美興趣,進而達到思想教育和情趣欣賞的一致。同時以主旋律電影為參照,將我國悠久的歷史、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內容融于藝術創作中,讓觀眾在不同的題材中感受優秀思想的潛在影響。當代電影可以借鑒主旋律電影宏大的視聽環境,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感官需求。很多主旋律影片,尤其是軍事題材、諜戰題材影片能通過獨特的歷史和故事視角,為觀眾提供刺激、緊張的感官感受,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在保證思想性的基礎上,創新觀念,以現代化的影視技術和視域提高作品的娛樂性和觀賞性。
四、結語
主旋律電影通過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結合,讓無數觀眾感受到愛國主義、英雄主義等崇高精神的感染和熏陶,在我國電影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但直觀形象地闡述著我國社會對優秀精神內涵的理解,發揮著價值觀教育的社會功能,而且對當代電影中意識形態與審美情趣、娛樂性之間的關系處理具有非常積極的啟示意義,對于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素芳.論主旋律電影生產機制的流變[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2(02).
[2] 廖祥忠.重塑中國主旋律電影形象[J].當代電影,2013(09).
[3] 李存霞.主旋律電影的商業化及其原因探析[J].大眾文藝,2012(01).
[4] 李彩霞.探析新主旋律電影主流價值觀的傳播效果[J].電影文學,2015(19).
[作者簡介] 楊巧智(1982—),女,山東禹城人,碩士,呼倫貝爾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