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程

明陽準備在這一輪海上風電的機遇期大顯身手,并同時將觸角伸向歐洲,以此競逐海上風電領跑者的席位。
“在海上風電領域,制造業真正要走的路是通過國內的項目讓風機制造、施工安裝等工程逐漸得以成熟,然后再走到歐洲去。”明陽風電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明陽風電”)副總裁朱榮華對記者如是表示他對于國內海上風電的看法。
這亦是明陽風電正在海上風電市場上布局的方向。今年以來,明陽除中標并已開工建設廣東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珠海桂山項目,還相繼在江蘇如東簽訂了300MW海上風電資源開發項目。
與此同時,明陽還在不停步地籌備海外市場。幾個月前,明陽與挪威政府簽訂了SCD6MW海上風機安裝投入測試合作協議,爭取盡快獲得歐洲地區的型式認證,并在挪威豎立新研發的6MW風機。
實際上,今年是國內海上風電項目得到國家核準數量最多的一年,這歸功于6月海上風電上網電價的出臺。發改委發布的通知中明確在2017年以前投運的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
但根據記者對大唐新能源、明陽風電、聯合動力等相關人士的采訪,這樣的電價只有在福建、臺灣海峽等風資源條件極好的地區才能得到一個“漂亮”的投資回報率,而其余地區的海上風電項目很有可能連8%的投資回報都難以保證。
而就在電價出爐后兩個月,國家能源局召開了“全國海上風電推進會”,并公布《全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方案(2014-2016)》,方案中涉及44個海上風電項目,共計裝機1027.77萬千瓦。如果該方案規劃能夠按時完成,則將遠遠超過此前十二五規劃中500萬千瓦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則文件的時限均是2014-2016年,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時間段是大規模海上風電成本與電價水平的摸索階段,國家很有可能在三年之后會有一個更加客觀合理的電價政策。
這或多或少給了明陽信心。“如果到2017年上網電價升高,那么企業會更積極地參與海上風電建設。”朱榮華說。
珠海試水
早在四年前,明陽便在由龍源開發建設的江蘇如東試驗風場上豎立了兩臺1.5MW樣機。這兩臺樣機在運行過程中曾出現過較大故障,但在該風場這并不是個例,8家制造商中有6家的風機曾更換過大部件。而明陽此次在桂山項目中使用的是低風速SCD3MW風機,該型風機曾在廣東湛江外羅風電場運行兩年,效果良好。
珠海項目一期計劃裝機為100 MW,34臺風機中有29臺由明陽提供。此項目的運營方是南方海上風電聯合開發公司,該公司由南方電網牽頭,聯合了粵電力、明陽風電等8家企業合資成立,明陽風電占股10%。
據了解,珠海桂山項目從2012年即拿到路條,但公司進行前期工作后,本預計在2013年便可取得核準的希望在海洋環評階段頻頻受阻的過程中破滅,核準在今年8月才得以通過。不過朱榮華透露,在正式核準文件下來之前,明陽就已經開始動工。
即便這是今年備受關注的海上風電項目,但據南方海上風電聯合開發有限公司的總工程師余暢介紹,桂山風場年平均風速僅是7m/s,而且處于臺風頻發區域,資源條件一般。此外,該場址水深7m-11m,由于淤泥層最深處可達40m,所以其地質條件相對較差。外界對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抱以質疑,其或成為較大的挑戰。
一般而言,按照“雙十”標準,即離岸距離十公里、十米水深的情況下,海上風機的造價水平在1.8萬元/千瓦左右。而桂山項目離岸距離大約為20公里,雖然明陽對外宣稱其整機成本還是1.8萬元/千瓦,但聯合動力風電技術中心總體系統設計所副所長蔡安民則認為,由于離岸較遠,其整機造價成本或會升高,“1.8萬元/千瓦可能做不來。”
海上風電的風險及風機故障率均高于陸上風電,所以整機成本不會像陸上風機那樣出現大幅度下滑的局面。朱榮華對記者表示,未來總成本下降將來自于前期的施工安裝成本。雖然目前國內海上風電施工單位中只有中交三航局獨占鰲頭,不過明陽也正在籌備自己的施工安裝團隊,參與桂山項目的施工團隊仍是中交三航局,但此次明陽有參股在內。
對于明陽這家兼具制造商及開發商雙重身份的企業而言,珠海項目的社會意義可能更大于經濟意義。該風電場場址在珠江口的延伸區域,由5個海島圍成一片海域,而目前仍有三個海島尚未與大陸聯網,南方海上風電聯合開發公司更希望借助海上風電項目來解決這幾個海島的供電問題。
海外機會
鑒于國內海上風電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均不高,朱榮華認為,對于制造業而言,海上風電更大的機會是在歐洲。原因之一是歐洲海上風資源條件非常好,二是中國制造業加入到歐洲市場有助于降低其建設成本。
據資料顯示,歐洲海上風機單位造價達3萬-4萬/千瓦,是國內造價的兩倍。除了風機本身的成本,基礎安裝花費所占比例高達50%。由此,英國及德國的海上風電場均是大規模開發,多為350MW-400MW的風場,因為只有提高容量,才能夠降低單期海上風電建設成本。
2005年,德國開始建設一個規模為400MW的海上風場項目,該項目位于北海專屬經濟區、海岸線外圍的野生和航運等近海區域。計劃開發該風電場的開發商共有八家,負責整個項目的規劃、投資、建設、施工、管理、運營維護。然而到了2013年,開發商不再愿意繼續投入,導致這個海上風電場幾乎處于停滯狀態。此外,八家企業中的一家鋼鐵制造廠宣布破產,并公開拍賣,其余幾家公司也面臨難以維持下去的窘境。據了解,該風場目前已賣給銀行,由當地銀行來運營維護。
其中的原因或在于歐洲海上風電項目的采購成本和制造成本過高,相對于國內施工船建設費用大約在50萬/天,而德國需要花費十倍左右的價格。
這在朱榮華看來是一個難得的商機,除了中國的風機需要拿到國際認可的型式認證從而得以賣去歐洲外,更實際的是中國要看到海上風電基礎安裝船廠的歐洲機會。“現在海上風電領域最為復雜的海上鉆井平臺,即支撐式鉆井平臺,有50%均是中國制造,而且我們的成本有很大優勢。”
但是目前仍需要有海上風電項目工程的實踐來向歐洲證明中國的實力。幾年前,明陽在德國漢堡開了一家工程技術服務公司,該公司的主要目的即是服務海上風電的工程技術咨詢,把歐洲的一些新技術與設備引進中國,同時把國內制造業的情況與歐洲做對接。明陽要自己成立專業的施工團隊較為困難,因為投資太大,但這種做法可以打下基礎,開發其施工安裝制造業的市場。
實際上,明陽選擇瞄準海外的制造業市場是因為歐洲的開發商大多是私營企業,過高的成本投入對運營商來說較為吃力。但國內的開發商均是國企,資源及財力儲備雄厚,龍源集團在江蘇如東項目的安裝施工團隊就是由龍源和振華重工合資組建的振華重工海上工程公司負責。“這種由國企開發商和重工企業合資的公司或能成為未來的趨勢,但至少在未來幾年尚不適用于民營制造商,所以我們更看重海外市場。”朱榮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