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陳蓉+張競文+陳仕俊+隆華
“……大聲歡笑讓你我肩并肩,何處不能歡樂無限,拋開煩惱,勇敢地大步向前,我就站在舞臺中間,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5月30日下午,南寧市第十五中學(以下簡稱南寧十五中)的兩名男生以一首《I believe》拉開了該校龍舟出征儀式的帷幕。儀式上,該校龍舟隊員和教師共同表演龍舟舞,統一和諧的動作、高亢嘹亮的歌聲、昂揚奮進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示了南寧十五中師生的蓬勃風采。
“這是我校開展‘龍舟文化建設取得實效的突出表現。”活動當天,南寧十五中校長梁華山如是說。近年來,該校以龍舟隊建設為突破口,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龍舟文化”,促進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辦學遇瓶頸,特色謀出路
南寧十五中創辦于1969年,是一所完全中學。1984年12月,該校加掛“南寧市第二職業高級中學”的牌子,進入“一套班子,兩塊牌子”辦學階段;2010年,南寧市編制委員會下文撤銷“南寧市第二職業高級中學”,該校恢復完全中學的身份。2009年以來,該校辦學質量連年提升,辦學規模逐步擴大,現已發展到有教學班45個(高中25個,初中20個),在校學生2 254人。
過去,南寧十五中曾因學生入口低、生源層次靠后、學生文化基礎薄弱等因素,導致辦學成績長期徘徊不前。該校黨組書記鄭興武告訴記者:“學校辦學質量不好,不僅影響招生,更會阻礙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扭轉這樣的辦學局面。”為此,該校領導班子經過多方調研,產生了建設以“龍舟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校園文化來實現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想法。隨后,該校制訂了規劃:首先在高中年級成立龍舟隊,并提煉“龍舟精神”;接著通過開展校運會、參加各種比賽以及建設“龍舟文化墻”等舉措,使全校師生了解、接受“龍舟精神”;最后延伸并弘揚該精神,建設以“龍舟文化”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培養團結奮進、樂于奉獻的教師和勇于拼搏、敢于創新的學生。
2009年4月3日,南寧十五中的龍舟隊成立了。成立之初,龍舟隊面臨著“無龍舟、無場地、無師資、無專業隊員”的窘境。為解決這些問題,該校領導班子創新了工作方式,分步驟逐一攻破難題:第一步,開展龍舟隊小組成員“海選”活動,通過體能測試、身體柔韌性檢測等,選拔出25名身體素質較好的學生作為龍舟隊的首批成員;第二步,在上級領導部門的幫助下,以每艘4 000元的價格回購南寧市體育局淘汰下來的兩艘龍舟,解決了“無龍舟”難題;利用學校靠近邕江的地理區位優勢,將邕江作為龍舟隊的訓練基地。
缺乏指導教師是最大的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南寧十五中一方面與廣西民族大學合作,長期聘請該校龍舟隊的教練和隊員擔任本校龍舟隊的兼職教練,另一方面積極派送本校體育教師外出培訓學習。該校龍舟隊教練隆華是龍舟隊建設的發起人之一,他親歷了龍舟隊從無到有漸漸壯大的全過程。他告訴記者:“剛開始訓練隊員的時候,只有我一個老師,而且我學的專業與龍舟訓練無關,所以訓練時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各項工作開展得舉步維艱。現在龍舟隊的規模漸漸擴大了,學校還準備從民大龍舟隊的畢業生中招聘老師呢。”幾年下來,隆華老師不斷提高龍舟教學技能,已從“業余級”教師成長為“專業級”教師,能夠培訓學校的年輕體育教師,讓這些教師平時也參與到龍舟隊訓練工作中,有效緩解了師資緊缺的情況。
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南寧十五中龍舟隊的各項建設工作有序開展。在龍舟隊訓練方面,該校制定了兩套訓練方案:秋季學期,主要利用每天的活動時間對隊員進行力量、耐力、技術等基本訓練;春季學期,在保證基本訓練的基礎上,下水開展實戰演練。這些訓練使隊員的意志得到了極大鍛煉,龍舟隊員王屹彬說:“雖然每天的訓練都很辛苦,但在訓練的過程中,大家相互幫助、相互鼓勵,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最初有退隊想法的同學也都堅持了下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南寧十五中龍舟隊的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2009年5月,該校龍舟隊作為唯一一支中學生隊伍參加第六屆南寧國際龍舟邀請賽,雖然終因訓練時間短、經驗不足等原因未獲名次,卻從此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打出了南寧十五中龍舟隊的名號;2011年6月,該校參加第七屆南寧國際龍舟邀請賽,獲得綠城組男子250米直道競速第四名,同年參加南寧市賓陽縣鄒圩鎮舉辦的“將軍山泉杯”龍舟邀請賽,獲250米直道競速第一名;2012年6月,該校參加第八屆南寧國際龍舟邀請賽,獲綠城組男子250米直道競速第五名、第六名,500米直道競速第三名;2013年,該校應邀參加了印度尼西亞巴東市舉辦的國際龍舟賽,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劃出國門的中學生龍舟隊。
四年多的發展,南寧十五中龍舟隊的規模逐漸擴大,現在該校高中部每個年級都成立了一支龍舟隊,甚至連男女教職工也分別組建了臨時隊伍。梁華山校長激動地說:“我校的龍舟隊在多次比賽中獲得獎勵,為學校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贊譽,南寧十五中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逐漸改變了。”
建“龍舟文化”,助學校騰飛
2009年5月,南寧十五中龍舟隊第一次參加南寧國際龍舟邀請賽,當時雖然鎩羽而歸,但隊員們并沒有灰心喪氣,而是重整旗鼓,加倍努力參加訓練。回憶當時情景,隆華老師不由得感慨:“看到一群原本紀律松散的孩子逐漸學會團結協作,遇到挫折時能樂觀積極地面對,我感到非常高興。”該校團委書記陳仕俊說:“我們建設龍舟隊的出發點就是培養龍舟隊員積極樂觀、奮勇爭先的精神。現在,我們的目標已經達到了,而且這種精神品格還影響到了隊員身邊的同學。”該校高三學生農心儀便是受影響者之一,她剛進校時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也不理想,是龍舟隊員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感染了她,促使她漸漸變得積極向上,學習進步很快。她說:“每當看到龍舟隊的隊員不怕辛苦進行訓練,我心里就產生一種昂揚的情緒,覺得新時代的學生就應該擁有這樣的精神。”
隨著龍舟隊建設內涵的深化,2012年,南寧十五中提煉出了以“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為核心的“龍舟精神”,并逐步將“龍舟精神”升華為“龍舟文化”,以此實現提升辦學質量、扭轉辦學困境的目標。
為了營造濃厚的“龍舟文化”氛圍,2010年,南寧十五中將劃龍舟比賽確定為校運會比賽項目,要求全體師生參加,培養師生團結協作、奮勇爭先的精神。該校還在環境建設上下功夫,投入約5萬元建成了53米長的龍舟文化墻,以組圖的形式展示我國悠久的龍舟歷史文化和龍舟隊員拼搏奮戰的形象,讓師生在耳濡目染中共同踐行“龍舟精神”。
此外,該校還將“龍舟文化”滲透到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和品德水平的工作中。在專業成長方面,該校實施行政聽課制度,要求中層以上領導每人每周聽課不少于2節,并要求學科組間、組內教師間加強溝通交流,共享教育教學經驗,形成團結協作、共同成長的良好工作氛圍。在師德建設方面,該校要求每位教師認真學習“龍舟文化”,并在教師辦公室等地方布置“龍舟文化園地”,讓教師時時可學習,處處有提升。近年來,該校林海燕、韋金婕、黃瑩、石婷、鄧月秀等一批優秀教師在各級各類優質課比賽中嶄露頭角,教師們撰寫的多篇教學論文屢獲自治區級、市級獎勵,并承擔了多個課題研究(其中區級課題1個、市級課題9個),還涌現出一批品德高尚的教師,多位教師獲評為自治區優秀教師。
南寧十五中以“龍舟文化”建設為抓手,開展了“三無一有一講一統一”(即無遲到,無早退,無亂丟垃圾,課前有讀書聲或歌聲,講文明禮貌,統一著裝)的德育工作,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知團結、敢創新;還開展了“新生入學教育”,通過組織新生觀看龍舟隊比賽視頻等方式,讓新生充分感受“龍舟文化”的魅力,促使其形成遵紀、團結、拼搏的意識。隨著“龍舟文化”的滲透,該校學風得到進一步改善,文明禮貌、爭優創先蔚然成風,學生模范人物不斷涌現:學生陳雨萍在2012年南寧市第三屆“十大陽光女孩”評選中獲正氣之星榮譽稱號;學生林俊余在2013年“童聲臺獎”全國英語全能風采展示交流活動中獲得銀獎……
現在,南寧十五中以“龍舟文化”為核心的特色校園文化體系已逐漸成形,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該校師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極大改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學校先后榮獲自治區文明單位、自治區文明庭院、自治區衛生優秀學校、自治區和諧學校、南寧市教育局先鋒示范點等榮譽稱號。
6月1日,在第十屆南寧國際龍舟邀請賽的現場,南寧十五中龍舟隊作為唯一的中學生代表隊積極參賽,再展颯爽風姿,龍舟上舵手、鼓手、劃手齊心協力,劃著龍舟向終點飛馳,贏得了觀眾陣陣熱烈的喝彩,飛馳的龍舟象征著奮勇爭先的南寧十五中正昂揚地駛向更美好的明天。
(責編 陳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