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如火如荼的高考錄取已近尾聲,但有關高考的話題仍在熱議中,“狀元復讀后又成狀元”便是其中之一。據媒體報道,去年遼寧省的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在入讀香港大學一個月后,放棄72萬元全額獎學金,選擇退學復讀,希望能入讀北京大學中文系,追求更純粹的國學夢。今年,她以666分的高考成績再次成為遼寧省高考文科”狀元”。這次,她毫不猶豫地填報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并順利被錄取。對于這一事件,輿論褒貶不一。
點贊:勵志與追夢的榜樣
@趙逸云(中學教師):僅就高考而言,我們需要像劉丁寧這樣的榜樣,學習成績優秀,目標明確,有執著的追求和夢想,激勵著許多奮斗在高中求學階段的學生。
@李云飛(中學教師):劉丁寧能很勇敢地放棄,很勇敢地站出來,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不隨波逐流,這是很多大一學生做不到的。相比那些盲目報考大學的人,劉丁寧從一開始目標就非常明確,這是值得學習的。
@江南獨釣(熱心網友):無論劉丁寧的做法反映了哪些教育弊端、觸碰了哪些無奈的現實,我們都應該尊重她個人的選擇,這種選擇與“狀元”身份無關。對于這個勇敢執著的小姑娘,大家理應先點贊。
追問:復讀影響了高考公平
@唐 飛(時評人):出于升學率、“名校率”方面的考慮,很多高中當然愿意接收像劉丁寧這樣的“學霸”復讀,并且在平時的學習輔導中會特別照顧,這無疑會占用部分優質教育資源。
@榆林木木(中學生):原本成績就很好、已經有過高考復習和考試經驗的學生選擇復讀,從哪方面來說都具有諸多優勢,對應屆生而言很不公平。
@張過文(時評人):在我國,目前優質教育資源還是較為緊張的,不少學生只能望名校而興嘆。劉丁寧原本就讀的港大是名校,退學復讀后又考上北大,進退之間,其實無異于占掉了兩次就讀名校的資格,不利于高校優化招生。
@杜 力(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某些地方,如果某些復讀生成績突出,就直接轉為正式應屆生;應屆生成績不好的,就勸其不參加當年高考而直接復讀。通過這樣的篩選,其高考升學率明顯提高了。這種亂象才是最大的不公!
建議:不如早一年到社會中歷練
@方作蓮(學生家長):劉丁寧的例子或許只是個案,我不去評判其中的好壞。我只是覺得,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如果考上的學校還是不錯的,就沒必要再去復讀了,不如早一年升學,早一年到社會中歷練。
@阿麗麗(某公司職員):作為一個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同學,將來你要融入的是社會而不是某個大學,與其浪費一年去嚼那些早爛掉的知識,不如早些進社會鍛煉,早晚你會知道生存能力和文憑哪個更重要。
@何大勇(某高中校長):復讀需謹慎。尤其是對于高分復讀生來說,復讀一年能鞏固知識,但能否在考場上正常發揮、考上理想的大學和專業,還得打個問號。這里面的風險,還是要好好掂量的。
@勞慶功(心理學家):我倒認為名校生是弱勢群體,辛苦沖刺進了名校,容易產生懈怠心理,在大學里變得很普通,在就業時又“高不成低不就”。反倒是那些普通大學的畢業生,認清了方向,踏實就業,有了更好的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待“復讀”,你能否悟出點什么呢?
思考:能否從制度層面解決這一問題
@李芳芳(教育學者):如果我們有自由轉學制度,那么去年劉丁寧完全可以從香港大學申請轉入北京大學,就不用再耽誤復讀的時光了。但這必須有一套科學的制度,處理好哪些大學間可以自由轉學、這些大學“等級”如何劃定等問題。
@于景龍(時評人、教師):哪怕不能做到自由轉學,但能否實現短期內的“成績通用”,比如去年的高考成績今年仍可用,高校每年拿出一定的招生名額即可,這樣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因“復讀”出現的各類問題。
@王 河(大學教授):從更長遠的角度來說,還是要深入推進高考制度改革,實現多元錄取,不搞一考定終身,不搞高校定向招生,如果條件符合,多所高??赏瑫r向考生發出錄取邀請,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的權利。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