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德勝
高考成績出來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填報志愿又開始了。配合這件事,近期網絡上開始流行一種“千萬別報體”。一些在校大學生和已經參加工作的“前輩”,把諸如“千萬別報漢語言,因為白上四年學”這樣的句式寫在一張白紙上展示出來,以一種調侃的方式,“諄諄告誡”即將步入大學的“后來人”,要認清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不要被光鮮的專業名稱蒙蔽了。一時間,這些由“專業代表”舉著“千萬別報×××專業,因為×××”牌子的圖片在網絡上瘋傳,被網友稱為“良心話”“大實話”,由此引發了媒體的關注和議論。
當大白話變成流行語
“千萬別報項目管理,因為考試太坑爹”“千萬別報廣告設計,因為你會加班加到吐”……僅從遣詞造句的方式來看,這次流行的“千萬別報體”其實就是一些明白曉暢、略帶調侃語氣的大白話,但為什么也能流行起來呢?有評論指出,這次流行的“千萬別報體”,原本就不是以語法取勝,而是以內涵取勝,它包含了網絡流行文化的基因,契合了網絡流行語所必需的各項因素。
細究起來,“千萬別報體”能夠流行,至少有以下幾點因素在推動。
第一,時間因素。近期正是“如火如荼”的填報高考志愿的時間,盡管“年年歲歲花相似”,但“歲歲年年人不同”,每年這個時候,有關高考的話題、高校錄取的話題,以及專業選擇的話題等,都會被火熱關注。尤其是大學專業關乎一個人的就業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此時此刻爆出一個“千萬別報體”,無疑十分吸引眼球,賺足了點擊量。
第二,人物因素。從網絡流傳的圖片可知,參與制造“千萬別報體”的網友,要么是已經進入大學的學哥學姐,要么是已經參加工作的“過來人”,這些“前輩們”現身說法,同時配以“現在流的汗和淚,都是選專業時腦子進的水”這樣的“良心話”,告誡學弟學妹們“選專業要慎重”,盡顯調侃之辛辣,當然很能引發“同類人”的共鳴。
第三,事件因素。據悉,“千萬別報體”源自于今年江蘇省的理科第一名吳呈杰。吳呈杰原本準備報北京大學新聞專業,但采訪他的記者臨時撇開話題,不建議他學新聞,因此他轉將志愿投向了金融學。新聞記者對吳呈杰的規勸,在大學生和已經畢業的大學生中引發強烈反響,于是眾人參與制作了這些“千萬別報體”。
以上幾點因素結合在一起,借助網絡這一平臺,于是“千萬別報體”開始流傳。許多網友模仿“千萬別報×××專業,因為×××”的造句樣式,把圖片發到網絡上,網友們相互轉載,不斷助推著“千萬別報體”躥紅網絡。
不要被“千萬別報體”誤導了
不過,如果你真把“千萬別報體”當成“過來人”的規勸,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此套用一句拗口的話:千萬別被這些“千萬別報體”誤導和蒙蔽了。
實際上,參與制造“千萬別報體”的網友,只是找到了一個宣泄的借口,找到了一個情緒的激發點,把就業的不易、工作的壓力、人生的迷茫等問題,通過這種戲謔、嘲諷的方式曲折地表現出來。
“告誡學弟學妹們是假,傾吐自身工作的各種壓力和無奈才是真。”某網友的這句話,應該說直指“千萬別報體”的要害。確實,網絡上幾乎每一種“體”的流行,哪次不帶著宣泄個人情緒的因素在其中?冷靜觀察就會發現,參與制造“千萬別報體”的每個參與者,似乎都是在被現實欺騙后,突然發現了生活與社會的真相一般,但傾訴完后的另一面呢?又不是仍得繼續學下去、工作下去,“該干嘛干嘛”,幾乎沒有絲毫改變。
細看這股“規勸風潮”,其實還能看出其中有一種跟風心理在作祟,通俗地說就是“一人傾吐,多人跟著起哄”。人民日報的評論把這稱作“集體性埋汰”:把職業帶來的好處當作理所當然,而把不足之處無限放大。盡管說某些“規勸”并非毫無依據,但其畢竟不是嚴謹的判斷,還未達到可以顛覆某個專業價值的地步。為此,筆者給出“不能迷信、不能全信,也別不信”的建議。
認識到以上這些,也就認清了“千萬別報體”本來的面目。即將填報專業的高三畢業生大可不必太在意了,弄清楚自己最合適什么專業,找準日后的發展方向才是理性的選擇。
事實上,很多專業其實都是好專業,但可能不適合某個人的性格和發展,尤其是對于那些剛邁出大學校門的學子來說,并不能立即感受到該專業所給予的價值。因此,在選擇專業時,應該多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可咨詢擁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深入了解后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做出判斷。當然,報專業者更應遵從自身內心的需求,多從個人的興趣、天賦、特質等實際出發,不要被別人的感覺牽著鼻子走。
正視隱藏在其背后的問題
每一次網絡語言流行的背后,實際上都是現實的投射,“千萬別報體”也不例外。在這一場對專業和行業的抱怨和傾訴中,實際上反映了當今社會人生職場的諸多困擾,折射了社會發展、教育體制的各種積弊和缺陷。
首先是高校專業對人的成長與發展的束縛。專業人士指出,高校專業對人的成長與發展有一定束縛。所以有不少人提倡通才教育,但這并不是歧視各種專業的理由。其實,在大學里對理論知識的全面學習,在社會中對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都對個人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抱怨當初專業沒選對之前,這些“過來人”有沒有反省:自己是否在適當的時間里盡了最大的努力,將個人的發展提升到最大化?畢竟相同專業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報錯了專業”,出類拔萃、做出一番成績者大有人在。與其歸咎于過去專業的選擇,不如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改變自己的態度和狀態,通過努力獲取更大的提升。
其次是當前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目前我國的高校中,許多課程安排老式、古板,不少專業知識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跟不上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這種落后教學模式與新型思維模式的沖突、脫節落后的專業知識教授與日新月異的現代文化發展的矛盾、形式化的校外實習與殘酷職場造成的巨大落差,都會使學生對高校學習的作用尤其是專業選擇的正確性產生質疑。為此,高校自身應該不斷反思和改進,重新審視自己的專業設置,認真分析當前社會的現實需求,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法,仔細尋求解決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合適、更廣闊的成長平臺。
再次是學校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目前,很多學校都未開設學生生涯教育,哪怕是開設,也大都形同虛設,很少有專業的教師進行這方面的指導。而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孩子在學習期間最重要的就是考試成績,使學生們認為讀書期間的人生目標就是高考。高考一旦過去,就迷茫不知所措,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沒有未來的打算,哪怕是在選專業這件事上,也缺乏主見,只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因此,只有加強生涯規劃教育,從小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讓其有目的、有方向地去學習和成長,才能使他們真正認識自己,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當面臨人生重大選擇的時候,才能做出及時、恰當的處理。
此外,人才流通渠道不暢通,上升空間小,社會階層固化等,都是“千萬別報體”深層次投射出的社會問題;民眾持續低迷的幸福感和職場體面感,也在困擾著當今這一代年輕人,這些都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