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清
玉林市容縣縣底鎮河兒小學容塘分校(以下簡稱容塘分校)位于容縣、平南縣、藤縣三縣交界之地,這里山高路遠,崎嶇難行。但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有一個人默默耕耘著、堅守著,將四十年青春無怨無悔地獻身鄉村小學教學,許多人叫他“吳老師”,有些人還叫他“放學后”,幾乎忘了他其實名叫吳柱榮。
為學生創造良好校園環境
2004年以前的容塘分校,是一個只有兩間破舊教室和十多套破爛桌椅的教學點,茅草圍起來就是廁所,沒有操場,沒有娛樂設施,學生一下課就在教室前未硬化的小空地上玩耍,塵土飛揚,簡直就是“泥孩子”。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吳柱榮苦笑著擺擺手,他說:“孩子們怎么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2004年,到任的吳柱榮看到容塘分校環境這樣惡劣,決心改變學校的面貌,他說:“干一行,愛一行,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行業,我就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奮斗。”
有了這樣的決心,又該如何改善學校的環境呢?吳柱榮一連幾天苦思冥想,最終決定上門拜訪該村在村民中較有號召力的吳業常、吳容林、吳永軍,請他們幫忙。每到放學后,吳柱榮來不及回家就先往這三人家跑,多次與他們擺出學校的狀況,提出改善校園環境的重要性。一連許多天,吳柱榮的真誠大家都看在眼里,他終于得到了這三人以及其他村民的支持。吳業常、吳容林幾次找到容縣教育局長曾乾文反映情況,終于得到了縣教育局的支持,縣教育局先后3次撥款共計37 000元。拿到資金,吳柱榮精打細算后發現,這些資金距離建設校園所需仍有一定差距,于是又找來村民和學生家長商議,讓大家認識到校園建設只有大家群策群力、無私奉獻才能實現。吳柱榮的想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支持,吳永軍立刻捐款1 000元,又送來學校修建操場用的鋼管制的籃球架、新籃球和新乒乓球臺。在吳柱榮的發動和村中愛心人士的示范下,村民全體出動,一有時間便來幫忙建設校園,沒有人索要一分錢勞務費,就這樣先后硬化了地板,建起了廁所、活動室和大門。校園建設的最后一項是圍墻建設,但此時學校的經費早已捉襟見肘,已經沒有余錢買磚,大家便搬來舊時建廟的火磚搭起圍墻。因為人手不夠用,吳柱榮總是忙得焦頭爛額,無暇顧及自家正在建樓房的事。他家的新樓房澆灌樓面那天,村民梁振富問他:“吳柱榮,你今天請假了沒有?”吳柱榮說:“我請假做什么?放學后,我還要去河兒校開會呀!”梁振富說:“你自己家建屋,幾萬元錢的工程,你看都不看一眼,你真是以校為家,以校為榮,真是個盡心盡責的好老師。”吳柱榮只是笑笑說:“我還沒退休。”建設完成后,學校還缺一個大門,感動于吳柱榮對教育的一片“癡心”,村民吳容林一口應下:“裝鐵門全部由我負責。”
從2006年開工,到2011年完工,歷時5年,這個偏遠山區的教學點終于舊貌換新顏。如今的容塘分校,教室窗明幾凈,墻壁上懸掛著名人名言,“學習園地”里整齊地張貼著學生的習字、繪畫作品,張貼在一旁的課程表、工作計劃把每天的教學活動安排得合理有序,與想象中的山村教學點大不相同。村民馬孔明一家從貴港市平南縣大新鎮搬來,他的一雙兒女都是該校的學生,目睹了容塘分校近年來的變化,他說:“學校變化這么大,安全也有了保障,小孩在這里讀書,我們安心!”
給學生好的教育
吳柱榮太熟悉容塘這個地方了,他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四十多年。1974年之前,高中畢業的吳柱榮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生產隊糧食保管員,因為工作認真,1974年容塘分校有一位教師退休,生產隊便集體推薦他到學校去當老師。到校后,他深知自己只有高中學歷,要教導學生,仍需不斷努力,于是在工作中他勤學好問,課后又大量閱讀教育學書籍。由于工作勤懇,態度認真,他受到了領導的欣賞,被推薦到容縣師范學院參加了時長兩年的數理班學習,他說:“家鄉貧窮落后,我作為家鄉的一分子,應該為孩子的成長做好鋪路人,為家鄉做點貢獻。”
三十年間,吳柱榮先后在容塘分校、古例小學、古燕小學任教,每到一處,均獲得同事與領導的一致好評。2004年9月,容塘分校教師吳壽陽退休,上級又安排吳柱榮重回故地。歷來教師只有往外走,而很少有“走回頭”,何況是重返條件落后的容塘分校?吳柱榮不是不知教學點環境不好,但他卻笑著說:“這里地方偏遠,但為了能讓學生將來有出息,我這把老骨頭只有硬著頭皮上啦!”
在容塘分校的十年間,吳柱榮身兼多職,既是負責人,又是任課老師,還是班主任,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音樂、美術,所有課程全由他一人承擔。雖然工作繁忙,但吳柱榮總是想盡辦法讓課堂活躍起來,動靜搭配、學科交叉,無論教哪一個年級,無論工作多么繁瑣勞累,他對待教學從來一絲不茍。他從未請過一天假,即使家中有急事,他也總等到放學后或雙休日再處理,村里鄉親請客,他總是說:“放學后再考慮。”
鄉村學校條件有限,校園建設后學生的體育活動多起來了,吳柱榮還常常在放學后組織學生在操場上一起唱民歌、山歌,以此豐富學生的文娛生活。今年,容塘分校安裝了數學教學資源全覆蓋項目設備,他又在課余時間利用設備給學生播放少兒歌舞節目光碟,學校里的歡聲笑語更多了。
四十年講臺生活,吳柱榮始終對教學保持著高度的熱情,他說:“每每看到孩子們渴望讀書的眼神,聽到淳樸熱心的村民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噓寒問暖,我的心是熱的,眼眶是濕的,血是澎湃的,一切怨言都蕩然無存。強烈的使命感讓我甘于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
學生家長們的吳老師
容塘分校是容縣縣底鎮河兒小學最偏遠的教學點,這里經濟落后,大部分學生家庭貧困,許多學生是留守兒童。但吳柱榮都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盡最大努力關心著學生,哪個學生生病了,哪個學生的學習出現了狀況,哪個學生家里困難,他都了如指掌,并悉心指導和幫助。
家訪是吳柱榮放學后的一項“常規任務”,崎嶇的山路上,經常有他匆忙的身影。每周兩次的家訪是他的必須工作,與家長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詢問學生在家的情況、叮囑家長注意學生的安全問題……容塘分校有一名學生叫小潔(化名),是一名超齡且不懂白話的智障兒童,父親已經七十高齡,家境困難。2008年秋季學期,小潔剛到學校就讀一個月,家里便把她叫回去幫忙砍柴、收破爛。吳柱榮得知后,連續一周到小潔家家訪,苦口婆心地勸說小潔的家人。他說:“沒有筆和作業本,我可以提供,總的一句就是一定要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最后終于說服小潔的家人,讓小潔繼續上學。小潔的父親感慨地說:“沒有吳老師在這個學校教書,我的孩子一生都無書讀了”。
學校遠在山上,學生上下學的安全問題也是吳柱榮的一塊心病,他說:“一定要讓學生安全往返。”還記得2008年5月的一天,放學前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引發了山洪暴發,河水越漲越高,給學生回家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一放學,吳柱榮顧不上回家,就忙不迭將30多個學生逐一送回家。他知道:三年級的吳建維、吳艷麗兩兄妹要經過容塘沖山塘塘底的小路,這條路地勢低洼,每每遇上大雨天氣就會被排洪渠沖出來的水淹沒,雖然被淹路段僅僅百余米,但為防萬一,吳柱榮仍牽著兩兄妹的手將他們送到家門口。看到吳柱榮親自將兒女送到家門口,家長吳其林激動地說:“有了你這個活雷鋒,孩子的安全我們就放心了。”除了刮風下雨等惡劣天氣,平日里吳柱榮還堅持每天中午、晚上在操場上安排學生排隊,開展安全教育,不厭其煩地叮囑學生注意安全。
盡管工作繁瑣忙碌,但吳柱榮從不倦怠。他就這樣用無私的愛和奉獻感染著學生,感動著家長。他在村里還是一個熱心人,村里的大小事情比如喪葬、蓋房,他即使再忙,也一定擠出空余時間幫忙,但當然得等到“放學后”。正因為總把這句“放學后”掛在嘴邊,他得到了“放學后”這個有趣的綽號。2011年3月,容塘分校的退休老師吳崇林家辦喪事,放學后,吳柱榮趕到追悼會現場,剛踏進大門,就有人喊:“放學后”到了,快倒茶。“放學后”,這個綽號既反映了吳柱榮認真的工作態度,也反映了當地村民對吳柱榮的贊許。
四十多年來,吳柱榮始終奮斗在他深愛的教學工作崗位,扎根在最平凡的鄉村學校。寒來暑往中,他守護著故土的每一名學生,守護著這個小小的教學點的希望,守護著自己對教育事業的執著,成為了山村深處最虔誠的教育守護者。
(責編 陳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