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玲,劉慈航,劉大平,張紫雯,王士君
(1.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2.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3.吉林省征地事務中心,吉林 長春 130042)
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研究是城鎮體系規劃及城市規劃工作的重要基礎,理性地分析區域城市體系規模分布演變及動力機制對于準確預測城市人口規模,合理確定城市體系結構具有重要作用[1].中國東北地區是由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及興安盟(內蒙古東部四盟市)共同構成的地域整體,是相對完整、典型的大經濟區.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的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目前關于我國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的研究大都是局部區域內的研究或是城市發展歷史的研究[2-8],對等級規模結構的研究較少.本文以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6個時間點市區非農業人口數據(1984年、1990年、1996年、2003年、2008年)為基礎,運用地理學的一些理論模型,對區域內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的演變特征及動力機制進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對預測未來城市規模發展及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一定的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城市數量和規模均有增加(見表1).中小城市數量增長相比人口規模增長并不明顯,小城市數量增加了30個,擴大2.76倍,人口比重則僅增加了1.58倍;中等城市數量增加了14個,增長1.93倍,而人口比重卻有下降趨勢.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人口規模增長較城市數量增長明顯,城市數量增長了1.6倍,人口比重增長1.74倍.
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規模分布狀況的一種常用指標,為一國的最大城市與第二大城市人口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體系中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集中的程度,其公式為S=P1/P2;為了改進首位度2城市指數,后來又有人提出4城市指數和11城市指數,公式為S4=P1/(P2+P3+P4),S11=2P1/(P2+P3+…P11)[9].式中,P1為首位城市人口規模,P2~P11為第2位到第11位城市人口規模.按照位序-規模原理,所謂正常2城市指數應該是2,4城市指數和11城市指數應該是1.運用東北地區1984—2008年(由于2010年后統計年鑒上城市人口統計口徑發生變化,為保證歷年來數據分析結果的可比性,故數據選取至2008年)設市城市市區非農業人口數據計算得出歷年來城市指數,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1984—1996年以來,2城市指數處于上升階段,從1996至今2城市指數均處于下降階段,與1996年后我國采取“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政策密切相關,使得大城市發展受到一定限制.改革開放以來2城市指數、4城市指數、11城市指數一直小于理論值,東北地區首位城市沈陽的城市人口規模仍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表1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城市數量和規模對比

表2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城市首位指數
城市規模基尼系數(G)用以表明城市體系中城市規模的集中分散程度,能夠比較精確地比較區域內所有城市規模間的差異,取值范圍通常介于0~1之間,越接近0表示城市規模分布之間差異越小,越接近1表示城市規模分布彼此差異越大,一般認為G在0.6以上表示城市規模極不平衡[9],公式為G=T/2S(n-1).式中:n為城市個數;S為整個城市體系總人口;T是城市體系中每個城市之間人口規模之差的絕對值總和.運用城市規模基尼系數計算1984—2008年城市非農業人口數據,得出歷年來人口基尼指數值(見圖1).結果表明:①1984—1990和1996—2003年期間東北地區人口規模之間差距變大,而2003—2008年則變小,近年來中小城市發展勢頭強勁,城市規模快速增長.②東北地區歷年來人口規模基尼系數值均在0.4~0.6之間,并且G值近年來穩定在0.5左右,地區城市規模分布一直處于比較平衡的狀態.
位序-規模法則,指一個城市的規模及其在國家或區域中所有城市人口規模排序中位序的關系與規律.現在被廣泛使用的公式為Pi=P1·.式中:Pi是第i位城市的人口;P1是規模最大城市的人口;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q是常數.對公式進行對數變換,則lnPi=lnP1-將城市市區非農業人口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進行排序,建立城市位序與規模之間雙對數散點圖,在散點圖基礎上進行回歸分析(見圖2、表3).由結果可見:①1984—2008年城市分布緊湊,除超大城市和一些小城市與回歸趨勢線之間存在明顯距離外,其他各級別城市分布基本與趨勢線穩合,城市體系發育均衡.②R2逐漸變大,規模對數與位序對數相關性增強,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逐漸向合理的位序-規模結構方向轉變.③b值總體呈上升趨勢,地區城市規模分布總體處于分散發展狀態.

圖2 東北地區城市規模雙對數散點圖(1984—2008年)

表3 東北地區城市位序-規模回歸結果
利用Arcgis9.3做出1984,1990,1996,2008年城市人口規模分布圖(見圖3).由圖3可見:就城市空間分布而言,東北地區主要城市向哈大軸線集聚趨勢明顯,至2008年東北地區全部的超大城市、80%的特大城市及50%的中等城市分布在哈大軸線上;大城市主要分布在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和黑龍江省東北部;小城市則比較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地區內,城市規模演變空間指向性明顯[10].

圖3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地區等級規模結構演變
運用地區設市城市2008年7組11個變量數據分別與非農業人口數據做相關分析[11],結果見表4.從表4中篩選出5組與城市等級規模結構相關系數值較高的因素,包括經濟發展水平、工業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投資、商業、交通運輸、文化,根據數據代表含義結合地區特有發展歷史背景將影響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的主要因素總結為經濟因素、交通條件、政策因素、自然因素.
從表4的結果可見,城市規模與代表經濟發展水平的工商業發展水平和投資兩組因素相關顯著性很高,而與農業發展水平相關性較小.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城市化產生與發展的速度.經濟因素主要包括區域經濟發展階段、原有經濟基礎、資金條件三項內容[12].目前東北地區城市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只是各個地域具體發展階段的層次水平與類型不同.區域發展階段主要通過工業化發展水平得以反映,而原有的社會經濟基礎中以產業基礎最為重要[9].城市規模發展比較快的城市,一般都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尤其是一些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就業拉動了人口的增長,人口增加引發了一系列的城市基礎設施、社會服務設施的建立,從而促進城市用地規模的擴張.任何經濟地域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保證,沒有必要的資金,任何開發項目都落實不了.隨著中央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和東北振興概念的形成,外商投資紛紛涌向東北,東北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能力明顯增強[13].近兩年投向東北的外資總量雖然比不過沿海地區,但同比增幅卻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外資通過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彌補了東北生產性投資的不足,通過資本供給推動經濟增長,帶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技術進步和機制轉換,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演進,吸引人才流入,提高整體人口規模質量.因此,把引進外資同產業結構演進及人才流入相結合,恰當地引導和調控,能更好地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增長服務,更好地為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的優化升級服務.

表4 東北地區城鎮體系與11個變量的相關系數
交通條件是城市發展的必要保證,任何交通方便的地方都會出現城市[12].交通條件好的地方城市發展往往較快,交通條件不好的地方城市發展往往較慢,在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中處于較高級別的城市大都是區域交通樞紐(見圖4).如Ⅰ級城市沈陽、哈爾濱、長春、大連,它們是地區重要的航空、公路、鐵路樞紐,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首位城市沈陽有京沈高速公路和沈大高速公路兩大主要交通干線,它們是貫穿遼東、輻射東北的“黃金通道”,對其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交通因素不僅僅是對單體城市本身而言,整個區域交通條件好壞也決定著區域內城市之間、城市與外界之間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換,促使城市規模分布網絡化發展.交通條件好的區域,城市與外界之間單位時間內能流、物流、信息流交換量較多,易于形成城市密集地區[14],這是東北地區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等集聚在哈達軸線上的最主要原因.

圖4 東北地區公路鐵路樞紐圖
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發展屬于自上而下的發展模式[15],國家政策因素對城市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新中國成立后為滿足國家建設需要,東北地區依托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了許多資源型城市.1954年以后,沈陽、長春等一些城市被國家劃分到第二類城市,主要承擔一些限額以上項目,這一時期促進了東北地區一些工業城市發展.1978—1990年,國家采取控制大城市、鼓勵支持中小城市發展的方針,東北地區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在這一時期發展緩慢,而中小城市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尤其是1990年國家撤縣設市政策,令東北地區設市城市數量由1984年的47個增加到1996年100個,其中增加的數量大都是小城市,由低一級撤縣設市發展而來.而在1996年之后,國家對大城市規模限制政策放寬,使大城市的積聚力量得以發揮,出現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
東北地區城市的分散、分布與自然因素的影響密切相關,不同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城市.首先,東北地區地處平原,平原地區便于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發展,人口較稠密,從而利于城市的發展.其次,水資源對于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同樣具有深遠影響,有便利水運的地方城市發展較快,如地區的港口城市大連、丹東、營口、盤錦、錦州、葫蘆島的發展,內河流經的城市哈爾濱、吉林市的發展.此外,具有一定規模礦產資源的地區依托著自身的資源優勢也往往促進了一些以采掘業和加工工業為主的城市的發展,像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石油城市大都是在國家資金、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優先發展.大慶的成功發展就是資源型城市的一個典型案例,大慶由一個小村莊現今已發展成為人口規模達到100萬以上的大城市.正是由于自然要素對城市形成和發展提供了一種自然基礎,從而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場所、范圍、主要職能類型和作用程度等方面都產生了相應影響.
城市的發展往往不是由一個因素決定的,而是由幾個要素相互融合、交織、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等通過作用城市數量、城市規模、城市結構,最終影響整個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的形成與發展,其中的運行機制如圖5所示.

圖5 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的運行機制
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演變特征為:城市首位度指數總體下降,首位城市發展的同時次位城市等發展勢頭也很強勁;城市各規模等級人口雖有明顯波動,但總體處于均勻狀態;各規模等級城市均有較大發展,城市規模分布日益均衡;城市規模分布具有明顯的空間指向性.等級規模結構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經濟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其中經濟因素是決定性因素.四大因素通過作用城市數量、城市規模、城市結構,最終影響整個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的形成與發展.
[1]張虹鷗,葉玉瑤,陳紹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規模分布變化及其空間特征[J].經濟地理,2006(5):88-91.
[2]劉長國,徐蘇寧.東北地區城市體系空間發展現狀、特征及布局優化[J].規劃師,2012(5):69-72.
[3]姜博,修春亮.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現狀與調控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07(7):61-64.
[4]王穎,張婧,李誠固,等.東北地區城市規模分布演變及其空間特征[J].經濟地理,2011(1):55-59.
[5]那偉,劉繼生.吉林省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研究[J].人文地理,2007(5):50-54.
[6]齊艷紅,趙映慧,修春亮.哈爾濱大都市圈城市體系等級規模結構分析[J].現代城市研究,2009(11):87-92.
[7]王穎,李誠固.東北地區城市規模分布演變及其空間特征[J].經濟地理,2011,31(1):55-56.
[8]宋玉祥,陳群元.20世紀以來東北城市的發展及其歷史作用[J].地理研究,2005,24(1):89-92.
[9]許學強,周一星.城市地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23-143.
[10]孫平軍,丁四保.人口—經濟—空間視角的東北城市化空間分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1,31(7):1095-1099.
[11]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40.
[12]陳才.區域經濟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77-107.
[13]陳麗薔.東北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J].經濟地理,2005,25(5):624-625.
[14]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于整合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58-287.
[15]王士君,宋飏.中國東北地區城市地理基本框架[J].地理學報,2006,61(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