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企業的經營環境變得日益復雜。近些年,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一些食品企業單純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而沒有履行社會責任,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經濟效益,也關系到消費者權益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首先闡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從而引出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然后分析我國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及缺失原因,最后提出推進我國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措施。
關鍵詞:食品安全;食品企業;社會責任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052-02
一、企業社會責任概述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
企業社會責任形成于20世紀初的美國,最早由Oliver Sheldon(1924)提出。到20世紀70年代,企業社會責任含義有了實質性的發展,著名學者阿爾奇·卡羅爾(Archie B.Carroll)于1979年提出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思想,完整的社會責任應該包括:經濟責任,即企業必須獲利才能生存;法律責任,即企業必須遵紀守法;道德責任,即員工必須有義務公平公正地做事;慈善責任,它使公司成為一個合格的企業公民。慈善責任是建立在前三種責任基礎之上的,只有履行前三種責任才能履行慈善責任。
目前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理解和表述不太相同,但是形成了一種主流理念,筆者也十分贊同,即: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還要對相關利益者進行考慮,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會和環境等的社會責任。
(二)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
由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可推出食品企業社會責任是:食品企業在創造利潤的同時,應對企業員工、受污染的地區和居民等承擔一定責任,并且也可以自行決定參與一些社會公益活動。
二、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食品生產和消費的大國,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食品供應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層次飲食需求。絕大部分食品企業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依法生產和經營、保護消費者權益、誠實守信等方面有著很好地承擔,比如匯源果汁集團,20年來一直秉承“營養”大眾的企業使命,不僅為消費者提供品質如一的健康果汁產品,更擔當起教育市場的責任,致力于向消費者傳遞健康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還有調味品領軍企業李錦記積極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多面呈現了它“思利及人”的核心價值觀,幫助企業樹立了良好的公眾形象。可是,仍有一些食品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擇手段生產和銷售具有安全隱患的食品。比如著名的三鹿集團“毒奶粉”事件、雙匯集團“瘦肉精”事件的發生,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對整個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三、食品企業缺失社會責任原因分析
(一)內部原因
1.食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能力薄弱。我國食品生產加工業很多都是小企業,這些小企業加工設備落后,工作人員素質不高。這些小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維持生存已屬不易,要他們承擔社會責任更是難上加難。而在實際生活中,一些大型企業不積極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在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之后,被相關部門調查,形象受損害,影響了自身利益,面對消費者的質疑、面對社會的質疑,才去正視已經存在很久的食品安全問題,甚至還在不停宣稱自己的無辜,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
2.食品企業缺乏誠信的經營理念。很多食品企業沒有誠信意識,沒有正確的經營理念。在交易中欺瞞消費者、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添加各種有害物質,從而引發了食品安全危機,損害了消費者利益。誠信是道德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保證整個市場經濟順利運行發展的基礎。如果企業沒有了誠信,會破壞整個市場經濟的運行,甚至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
(二)外部原因
1.我國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立法主要散見于《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多部法律中,雖然提供了法律導向,但還不夠系統全面,對實際問題約束力較低、操作性不強。2005年《公司法》在總則第5條第1款明確規定了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是我國《公司法》立法史上的一大進步,但是該條款只是一個宣示性條款,并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規定內容模糊、寬泛。筆者認為構建合理的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勢在必行。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出現了對企業食品安全社會責任的規定,即《食品安全法》第3條。這個法律的出臺無疑對食品企業的安全生產產生一定的約束力,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相關定義模糊。二是相關法律法規處罰力度較輕。總的來說,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系統性和完整性較差,協調性和可操作性不強。
2.政府監管體制不健全,制度執行不到位。在過去,我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實行的是多部門分段監管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這種監管模式看起來很合理,其實使各監管部門職責難以明確劃分,監督管理主體不明確,監管職責不清晰,出現了各個部門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的現象,嚴重損害了食品生產經營者和廣大消費者的權益。而如今,《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中規定把食品藥品監管局的職責、質檢總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工商總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在體制上從“九龍治水”轉變為“一龍治水”,使食品藥品的監管職能高度集中到兩個部門,即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總局和農業部。但是,這只是一個好的開始,要真正的轉變職能還需要一個過程。并且此次食品安全管理機構改革,并不涉及農業生產環節。而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多發的,恰恰是農業的種植、養殖環節。這個問題也有待我們思考。
四、推進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措施
上文中,筆者已經對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現狀和原因做了分析,我們很清楚地看到食品企業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和社會監督,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推進我國食品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具體如下:
(一)健全相關食品安全和企業責任的法律體系
我國政府應建立健全以《公司法》為核心,以《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等為補充,多層次、全方位的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規范體系。如何做呢?以《公司法》和《食品安全法》為例。
1.豐富《公司法》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我國目前的《公司法》第5條第1款的規定僅是一個原則性的指導規定,不足以滿足司法實踐中的運用和裁判,應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責任主體都做出明確的規定,突出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
2.調整懲罰性賠償金額,加大食品安全違法處罰力度。筆者認為可以對不符合標準的食品根據其對人體的危險程度進行分級,食品的危險等級越高,說明違法主體的違法程度越高,對其懲罰性賠償數額也越高。
3.根據食品藥品監管機構職能的改革相應的調整食品安全法。建議將工商、質檢有關食品監管職能用于全部并入食品藥品監管部門。
4.擴寬食品安全舉報投訴渠道,加強企業誠信和自律。食品行業協會應制定行業職業道德規范,加強誠信教育,培養自律精神。
除了這四點,還有相關《產品質量法》等也需完善,必須依靠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制度保障,才能切實推進食品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
(二)強化政府監管職責,提高執法人員水平
1.分工明確,職責清晰。國務院組建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不僅是機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對監管體系、人員配備、職能分工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工作和形式的需要。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建立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等,以此保障食品安全。主要做法是:利用現代信息管理技術對食品生產者、加工者及產地等進行記錄。一旦在市場上發現危害消費者的食品,就可以通過相關記錄追溯到源頭。
2.監管信息公開化、透明化。食品監管部分可以利用報紙、電視、媒體等定期公布對食品企業的監管信息,食品監管部門可以設立信息公開的咨詢窗口,讓消費者隨時咨詢。
3.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執法人員應從該從各執法部門選拔產生,從執法水平和執法能力等綜合因素定期對其考核。實行末尾淘汰制,激發執法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三)提高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的職業化水平
近年來發生的不少食品安全事故都與從業人員的食品安全素質和能力低下相關,部分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職業化水平較低,不能有效適應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需要。筆者建議實行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制度,全國統一考試,委托食品相關行業協會組織實施。考試合格者由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給職業資格證書。
(四)積極發揮輿論媒體的正確向導,消費者提高維權意識
新聞媒體對于不履行相應社會責任的食品企業要加大曝光的力度,使其在受到國家法律處罰的同時,也讓其受到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起到懲戒和教化作用。消費者要轉變消費觀念,多了解食品質量安全信息及一些必要的食品健康知識,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并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增強整個食品行業的責任意識勢在必行。我們要發揮法律、企業、政府、社會的各個方面的作用,實行多元化的監管模式。只有這樣去做,才能提升治理水平,為保障食品安全建筑堅固的防線。
參考文獻:
[1]劉俊海.公司的社會責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劉連煜.公司治理與公司社會責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3]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盧代富.國外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界說述評[J].現代法學,2001(6).
[5]袁鵬,陳圻,胡榮.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爭論的焦點問題[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