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連方
摘 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關系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本課題組通過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及高校志愿服務現狀調研,了解他們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對自然的責任感及志愿服務的態度,對現狀進分析后并反思,認為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協調一致,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以整體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24-0155-02
社會責任感是指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等關系而產生的一種價值評價和行為選擇,主要包括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對國家、對自然的責任感。人們具有了正確的責任認識并不意味能自然而然付諸行動,只有將認識與積極的社會情感相結合,才會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和產生履行責任的動力,使社會責任感體現在行動之中。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弱直接影響著他們能否成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人、能否成為品德高尚的人、能否能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主力軍。當前各大高校都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強化責任行為。為了全面了解、分析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及高校志愿服務現況,本課題組于2014年3月以湖南科技大學、湖南理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為樣本,隨機抽取200名大學生進行了相關問卷調查。
一、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分析
從圖一看出,本次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82份,回收率為91%,男生填寫87份,占47.8%,女生填寫95份,占52.2%。大一學生填寫75份,大二學生填寫64份,由于高職院校大三的最后一學期為頂崗實習時期,本科院校大四最后一個學期為學生畢業設計與找工作時期,因此,大三大四學生填寫比例較少,分別只占總數的17.0%和6.6%。
二、綜合分析
從問卷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體較強,而且他們也認識到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提升的重要作用。具體體現在:
1.當前大學生雖然認為自己所處的群體是具有責任感的,且對于“有人說90后是垮掉的一代,這代人自私,嚴重缺乏社會責任感,您是否贊同?”這樣的問題,61.0%表示完全反對。但針對自身的責任感又不是很自信,認為自己責任感很強的僅占22.0%,折射出大學生內心的矛盾與焦灼。
2.當前大學生責任感缺乏的原因來自多方面,既有外在原因,如社會環境影響,他人影響,家庭影響,學校教育管理模式單一化,不同文化的沖擊等,也有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問題,認識反差等。他們對于大學教育抱有樂觀態度,68.7%的大學生認為當代大學可以培養出有責任感的公民,而針對培養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具體對策,86.8%的大學生認為要形成社會責任意識的文化氛圍,40.0%的認為建立培養社會責任意識的有效機制,92.9%的認為在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46.2%的認為在學校、家庭加強相關教育,34.1%的選擇其他。
3.有自身發展規劃卻難以直面挫折。調查顯示,67.6%的同學在大學階段制定有職業生涯規劃或人生規劃,對未來充滿著憧憬和希冀。然而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僅有33.0%選擇迎難而上,多數同學會選擇毫不猶豫地放棄或想放棄又不甘心。
4.有孝敬父母之心,但少有行動。在回答“在任何環境下您是否都會贍養父母?”時,86.8%的同學選擇肯定會,11%選擇看具體情況或不一定。同學們對家長的孝順意識較濃,但具體的孝順行為還不夠,可以從這組數據可看出:“都解家庭成員的生日”的只占26.4%,“了解部分成員”的占43.4%,“都不了解”的占30.2%。
5.對社會事件關注參與多,但少部分人表現出冷漠。面對各地的自然災害,25.3%的學生選擇捐款捐物,40.7%的參與救災宣傳,26.4%的只是關注,7.7%的不關注。當前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總體比較強,但仍有接近10%比例的大學生對他人痛苦、對他人的困難熟視無睹,冷漠的表現讓人心寒。
6.能將個人前途和國家命運結合起來,但個別缺乏對國家事務的理解。對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態度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下認為十分必要的占75.3%,仍有22.5%的認為只是領導人的責任,與老百姓無關,甚至有2.2%的學生認為過時了。而對于“您對日本首相屢次參拜靖國神社有何感想?”,52.2%表現為憤慨至極,27%的認為有些不爽,13.2%的表示沒感覺,還有7.7%的覺得中國不應干涉。我們大學生的主流是好的,但對于現階段的國家方針、對外政策等,部分學生不理解,沒有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
7.關心自然資源,多數能用行動來證明。針對“您是否愛護環境,愛護動物,對一些生態危機表示擔憂?”,34.6%的同學回答“非常”,48.9%的表示“一般”,還有16.5%表示“不關心”。而對于“當您碰到宿舍樓、教學樓里長流水、長明燈時,您一般做出什么反應?”17.6%的同學表示沒有理會,33.8%的認為方便的話就關一下,48.6%的同學主動去關或者告訴管理員。資源節約理念還沒有被所有的大學生接受,需要學校、社會進一步去宣講和引導。
8.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較多,且認識到志愿服務能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但部分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動機帶有功利色彩。學生參加過的志愿服務活動多種多樣,45.1%的參加過無償獻血,41.2%的參加過捐款捐物活動,25.3%的學生參與過寒暑假社會實踐,52.2%的參加過社會公益活動,還有32.4%的學生參加過其他。對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目的”,學生們的選擇也是多種多樣,78.6%的認為是服務社會,幫助他人,6.6%的是為了獲得贊揚,79.7%的認為能滿足自我,提高精神境界,47.3%的是為了應付學校作業,還有29.1%的為獲得更多求職機會。78.6%的學生認為通過參加這些志愿活動,能體現社會責任感,19.2%的認為可能,還有2.2%的認為不能。
三、反思
大學生的責任意識整體是積極向上的,但仍然有部分同學存在急功近利,偏激消極的情緒,對周圍事物持冷漠態度;只講索取不講貢獻,忽視自己作為一個公民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停留在口頭,缺乏有責任的行動體現。因此,學校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促進學生的責任意識轉化為責任行為,并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負責任的行為進行強化,激勵學生形成負責任的習慣并形成自覺行動。具體體現在:
1.高校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對大學生責任意識培養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可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不同側面,借助榜樣示范,文學藝術的欣賞,開展各種競賽活動,舉辦演講會、時事報告會、主題班會等具體活動形式,按照聯系實際、突出主題、注重序列、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要求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千方百計地、創造性地推動黨團組織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另外,還可將校園文化輻射到周邊社區,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公益勞動等等,培養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2.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協調一致。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引導大學生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理想抱負,培育“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操,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志向,養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打開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積蘊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實踐公正無私、戒奢節儉、防微杜漸等修身之道。這些對自己、家庭、國家、社會、自然的責任感培養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之中。教師將社會事件引入課堂當中讓學生發表意見,通過辯論分析,形成與主流價值觀一致的意見。教師在課堂中還可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體驗與實踐,教師及其他同學提供反饋,糾正偏離的行為。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中教師要化解學校正面教育與社會不良現象之間的矛盾、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之間的矛盾,引導大學生做到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相結合。
3.建立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志愿服務的開展促進了人與人關系的和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志愿服務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社會富裕程度的一個重要參數。志愿服務對大學生思想品質的提升、專業素養的增進和社會經驗的獲取都有一定幫助,尤其能直接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要想取得持續的社會影響和良好的育人效果,一方面必須建立健全的選拔和認證制度,在政府引導下找到社會服務最恰當的切入點,實現人力資源最優配置。另一方面建立志愿者工作激勵機制,使志愿服務得到肯定,服務價值得到認同,調動志愿服務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曉紅,張海濤.后奧運時代志愿精神的大學延伸——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會性發展[J].教育學術月刊,2008(11).
[2]王繼軍.論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
[3]闞和慶,等.“90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狀及培育機制研究——基于對北京工業大學本科生的實證調查[J].北京教育·德育,2012(2).
[4]熊宇.當代大學生責任感培養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