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o
雕梁畫棟的小樓,紅柱綠瓦配以漢白玉欄桿,抱柱上是著名書畫家肖勞先生題的對聯:“畫樓醉看粼粼水,炙味香飄淡淡煙。”店堂古樸典雅,環境舒適宜人。這坐落在什剎海銀錠橋畔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烤肉季飯莊。
近幾年隨著韓劇在京城里的火速蔓延,大家對漢拿山、三千里這些韓式烤肉的興趣日漸濃厚,但是要說到真正符合北京人口味的傳統烤肉,就不得不提到“南宛北季”了。“南宛”是當時北京城南的烤肉宛,“北季”則是位于西城區什剎海的烤肉季。
憑借精工細作 由攤商變成了座商
老北京人都知道,在烤肉季飯莊吃烤肉、觀山、賞荷并稱為“三絕”。 晚霞輝映,湖平如鏡,客人身處銀錠石橋邊,如黛的西山仿佛近在眼前,落日余輝中的片片荷蓮,更是讓人賞心悅目。
而烤肉季就發跡于什剎海的“荷花市場”。史料記載,每年荷花盛開,綠柳成蔭的時節,京城百姓們都會在什剎海納涼、賞荷。清道光二十八(1848),京東通縣人季德彩在銀錠橋畔支起了烤羊肉的食攤。他的烤肉溢油蕩香,引得眾多游人前來光顧,并被大家稱為“烤肉季”。日后每年“荷花市場”開市,季家便趕來做生意。到七月中或九月初九重陽節后撤攤,年年如此,從不間斷。除經營烤肉外,攤子上還賣些粉皮、鹵面之類的夏令食品。
店主季德彩去世后,由其子季宗斌繼業,再后又由其孫季增元接班。1927年季增元病逝,由21歲的胞弟季閣臣負責。他接攤后,用磚頭支起一口大銅鍋,搭起一個鋁板棚,擺放8張桌子、20幾個凳子,從而由攤商變成了座商,繼續經營烤羊肉,并順乎慣稱,立字號為“烤肉季”。1945年8月,季閣臣為求店鋪更大的發展,東奔西跑,籌借資金,終于在銀錠橋畔買下了一座坐北朝南、古樸小巧的樓房,繼續經營烤肉。
烤肉季以經營烤羊肉為主,歷經百年而長盛不衰,很重要的一條是對肉的精選、加工從不馬虎。烤肉用料多選張家口以西的綿羊,重量不超過50斤,而且主要用羊的上腦和后腿部位的肉。在加工過程中,要求刀工非常精細,要把筋膜碎骨、肉棗等全部剔盡,然后用箅簾布包好壓凍4小時以上。這時的肉十分鮮嫩,有“賽豆腐”之稱。切肉片的刀是特制的,約1.5尺長,切時,肉要選橫豎絲,用左手按緊,右手持刀,切出的肉片薄厚均勻,1斤選好的肉要求切出80余刀,達到半透明狀。烤制時要掌握好火候,而且用果木火烤。這樣烤出的羊肉鮮嫩可口、不膻不柴、香淳味美,久吃不膩。
“文吃”“武吃”各具特色
在烤肉季點餐是,服務員都會詢問:“您是要文吃,還是武吃?”這代表著烤肉季的兩種就餐方式。
“文吃”是由服務員將肉烤好送到雅間或是餐桌,由顧客慢慢品嘗。“武吃”說的是自烤而食的架勢、吃法。“武”是說過去的“爺們兒”吃烤肉時人人手執二尺長的“六道木”,在烤肉炙子旁,一腳蹬在長條板凳上,自己將腌制好的肉,攤在松香繚繞的烤肉炙子上翻熟。自烤時,自己取料,掌控火候,邊烤邊飲酒時更會覺得酣暢淋漓。而在眾多武吃手法中,又獨以“懷中抱月”最為有趣,烤時肉攤成一圈,中間打個雞蛋,凝成一體,好吃又好看。
很多人都覺得:“文人喜文吃,粗人才愛武吃。”其實不然,有時,越是文質彬彬的文人學士,尤其愛武吃。仿佛只有武吃,才能吃出烤肉的滋味。北京剛解放時,著名醫學家、國際主義白衣戰士馬海德博士到烤肉季吃了一次烤肉。這種美味的奇特吃法令馬海德感到極有趣,一下子被征服了。他對蹬著板凳,用二尺來長六棱木筷子從面前大鐵炙子上往碗里夾烤肉的“武道”吃法,感到特別新鮮。以后,馬海德還經常去吃,也邀請他的老朋友,如路易?艾黎、漢斯?米勒等去吃,連著名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絲特朗、艾德加?斯諾等人,也隨馬海德領略過“武吃”的情趣。后來烤肉季職工都知道馬海德愛武吃,看見他來了就喊“上灶”。馬海德的胃口特別好,半斤一盤的羊肉,一頓要吃六七盤,最后還要找補一碗荷葉蓋小米粥。
為了適應客人口味 不斷改良菜品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烤肉季不但傳承了傳統烤羊肉的技法基礎,相繼推出鹿肉、精品肥牛、鴯鹋肉等適合年輕人及外國友人口味的特色烤肉產品,還在烤肉的吃法和佐料上下足了功夫。
過去烤肉,是先配好佐料,放在一只碗里,另盛一碗涼水,把羊肉片在涼水里蘸一下,然后放在炙子上翻烤,稍變色夾下,再蘸佐料吃。現在的吃法是用調料同肉片攪拌好,然后放在炙子上烤,還可以往肉片里加生雞蛋同烤。而在用料方面,以前主要是蔥末、香菜末,以及鹵蝦油、料酒等,現在則又加香油、醋、姜汁、辣椒油等,也可按顧客口味自行調配。烤好的肉具有質地鮮嫩,不膻不柴,含漿滑美,香醇味厚之特點。吃時,還可以輔以黃瓜條、蘿卜條、糖蒜、大蒜等。吃法更豐富多彩。
現在到烤肉季,除了烤肉,還有一樣東西不得不吃——芝麻醬燒餅。別小看這道主食,為了保證質量,烤肉季專程從通州購進純芝麻醬,配以自制的花椒鹽、小茴香和指定廠家供應的面粉,精心制作,一直深受顧客歡迎。
老字號緊跟潮流 應對新市場
創建百年依舊高朋滿座,烤肉季憑借的不單單是菜肴的特色、品質,還有緊跟潮流的營銷方式。按照烤肉季副經理魯建偉的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不關注市場動態,不緊跟流行風向,早晚會被大眾遺忘。
自“勤儉風”興起以后,餐飲市場的格局發生的很大變化。烤肉季也在根據新的市場環境,調整經營重點。三樓的大包間改成了散座,包間專用的“武吃自烤”模式也開始對散座開放,可以在后海一邊泛舟一邊平常美食的“船餐”餐標降低了……
魯建偉說,烤肉季從來沒有走過高端路線,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特色餐廳”。有知名招牌、有百年歷史、有特色菜品,這樣的烤肉季是從百姓中走出來的,也是靠百姓發展起來的,而烤肉季的未來更是和百姓息息相關的。“我們想要更多的老百姓知道烤肉季,品嘗到烤肉季,不僅是北京城的百姓,而是全國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