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



有的人畢生都在尋覓一份可以托付終生的事業,而有的人卻因一個機遇,人生不再平凡。
對于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曹揚來說,他的機遇是1991年一位朋友偶然帶他走近玉雕,讓他從此與玉雕結緣。那一年,曹揚23歲。
雖然從小就對中國書畫興趣盎然,也曾拜師求藝過,但告別學校生活后,曹揚所從事的工作與繪畫的關系并不大。一有機會就鉆進水墨丹青世界里的曹揚,因某次偶然的機會,被一位做玉的朋友帶進了另一個世界。這位朋友鼓勵他棄筆執刀,試著把他的詩情畫意在玉石上表現出來。從此,曹揚便迷戀上了這門有著悠久歷史的技藝。
學習之路總是艱辛的,仿佛在攀爬一座又一座高山,但一旦認定即便再艱辛的路也算不上什么。曹揚便是這樣的。作為玉石雕刻的門外漢,“惡補”肯定是少不了的。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等地的博物館成了他經常光顧之地,從一件件精美的古代玉雕作品中汲取養分;與此同時,他還購買了大量書籍、專著,學習研究玉雕的理論知識。通過不斷地將學來的知識融入到實踐中,虛心向玉雕前輩、好友們討教,再加上自小練就的書法、國畫基本功,當然還有他對捉刀藝術與生俱來的悟性……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刻苦鉆研,曹揚驚喜地發現自己的作品竟然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這大大提高了他從事這一行業的信心,也為今后玉雕從藝之路開了個好頭。
隨后幾年,曹揚將學習的重點放在了仿古上,購買借閱各個朝代、特別是乾隆時期的作品實物對照臨摹,學習古人的技法設計,體會各個時期的玉雕韻味。這幾年的學習,對曹揚日后的玉雕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并奠定了堅實的玉雕基本功。即便今天,他依然慶幸有當時認真學習傳統的那個階段,“要想在玉雕上有所突破,就必須在充分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
在這個躁動的年代,不少藝術家都如坐針氈,甭說潛心研究,即便多讀讀書也成了一種奢侈生活。已漸漸被市場認知的曹揚,卻一反常態,學習西方繪畫、雕塑,了解當代美術的流行趨勢。一個著眼于中國傳統的手工藝人對西方藝術如此“感冒”,這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入玉雕行當沒多久的曹揚,發現今人的審美在改變,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充滿現代審美趣味的作品更情有獨鐘。于是,他學習西方藝術,并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的玉雕藝術中,讓傳統的玉雕也不失現代審美情趣。不過在他看來,“創新離不開繼承,否則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十幾年來,曹揚廣泛涉獵山水、花鳥、人物、動物等題材,作品包括擺件、器皿件、山子、掛件、牌子等。
蘇州人愛雕玉,風雅的蘇州玉雕藝人更愛“子岡牌”,曹揚身為蘇州人也是如此,這種情結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然而,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和摸索,他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重心與方向——玉牌、小型隨形掛件、把玩件上。尤其對玉牌,曹揚更是偏愛有加。從2005年起,他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在玉牌創作上。在他看來,玉牌雖小,卻是玉雕中最富藝術性的品種,無論是工藝還是設計及藝術性上,都是玉雕的集大成者。它要求設計制作者有著各方面的素養,須將詩、書、畫、印完美地融合在方寸之間。
曹揚在不斷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將中國畫中最講究的意境美體現在牌子中,追求畫面的“雅”,背后的詩文用最能體現書法韻味的陰刻技法雕琢。同時,曹揚也非常注重創新,特別是他的一些薄意雕作品,浮雕高度有的不到2絲,卻將立體感表現得非常強烈,這是古今玉雕藝人很難達到的。
從事玉雕行業20多年后,回顧曹揚一路走來的成績,用碩果累累來形容并不為過。他所創作的玉雕作品囊括了當代玉雕界各大獎項,獨具匠心的作品不僅俘獲了一大批粉絲的心,也在市場上書寫了一個又一個佳績。面對上述這些,曹揚很淡然,倒是他捉刀下的一個個畫面活色生香,似乎是對愛玉人的最好回應。
曹揚,這個愛玉的人,這個愛舞刀琢玉的人,他在用一生雕琢玉,又何嘗不是在雕琢自己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