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麗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與發展,互聯網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迅速發展,其影響力滲透到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檔案數字化正是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將不同載體形式的檔案轉換成數字檔案過程。在檔案數字化過程中,勢必涉及數字化行為的性質、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傳播、數據庫建設和檔案數字化加工者的權利保護等問題,而這幾個問題均與著作權保護息息相關。如何既能保護好著作權人的利益,又能使檔案利用者享受到更多的檔案信息資源,已是擺在檔案部門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檔案數字化中涉及的著作權問題進行分析,找出相應對策,從而在檔案著作權人、檔案館和檔案利用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機制。
一、檔案數字化中涉及的幾個著作權問題
所謂著作權,是指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對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作品所享有的權利。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包括著作人身權和著作財產權兩方面。著作人身權是指著作權人基于作品的創作依法享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內容的權利,具體包括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等4種權利。著作財產權是指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控制作品的使用并獲得財產利益的權利,具體包括復制權、出租權、展覽權、發行權、表演權、匯編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12種權利。
(一)檔案數字化行為的性質
數字化實質上是將傳統表現形式的信息資源轉換成計算機能夠識別的二進制編碼數字,固定在某個載體上,并在此基礎上對作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存儲和傳輸的過程。那么,數字化行為的性質究竟為何?對此,知識產權界曾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傳統作品數字化的過程類是類似于翻譯的演繹行為,數字化前后的作品是一種單純的演繹關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對已有作品的數字化屬于復制行為,目的是制作與原作品相同或相近的復制件,而不是改變原作品本身。對此,1996年5月,在國家版權局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召開的“數字技術版權保護研討會”上,專家們達成共識,認為數字化過程只是對作品的形式轉換,不具有著作權意義上的創造性,其間并沒有產生新的知識價值,屬于復制行為。此后,各國頒布的知識產權法或著作權法都把數字化行為視作復制行為。例如,2000年,我國頒布實施的《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中明確規定:將已有作品制成數字化制品,不論已有作品以何種形式表現和固定,都屬于《著作權法》所稱的復制行為。檔案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有著作權的作品檔案,運用數字化技術將作品檔案轉化為數字檔案的行為應視為一種“復制”行為,理應由《著作權法》調整。
(二)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傳播權
檔案數字化只是一項前提工作,最終目的是使利用者能夠通過網絡直接獲得檔案信息資源。這種檔案信息資源的網絡傳播提高了檔案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也給利用者帶來巨大方便,使利用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檔案服務。但信息網絡傳播權是著作權人的專有權利,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不得擅自以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作品。檔案機構所藏檔案部分是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檔案,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在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作品檔案時,應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且支付相應的報酬。
(三)數據庫的版權問題
所謂數據庫,是指圍繞特定目的收集起來的,供一個或幾個數據處理系統使用的,按照一定規則組織存放在存儲設備中數量眾多的信息集合。自數據庫出現以來,其性質和權利歸屬問題一直是國際知識產權界關注的熱點。由于數據庫的內容是按照特定的順序和方法排列,在制作過程中凝聚制作者的勞動和智慧,實現了知識的增值,因此應將其視為一種匯編作品,與其他作品一樣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利用著作權法保護數據庫也是國際上通行做法,例如,世貿組織、世界知識產權、《伯爾尼公約》和我國都將數據庫作為一種匯編作品,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檔案數字化所形成的數據庫,不論其中編輯的內容是有著作權的文學、藝術作品,還是本身無著作權的資料、數據,都應認定為匯編作品。同時,按照《著作權法》第14條規定,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四)檔案數字化加工者的鄰接權保護
檔案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檔案機構,尤其是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大部分是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行政公文類的公務檔案,但仍有部分檔案是有著作權的作品檔案,如照片、書稿、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加之社會公眾檔案意識的不斷增強,私人捐贈的日記、手稿、信件、照片、字畫作品已成為檔案機構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充分挖掘這些珍貴作品檔案的信息資源,使它們走出“蘭臺深閨”,更好的服務大眾是檔案部門必須面對的問題。筆者認為,檔案機構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許可后,對作品檔案進行數字化加工并提供館內及網絡查閱利用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檔案機構對檔案的數字化加工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設備和人員,除了計算機錄入和掃描,還需要鑒定、整理編目、質檢、日常維護、信息網絡傳送,有的檔案機構將數字化加工作業外包給專門的公司,就反映出這項工作的復雜性。檔案機構付出大量勞動將傳統載體的檔案進行了數字化加工并提供網絡利用,如果數字化后的檔案未經許可即可以極低的代價獲取,甚至以此牟利,將置最初進行數字化的檔案機構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應賦予檔案數字化加工者類似于出版者權、表演者權、錄制者權和廣播電視組織權等相同的法律地位,即檔案數字化者對其數字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創造性勞動成果也應享有鄰接權,成為鄰接權的主體,享有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目前我國《著作權法》中沒有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不能很好地保護數字化加工者的權益,對數字化產業的發展也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應對檔案數字化中著作權問題的對策
著作權的產生是為了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和創作者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作品的傳播途徑,而檔案數字化加工的目的在于保護檔案原件的同時,讓利用者享有更多的信息資源。著作權法的反復修訂使得著作權人享有的權利越多,檔案數字化加工面臨的侵權危險就越大,而另一方面,檔案數字化中形成的數據庫需要著作權法的保護,數字化加工者的鄰接權亟待確立。因此,在數字化過程中檔案工作部門必須尋求一定的策略,以達到“多贏”的效果。endprint
(一) 充分利用“合理使用”制度
各國著作權法都在不同程度上賦予檔案館、圖書館等機構對信息資源合理使用的權利。我國《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圍和具體方式,其中第8項規定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檔案館可以利用這一制度,對本身具有著作權的作品檔案數字化,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實現檔案信息資源數字化。應當注意到的是,《著作權法》在此設定了限制條件為“保存版本的需要”。檔案數字化的目的顯然不僅僅是為了保存版本,更重要的是實現網絡查閱利用。提供網絡檢索利用已明顯超出“合理使用”范疇,檔案機構應對開放檔案的權利狀態做出明確記錄,并獲得著作權人許可,以避免陷入侵權漩渦。
(二)充分利用公有領域的信息資源
根據《著作權法》規定,公有領域的作品是指超過著作權保護期限和不在著作權保護的地域范圍內的作品。公有領域的作品不受著作權法的保護,任何人都可以無償使用而不會造成侵權。檔案館在數字化開發中要充分利用公有領域的作品檔案,將館藏中有價值的、特別是超過著作權保護范圍的檔案、資料有計劃、有步驟的數字化并提供利用。
(三)完善著作權制度
完善的著作權制度是實現數字化過程中利益平衡的基礎條件。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檔案數字化所帶來的部分著作權問題是現行《著作權法》不能解決的,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著作權法的部分內容進行完善,以應對數字環境下產生的新問題。如,對著作復制權的概念加以擴展,將“數字化”補充進《著作權法》第10條第五項所列舉的復制行為中,以明確“數字化”行為的性質;考慮到包括檔案機構在內的信息資源提供者在數字化過程中所付出的勞動,應在《著作權法》中設置數字化加工者的鄰接權條款,賦予檔案機構更大的利益空間,也促進信息產業的更大發展。
(四)樹立保護著作權的自律意識
信息化和網絡環境中,檔案機構必須樹立保護著作權的自律意識。與著作權人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在數字化加工前積極與作品檔案的著作權人協商,取得著作權人的許可,樹立檔案機構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針對檔案機構作品檔案的利用規律和特點,制定出相應的操作規范,尤其是針對數字化檔案網絡查閱利用這一關鍵環節,設置著作權審核制度;在檔案機構工作人員中開展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知識的普及教育,培養一批高素質、綜合性的檔案管理人才,這是有效執行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基礎和保障。
總之,檔案數字化中的著作權問題十分復雜。檔案機構應增強保護著作權的自律意識,利用法律賦予的各種權限,通過簽訂相關著作權法律合同,解決好檔案數字化中涉及的著作權問題。
(作者單位:山西省檔案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