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于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4日正式發布,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有媒體報道稱,這一輪高考改革方案,始于2005年,可謂“九年磨一劍”。早在去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曾表示,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教育部已經完成制定考試招生總體方案,即將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之后,修改完善,印發實施。言猶在耳,高考改革方案未經過公開征求意見程序,就與公眾見面了。
這多少影響這一改革的改革形象。眾所周知,我國制訂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時,曾先后兩次公開征求意見,這一行動就被視為是重大改革,該綱要明確提到,“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規范決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臺前要公開討論,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出臺影響廣泛的高考政策,按照綱要精神,是應該公開征求意見的。一個成熟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不應該忌憚征求意見的,相反,征求意見本身,也是完善方案之舉。
究竟是何原因,不得而知。符合邏輯的解釋是,制定者可能認為,再征求意見,可能也很難達成共識,只會拖延高考改革方案發布的時間。從2011年起,教育部門幾乎每年都把研究制訂高考改革方案作為工作重點。在過去三年間,給公眾的感覺是,高考改革方案每年都可能發布,沒想到一直拖到今年。
這也就存在另一個問題,新方案出臺會不會是趕進度?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曾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已有初步意見,力爭7月底之前出臺,可直到8月還沒消息,被輿論質疑再次爽約——再不出臺,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高考改革方案難產,也不難理解。高考涉及面實在太廣。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戶籍分割、不同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差距巨大的國家,高考作為國家統一考試,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時又要立足競爭性,選拔人才,要出臺一個大多數人都能接受的方案,的確不容易。過去20年間,我國各地高考改革動作并不少,有的省市甚至在10年間,出臺了5套高考改革方案,被一些人質疑為“為改而改”,即改革者把改革這件事當成了政績,但究竟改得如何卻不是關注的重點。
細看方案,在總的思路上,這次改革延續歷次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改革考試環節為核心。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取消文理分科、英語兩次考,都屬此類。但這些改革如果沒有錄取制度改革與之對應,是難解決以前那些不合理的問題的。遺憾的是,方案提到的錄取制度改革是模糊的,只有原則性表述,諸如在高考之后進行自主招生,創造條件取消錄取批次等為數不多的幾條,并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
還有兩方面,也是極為重要,卻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一是國家出原則意見,地方進行試點改革。按照改革先行先試的傳統經驗,這似乎沒有什么問題,可是,高考改革,絕不是地方可以完成的任務,因為這涉及部屬高校、地方院校、本省和其他省,本地戶籍人口和隨遷子女,地方政府很難決定部屬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方式,也很難要求其他省市調撥招生計劃,必須由全國出臺整體方案。國家把難題交給了地方,就如兩年前把異地高考這個題目交給地方。在這種情況下,地方能進行的改革,也只有是科目改革,在錄取制度改革上的每一個動作,都受掣肘。
二是考試招生是否需要立法?輿論呼吁立法規范考試已久,但方案根本沒有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制定《考試招生法》,其價值不止是打擊高考作弊,而在于理清政府、學校、社會機構、受教育者在考試中的權責關系,把考試升學納入依法治理的框架。事實上,整個高考改革的出臺,按照重大改革都必須于法有據的改革原則,應該把高考改革方案提交全國人大(地方高考改革方案應該提交地方人大)討論審議。在討論審議過程中,需召開聽證會,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這可以防止高考制度改革因行政因素隨意變化,可惜沒有體現在改革方案之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