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豐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于上周推出的攝影群展《中國當代攝影2009-2014》,展出52位/組藝術家的攝影、裝置及影像作品。展覽共設三大單元,依次為“邊界/漂移”、“景觀/日常”及“社會/身體”。策展團隊希望從議題出發來設置單元,以此突現出某些較為明顯的趨勢,同時也希望這樣的單元設置,能夠更為清晰地梳理、展現2009年至2014年間中國當代攝影發展的大致脈絡與走向,給出一個相對宏觀卻又不失具體性的描述。當然,三個單元無法全面涵蓋中國當代攝影,而藝術家的創作也往往跨越了多個議題,不能用特定議題框定。
第一單元“邊界/漂移”中,大部分藝術家注重影像本體語言的實驗,還有一些藝術家則嘗試如何以新媒體的方式來呈現與思考現實。在第二單元“景觀/日常”里,通過凝視與反思空間景觀,藝術家在以攝影方式接受現實的多樣性、誠實面對歷史發展的階段性與不平衡性的同時,也對當下景觀展開富于主體性的“觀景”實驗。身體作為當代攝影的關鍵詞,以各種方式出現在第三單元“社會/身體”藝術家的作品中。社會加之于人的身體的壓力,如何成為一種反作用力作用于攝影這個媒介,并且被攝影再度轉換為一種更深遠的力量來影響當代的身體現實與社會現實,始終吸引著藝術家。第三單元還特設了“公民新聞”板塊,集中梳理了2009年以來一段時期內流布于社交媒介中的圖像新聞,既讓它們作為新聞生產方式本身加以呈現,也讓它們與本單元中的新聞報道實踐構成某種對話。
實際上,“變化”這個詞對于常變不居的現實而言已顯蒼白,因為除了那些在概念中還存在諸多“不變”以外,似乎在任何地方今天都在告別著昨天,無論是“日常”的“景觀”,“社會”與“身體”,乃至更開放的“界限”本身。用當今社會學家齊蒙特·鮑曼的話來說,我們處在一個流動的現代性之中,它的特點就是沒有什么固定的事物或性狀在時間中凝固,古典的價值觀正在消失,人們不僅對自身的經驗連同對經驗的觀照都與以往不同。人類社會正經歷一個從“重資本主義”到“輕資本主義”的轉換,我們常說的“轉型”或“轉規”正是人們對無法抗拒的“流動性現實”的一種委婉的或防御性的說法。藝術家由于職業或使命的緣故在行為方式上與公眾有所不同,因為他們/她們正是記錄、表現或觀照現實的一群人,他們/她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著對現實的感知,這種感知并不限于已存的世界,還包括著可能的世界。在康德的時代,由于技術的限制,人們甚至在最膚淺的意義上也“看”不到“物自體”,但是在攝影術發明之后,人們“看”物體的方式已發生本質的變化,那就是在可復制性的基礎上的反復觀看成為可能。事情還不止如此,技術提供了超越已存世界的方式,不是技術的邊界限制想象力的邊界,而是想象力的邊界界定了技術的邊界。無論是固定的還是連續的影像,都具有本雅明所說的“觀照自身”的性質,為我們提供二次觀看,從而更深刻地感知現實。
這次推出的“中國當代攝影”,選取了離我們最近的時間段2009至2014年,這既是奧運后的中國,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機中的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件的記載和講述。它不僅具有表現性,同時也有解釋性。策展人給這些作品設置了一種結構,一種標題性的框架,僅僅是為觀者提供一種認知的導引便利,觀者當然有充分的自由對作品進行獨立的無限制的觀看和解讀。這個展覽,在本質上不是一個關于“他者”的展呈,而是事關我們自身的敘事。
展覽由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聯袂策劃,展期至10月15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