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夜晚是我最自由的時間了!因為在那個時候,腦子可以從煩擾的世界中漸漸地平靜下來,而在這個時候唯一能干擾我的事,就是思考“洗澡”。
在西方有些人習慣晨沐,我和我認識的大部分人一樣,還是習慣在夜晚洗澡,在睡前洗干凈身體才上床休息。不過對我來說,打小時候開始每個晚上洗澡都是一次辯論過程。并非我不愛衛生,而是到了夜晚想做的事情特別多,有的時候為了可以一口氣看一本書,往往看到流連忘返,實在不忍心打斷。有的時候為了寫一篇稿子,寫得難分難舍停不下來,洗澡這件事就在心中浮上又按下,一再地往后推遲一會兒又一會兒。偶爾接到較熟的朋友打來電話說話,問我在干嘛,我總是說:“我在思考”,朋友以為我又為寫稿發愁了,其實,我是誠實地回答:我在思考現在洗?或晚一點洗?或者就學洋人拖到明天早上再洗吧?
我當然很喜歡洗澡,撇開夜晚擁擠的心靈活動,沐浴是給一天作總結的最好的方式,像一種浪漫的儀式:讓自己的肉體放松,也誘導自己容易波動的心情和太過于活躍的腦波,藉此過程緩緩減緩它的頻率。然而每回當我從夜晚的活動回過神來,都是已經到了非睡不可時分,進到浴室也都已經是夜深人靜時,若再耗在費時較長的泡浴,已不合適,所以大多日子里淋浴是我選擇的洗澡方式。反而在旅行出差的途中,我比較有泡浴的機會,特別是現在許多酒店都會提供一些泡浴的設備和材料,尤此可見旅客對于泡浴的需求是越來越多了。每回出差、或旅行,只要條件允許我都會選擇泡浴,這跟調整我的生理是有關系的,因為當我離開自己的家后,無論是飲食或上廁所的節奏都會亂套一天,若遇上飛往時差大的地方,可能會混亂個兩天,而泡浴是讓自己快速調整回正常節奏的最好方法,在溫水中泡上二十分鐘,比上床睡幾個小時更有用。
當然我更喜歡在自己家里泡浴,除了可以使用我從世界各地帶回來的精油以外,更是計算著不要把所費不貲的浴缸給浪費了。二十年前我一時心動買了一個昂貴的浴缸,當時正時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Patrick Starck)初紅乍紫時,基于對他建筑上的創作欣賞,買了他剛發表的沙發和他設計的浴缸,后來他更是在家具設計中平步青云,唯獨浴缸好像沒有繼續發表新作。這一款可能是他唯一設計的浴缸,與當時他設計的沙發有相似的構念:除了簡潔的外形外,他希望把跟這個家具功能延伸的使用,都整合為一體。在這個橢圓形的浴缸外圍,他繞上一圈鋼環,可以掛你洗澡需要的毛巾,我十分欣賞。雖然昂貴,我以犒賞自己的心情買進家中放入自己的浴室。只可惜那正是我工作量最繁忙的年代,用它的時間不多,只偶爾過節長假在家時才用。
最近在臺北搬了新家,對于新屋子的定義有了另外一個主題:一切要以可回收與大自然原材料為主,所以我買了臺灣手工制造的木制浴缸,是為我新房的浴室量身定制的。我對這浴缸滿意極了!除了手工精細以外,價格非常便宜,是前一個浴缸的十分之一價錢。很多人都知道臺灣盛產檜木,檜木制作的浴缸是有名的,不過這位制造木制浴缸的老師傅告訴我:檜木浴缸雖然芬芳好用,但是過于沉重,并且長期使用后容易變色產生黑斑,加上植育時間長,所以除非客人堅持,他都改用阿拉斯加的柏木了。最早我接觸到木制浴缸是在東京的某家溫泉旅店里,后來在臺灣的許多溫泉旅館也紛紛引進。這一波原生環保風讓西方的家具設計師也采用木材設計浴缸,成為全球風潮。然而家具設計如同時尚服飾一樣,每年總是換著流行,很快又被遺忘了,幸好我還記得。
這件木制浴缸進入自己的新房,整個浴室充滿了木的香氣,并且蔓延到隔壁的衣物間。搬家至今已經三個多月,我住的時間有限,不過每到入睡前,在這充滿著木香的浴室里,即使是一場快速的淋浴,聞著它的氣味,仍有著踏實的回家幸福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