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余幅花鳥畫京城亮展
湯琳南花鳥畫作品展日前在北京琉璃廠錦龍堂畫廊舉辦。展覽展出了30余幅湯琳南花鳥繪畫新作,格調高雅,盡顯文人氣息。湯琳南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等。據了解,錦龍堂畫廊多年來致力當代藝術的推廣發展,推出了大批極具潛力的藝術家,為繁榮藝術品市場作出了貢獻。
凝鑄的溫度
20世紀20年代到1949年之前,“中國第一代雕塑家”陸續回國。他們將“現代雕塑”的概念引入中國。他們中有江小鶼、李金發、王靜遠、劉開渠、曾竹韶等近40位雕塑家。在他們的教學活動中,逐漸培養出“中國第二代雕塑家”,比如王朝聞、傅天仇、司徒杰、盧鴻基等。“中國第二代雕塑家”是民國雕塑教育培養出來的精英,司徒杰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雕塑家、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日前舉辦的“凝鑄的溫度—中國第二代雕塑家司徒杰”展將司徒杰作為“中國第二代雕塑家”的代表人物進行展覽,就是要在20世紀雕塑史研究的相對薄弱領域,以個體藝術家展覽的方式進行更為深入的梳理,重新審視20世紀中國現代雕塑的發展歷程。此次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劉禮賓策展,將持續至9月10日。
作為歷史與文化表情的立面
上海全攝影畫廊將于9月6日推出“立面——羅永進、沈紹良攝影展”。本次展覽展出的沈昭良與羅永進兩位攝影家的作品,不約而同地從被拍攝對象的正面著手,去觀看、去發現、去展現對象的“立面”所展現的正面的以及背后的文化、歷史與心理。經過攝影家細細的刻畫之后,這些“立面”通過展示其細節來充分展現其性格。展覽將持續至10月17日。
想像中的花園
日前,藝術家和麗斌、黃越君在北京798妙有藝術空間進行了為期7天的行為表演。來自云南的藝術家和麗斌、黃越君是近年來活躍的行為藝術家,在兩位藝術家的理解中,“花園不存在于現實中,只存在于想像中,是精神世界的烏托邦”,他們由此展開自由的想像與表演,他們以詩歌的體裁書寫行為方案,把“花園”分為:花開花落·花落花開、晝夜更替、風雨雷電、雨過天晴·彩虹、塵埃與生長、要有光、安眠等7個章節,按順序每天表演一個章節,共7天完成,之后又以文獻展(事件樂譜、繪畫、圖片、影像、裝置)的方式完整展示了7天的行為過程。
每平米有什么
香格納畫廊北京空間將于9月13日推出王友身個展“每平米”。這是時隔20年后藝術家在北京的首次個展。“每平米”是一個關于“事件”的展覽,是關于藝術家5年間(2007年至2011年)經歷的自己兩個工作室從建設到拆遷的過程。在這里,“每平米”描述的是一個空間物理單位如何向社會事件和藝術事件發展的延伸過程,而完成這一流程的是裝置、圖像、聲音、檔案和文件,它們之間多層次的視覺關系為我們提供了解讀這個展覽的有趣路徑。
與傳統花鳥畫隔空對話
蜂巢當代藝術中心近日推出了申玲個展:花鳥。近年以來,申玲的繪畫探索氣象一新,關注的焦點逐漸由對人的內觀向自然造化過渡,花草風物,富于詩情,與古人的花鳥畫遙通款曲。同時在視覺經驗和知識構建上,申玲也表現出自覺向傳統中探尋的強烈訴求,以同樣是兼工帶寫的表現性風格,展開與整個中國花鳥繪畫體系的隔空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