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鄒 蕊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修訂及使用的幾點建議
◎ 鄒 蕊
現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05)為參考文獻著錄之最權威的參考標準。但其存在的缺少著作方式、學位論文級別及作者國籍、朝代等信息要素問題,不利于直觀評價學術作品引用文獻的情況。同時在實際使用中,連續出版物不區分卷、期,析出文獻標注不完整等不能嚴格執行著錄規則的問題也很普遍。這就要求學術或出版管理機構認清參考文獻標準著錄的重要性,以此嚴格要求所轄的內容發布或出版,最終在業界形成一種標準的寫作規范或寫作習慣。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修訂;建議
2010年最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學術作品參考文獻的著錄正是基于對原作者的著作權保護行為,也是作者學術嚴謹的體現,同時更是文獻檢索和學術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規范、標準地著錄參考文獻至關重要,而參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無疑是嚴謹著錄參考文獻最有效的辦法。另外,由于該著錄規則在設置上盡可能與國際標準一致,嚴格按照此標準著錄參考文獻還便于國際間共享文獻信息資源。
本文所稱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即《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05),為參考文獻著錄最權威的參考標準。但在實際使用中,其存在的要素缺失等問題不利于直觀評價學術作品引用文獻的情況,因此本文借筆者多年從事圖書出版及專著類圖書編輯加工的經驗談談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以期為該標準的后續修訂、完善工作提供參考,同時也為使用者更好地運用該規則提出一些注意事項。本文最終及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讓《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得到更好、更充分、更嚴謹的使用。
1.著作方式
根據《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4.1“專著”中的要求,此類作品并不需要加著作方式,但在實際著錄中,不加著作方式會影響文獻權威性的評價。
示例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示例2:趙建國.傳播學教程[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示例中的兩部著作書名一樣,但示例1的著作方式是“著”,示例2的著作方式是“主編”,學術價值和權威性有明顯差別。因此,同樣引自《傳播學教程》,不同版本體現的是作者學術考究嚴謹程度的不同。但這一評判只有在參考文獻中體現了著作方式才能體現,所以建議《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在修訂時能加入此著錄項目。
2.學位論文級別
學位論文的著錄在《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并未專項介紹,但在其附錄A.4中可以找到參考。格式如下:
示例1:李紀巖.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示例2:范雍.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13.
以上兩例在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上具有較高的重合性,但示例1是博士論文,示例2是碩士論文,其在研究系統性、深度上有顯著差異。論文級別信息的缺失會使閱讀者無法直觀判斷引用內容的參考價值,因此建議《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在修訂時能加入此著錄項目。
3.作者國籍、朝代
加上作者國籍、朝代是為了避免不同國家、不同朝代存在的重名現象使閱讀者產生混淆。這一點很多作者在列舉參考文獻時會主動加上,只是由于缺少明確的要求,格式難免混亂。筆者參考了一些相關標準,對作者國籍、朝代的標注提出如下建議:
(1)國籍僅限于標注國外文獻著者;朝代僅限于標注中國古代文獻著者。
(2)所有標注均在參考文獻著者項前加括號列出。
(3)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5834-2011《標點符號用法》中4.9.3.2,標示作者國籍或所屬朝代時,可用方括號或六角括號。
示例1:[美]尼葛洛龐帝. 數字化生存[M]. 胡泳,范海燕,譯.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示例2:〔明〕顧炎武. 昌平山水記;京東考古錄[M]. 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歐美著者姓名的大寫問題
這是在標準著錄參考文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問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8.1.1中要求,歐美著者的名可以用縮寫字母,縮寫名后省略縮寫點。舉例來說,Albert Einstein 在參考文獻的著者項中可列為EINSTEIN A。在實際的寫作中,很少有作者了解這一點。
2.連續出版物不區分卷、期問題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4.3.2中明確規定,連續出版物題名信息后是“年,卷(期)”,如“2012,18(5)”表示文章刊載于某連續出版物2012年總18卷第5期。但很多作者著錄參考文獻時在卷、期上比較隨意,或省略卷號,直接標注為“2012,5”,或省略括號為“2012,18,5”,這樣一來,閱讀者便很難準確理解標注內容。
3.析出文獻標注不完整
析出文獻的標注可以使閱讀者準確定位文獻出處,尤其是很多專著、論文集、匯編等,采用析出文獻標注的方式能使引用文件和源文件,令人一目了然。但現實參考文獻著錄中,卻很少有作者使用析出文獻,一則不了解這種標注方法,二則覺得麻煩。這都是不規范的做法。
4.關于文獻類型標志的一些問題
根據《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所有類型文獻的著錄項目中都包含文獻類型標志項,所以作者只有準確適用文獻類型標志,閱讀者才能準確判斷文獻類型。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以下問題:
(1)出版社出版的文獻類型都是圖書(M)。這顯然是武斷的,因為出版社的出版物也有可能是會議論文集(C)、報告(R)、匯編(G)或者學位論文(D)等,要根據出版物的實際內容來確定。
(2)網上引用的資料都是電子公告(EB/OL)。這當然是不對的,因為也有可能是上傳到網絡上的期刊(J/OL)、圖書(M/OL)、報告(R/OL)等,要視資料或文獻的具體內容而定。
1.文中參考文獻注釋規則
《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只針對文后參考文獻,而對文中注釋涉及參考文獻的并沒有專門的標準。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作者隨意標注的現象,比如引文和注釋混雜,某些使用頻率較高的文獻反復出現,導致一些頁面腳注比正文篇幅還多。
根據國標《學位論文編寫規則》(GB/T 7713.1-2006)中5.3.5引文標注的要求:“論文中引用的文獻的標注方法遵照GB/T 7714-2005,可采用順序編碼制”。由此筆者建議,文中涉及引文可以統一列為文后參考文獻,并適用《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相關要求。而文中只保留說明性注釋,以文中編號加腳注的方式表現。
示例1(引用單篇文獻的順序編碼值):莫拉德對穩定區的節理格式的研究[255]……
示例2(引用多篇文獻的順序編碼值):莫拉德對穩定區的節理格式的研究[255-256]……
這樣做可以使正文內容更簡練,不至于被注釋內容喧賓奪主;也使文中資料來源著錄更規范,更易于被檢索,也更能體現參考文獻的學術價值。
2.一些與本標準相關的更新
很多標準之間涉及重復內容一般會直接將相關項目鏈接到另外的標準上。比如,《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 7713-87)中6.7“參考文獻表”的內容就是“按照GB 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規定執行”。這本是最簡潔明了的做法,但事實上由于GB 7713-87在1987年被批準后一直未更新,導致其涉及的《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也未能及時更新為2005年發布并實施的最新的《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05)。也因此,其很可能誤導使用《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 7713-87)的著者,使其不能正確著錄參考文獻。同樣的情況還可見于《科學技術期刊編排格式》(GB/T 3179-92)之9“參考文獻表”,并且其附錄A的參考文獻標注和著錄示例也與GB/T 7714-2005有較大差異。
因此,及時對相關聯標準進行最新標準的更新很有必要。換言之,筆者建議相關標準制定機構應參考法律法規的做法,如果不能及時出版最新版本的標準,也應及時發布修訂版等版本,以免誤導標準的使用者。
嚴格按照《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標準著錄參考文獻對于學術出版的重要意義顯而易見,但如何才能在學術界實現這一要求,這就要求出版社、期刊社、網絡數據庫等學術發布、出版平臺能明確列出規范,使作者在投稿之前或寫作之初即能按照著錄規則修改參考文獻,而不是在投稿之后依賴編輯進行修改。因為這樣不僅不能培養作者的寫作習慣,而且編輯對作者所列參考文獻了解有限,難免在遇到要素殘缺、內容重復等情況時對稿件所作的修改會脫離作者原意。
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公開的出版平臺如出版社、期刊社等因為有上級管理機構的嚴格審查,基本可以做到嚴格參考文獻著錄規范。但一些學術管理機構由于缺少對著錄形式進行審查的機構,也就沒有嚴格執行國家標準,自然也沒有以國家標準為準繩要求作者。如學位論文,作者首先要以所在高校制定的寫作規范為標準,如果學校的標準和國家標準不一致,也只能以學校的標準為先,否則可能導致無法畢業。
所以,嚴格執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的關鍵在于學術或出版管理機構能認清參考文獻標準著錄的重要性,以此嚴格要求所轄的內容發布或出版,最終在業界形成一種標準的寫作規范或寫作習慣。
(鄒 蕊,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編輯)
[1]新聞出版總署科技發展司,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出版管理司,中國標準出版社. 作者編輯常用標準及規范[M].3版.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2]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GB/T15834-2011 標點符號用法[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