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亮+王英
摘要:高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高教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既是一種富有創新精神、時代精神的素質教育觀念,也是一種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素質教育實踐,在具有素質教育和大學生素質教育特點的基礎上,有其多樣性、區域性、互動性、互融性和協調性的特征。
關鍵詞:大學生 雙服務素質教育 涵義 特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這為新時期高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讓每個大學生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強大青春能量。我們針對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存在重視專業理論教學,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相對不足,專業劃分過窄、過細,人文教育薄弱,學生的個性發展平臺和學生的主動參與不夠,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自覺性、針對性、實效性亟待加強,素質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有待完善等問題和傾向,開展了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了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的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模式,著力培養大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緊密結合,最終實現其全面素質提高。
一、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涵義
“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是在以往素質教育和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素質教育新模式。“雙服務”素質教育理念是2008年由河北北方學院率先提出的。多年來,學校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以下簡稱“兩種精神”),積極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學校發展的大學生素質教育之路,逐步形成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志愿“雙服務”理念,探索出一條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模式。
那么,何為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是指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主要內容,緊緊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個重大課題,充分發揮大學生智力優勢,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開展學黨史、地方史、校史教育,把第一課堂理論教學與第二課堂實踐育人有機統一,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首要內容,以服務經濟社會為重要途徑,促進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既要培養大學生的個人素質,又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素質教育。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既是一種素質教育觀念,也是一種素質教育實踐。“雙服務”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以黨的教育方針為指針,以充分發揮大學職能為目的,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根本,既是富有科學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一種教育理念,更是一種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富有成效的教育實踐,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模式的一個重要探索。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一是創新教育方式,它是一種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的有效方式,克服了理論說教教育模式帶來的弊端,充分發揮了社會教育的作用,注重實踐,通過實踐來教育和引導大學生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實現了從知識傳授型向參與體驗型的轉變;二是大學生在“雙服務”素質教育中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服務社會,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結合,促使其思想道德認知內化為思想道德意識,然后外化為思想道德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粘合了大學生素質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裂痕,發揮了服務他人、教育自我、優化社會環境三位一體的功能,培育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引領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新風尚,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效性。
美國威斯康星州奧·克萊爾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Eau Claire)服務學習中心推行的服務學習模式,把服務和學習有機統一,不僅促進學生自身專長和創新的發揮,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了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參與意識。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在實現學生個體成長需求的同時,強調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公民意識,使“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貫穿于素質教育的始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答《綱要》提出的“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重大問題,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在參與“雙服務”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的角色由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自覺實現人生價值的追求者。通過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實踐提升大學生自身素質,增強社會責任感。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模式與以往的素質教育模式相比較,從教育思想上,順應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共同發展的趨勢,順應高等教育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解決了教育與經濟、理論與實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個人成長成才與社會責任感、“個人夢”與“中國夢”有機結合的問題;從培養目標與規格上,以整體素質為目標,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與時代特色,實現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變“單一專業文化型”為“基礎、能力、責任感”相統一的素質型人才;從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上,適應“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需要,解決了專業基礎與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相統一的問題;從運行機制上,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為核心目標,帶動了高等教育整體綜合改革,架起了學校與社會聯系的橋梁。
二、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特點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模式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探索,是一項進一步增強素質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系統工程,在具有素質教育和大學生素質教育特點的基礎上,有其多樣性、區域性、互動性、互融性和協調性的特點。
(一)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多樣性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更加突出面向全體大學生,高校具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特點。既有國家985高校、211高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專科院校;既有綜合類院校,也有理工、師范、職業技術等專門學校;既有公辦院校,也有民辦院校。大學生由受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學科專業的群體組成,顯示出服務內容的多樣性。按照教育部網站公布的2011年教育統計數據分析,普通高校共2409所(本科院校1129所,高職(專科)院校數1280所),其中中央部門所屬111所,地方部門所屬1602所,民辦本專科學校696所。中央部門中教育部所屬73所,中央其他部門所屬38所(本科院校35所,高職(專科)院校3所);地方部門中教育部門所屬969所(本科院校574所,高職(專科)院校395所),地方其他部門583所(本科院校58所,高職(專科)院校525所),地方企業50所(本科院校1所,高職(專科)院校49所);民辦教育696所,其中本科院校388所,高職(專科)院校308所。研究生總數1645845人(博士生271261人,碩士生1374584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93623人,占研究生總數的5.59%,女生數797500人,占研究生總數的48.46%,男生數848345人,占研究生總數的51.54%。普通本專科學生總數23085078人(本科生13496577人,專科生958850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688365人,占本專科總數的7.31%。女生數11804988人,占本專科總數的51.12%;男生數11280090人,占本專科總數的48.88%;普通本科師范生1350393人,占在校本科生的10.01%;普通專科師范生524926人,占在校專科生的5.48%。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堅持服務大學生成長與和諧社會建設相結合,開展的社會服務活動包括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通過生產實習、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等途徑,開展社區義診、扶老助殘、心理測試、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宣傳、愛心支教、政策宣傳、法律宣傳、疾病預防、科技興農、愛心捐助、企業調研等活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中志愿者活動在“自愿參加、量力而行、講求實效、持之以恒”的原則指導下,始終堅持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主線,“志愿者不是被教育者,在活動中不再是抽象的、簡單的、被動的接受教育,而是一種自覺行為條件的積極體驗。”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內容具有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生動的實踐性。在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實踐的過程中,把服務與學習相結合,寓科學理論知識于情景實踐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從大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價值選擇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成才的不同需求,以廣泛參與、自愿選擇、積極建設、客觀評價、注重引導為原則,激發他們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成才潛能,有力地促進了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在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進一步堅定他們的理想信念、練就過硬的本領、發揚延安精神和白求恩精神、錘煉高尚品德、勇于創新創造,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二)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區域性
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是為社會培養人才,由于地方所屬高校和民辦高校共2298所,占高校總數的95.39%,更多是為所在地區服務,高等教育與區域互動是經濟社會、高等教育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高校與地方區域通過合作互動,實現共贏,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高校充分利用自身學科和智力優勢,根據所在區域的現實需要,直接或間接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活動,始終堅持立足校園、走向社會、提高素質、奉獻社會的原則,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專業和特長,結合所在地區的實際需求,對接服務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服務活動。
例如,河北北方學院立足學校所在地——張家口,結合張家口市壩上高寒地區的部分縣鄉和國家級貧困縣鄉,他們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進行農業項目推廣和科技扶貧,服務張家口經濟社會發展。在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社會實踐中,成立“科技興農志愿服務團”,而且部分師生經常在服務地蹲點指導,在教師的帶領下,深入農村,走向田間地頭,把科學技術送進千家萬戶,開展各項科學研究和蔬菜節水新技術示范與推廣工作。河北北方學院十分注重發揮科研優勢,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開展市校對接,促進校地共贏。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學校將原有成果、合作項目和在研項目進行了全面梳理篩選,定位適合張家口資源條件的發展項目91項,啟動‘市校農業合作項目推介會。在學校和張家口市政府的緊密合作下,一大批項目已與應用或聯辦單位簽署了合作協議,部分技術找到了市場,項目推廣應用后,百萬農民從中受益。”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校利用學科和人才優勢,充分發揮在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思想庫”“智囊團”作用。如廣東省五邑大學提出以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為主的科研定位,積極參與地方創新體系建設,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其辦學模式被教育部稱為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發達地區中心城市辦學的成功之路。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實際,認真做好產學研相結合,形成了有較大影響的“永州模式”。廣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也學到了本領、提高了才干、增強了服務社會的責任感。高校利用學科和人才優勢,利用當地的區位優勢開展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減少了活動的成本,增強了活動和社會需求的結合度和教育活動的實效性。因此,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具有區域性的特點。
(三)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互動性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二者是互動的,通過服務學生,促進社會責任感的形成;通過服務社會,提高大學生的自身能力和素質。在對學生的教學中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會服務活動中,進一步了解社會,增強自身素質和服務社會的本領。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為大學生提供了一種參與社會的渠道,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社會、提高素質的平臺。志愿者的學校與社區互動是指志愿者按照既定目標,以一定的形式、方法和途徑參與學校、社區活動。在組織化運作與管理下,大學生志愿者通過服務他人和服務社會的志愿行動,獲得課本知識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機會,把所學文化知識運用到廣闊的社會實踐中并得以檢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獲得了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奉獻社會的機會,通過與服務對象的語言交流,志愿者之間、志愿者與服務對象間互相影響、互相信任、互相聯系不僅增進了彼此間的情感,而且也鍛煉了志愿者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體現了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通過對服務對象的愛心服務和智力服務,不僅使大學生志愿者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到提高,而且帶動和影響了周圍的人們崇尚互助友愛的文明新風,積極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大學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務不僅自己獲得了成就感、榮譽感,社會責任感,而且也推動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發展;通過多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簽訂服務協議、建立服務基地、構建共建單位,服務對象與被服務對象在商討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形式中產生強烈互動,進而實現了互利互惠、合作共贏。表現出大學生志愿者之間、大學生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高校瞄準區域發展需求,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探索,實現校地互動。
(四)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互融性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需要在素質教育中把二者有機地聯系起來,并且相互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服務學生和服務社會融為一體,并成為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自覺行為。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中的志愿者精神與高等教育立德樹人兩者在育人模式和價值取向上的相通互融,構成了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服務學生與服務社會的內在基礎。在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中大學生志愿者行動是青年認知社會,實現完整社會化過程的一種有效途徑和手段。志愿者活動是高校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智商與情商協調發展的手段,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行動中提升組織協調能力、專業能力、創新能力、人際溝通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及抗挫折的能力等,實現了大學培養合格人才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融合的目標。任何過程和環境一旦被賦予崇高的精神都具有教育的功能,志愿者行動模式內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志愿者成為社會進步的一支生力軍。所以,在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中志愿者行動和高等教育體系因為其教育的內在本質而互通,也由于其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外在形式而互融。因此,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具有互融性的特點。
(五)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協調性
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是“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有機統一,在實踐中需要構建協調一致、運轉有效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保障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健康、有序、持續地實踐和探索。比如,學校成立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團委、學生處、教務處、科研處、學工部等各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密切配合、整體布局,實現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組織實施的領導機構協調性;建立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學校—學院—團支部”三級大學生志愿者協會、分會網絡體系,實現大學生志愿者組織的協調性;健全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宣傳機制、激勵機制、評價機制、政策法規體系、生態體系、服務體系,實現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質量保障運行機制的協調性;通過第一課堂理論知識教育與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的互融,形成面向全體學生的育人氛圍,構建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活動全員參與、全程關注、全面實施的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育人模式的協調性。第二課堂實踐育人作為第一課堂教育的延伸,越來越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職能發揮的有效補充。通過第二課堂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把大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在豐富的實踐中得到運用和鞏固,不僅豐富了課堂內容,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增長了見識,進一步培養了自身的創新精神和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大學生通過志愿者活動把愛心進行傳遞,讓知識在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得到檢驗和實踐,在提供服務的同時,志愿者自己也獲得被尊重感、成就感、交友的需要以及在非正式組織鍛煉領導才能的需要。志愿者行動,作為一種超現實利益行為,在參與服務活動時的動機是復雜而多樣的,既有服務社會的公民意識的自愿,也有充實自我、鍛煉才能的自身需求,有效推動了大學生對人和社會的理解、對實現自身價值的追求、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和對學好專業知識的緊迫感,志愿服務成了動員、凝聚進而教育引導青年的有效方式。從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向現代素質教育方式的轉變是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實踐作為現代大學素質教育的整體,深入研究健全兩大課堂的結構、內容、體系,激發兩大課堂的活力,實現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第一課堂理論教育與第二課堂實踐教育的有機統一,進而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教育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因此,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具有協調性的特點。
總之,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是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是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重點,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是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大學生素質拓展教育,立足校園,面向社會,把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起來做到服務學生成長成才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結合,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的主要目標。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大學生“雙服務”素質教育模式的研究與探索》(12YJA880120);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應用研究》(HB13MK021)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上午)[N].光明日報,2013(2).
[2]宏火,張舒.創新“雙服務”工程機制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河北北方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的新探索[N].中國青年報,2011(2).
[3]沈東華.論大學青年志愿者行動的德育功能[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
[4]秦樹文,孟悌清.河北北方學院推進產學研合作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N].河北日報,2012(8).
[5]劉平娥等.積極探索高職教育發展的路子主動為當地社會發展[J].衛生職業教育,2003(3).
[6]施蕾芬.淺析志愿者學校與社區互動的德育功能[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3).
[7]劉晉芳.從志愿者行動看公民教育[J].中國德育,2009(4).
[8]王玉輝,殷學東等.“志愿服務”是提高大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J].鎮江高專學報,2005(4).
作者簡介:陳新亮(1970— ),男,漢族,河北懷來人,河北北方學院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公共管理碩士,社會科學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王英(1965— ),男,漢族,河北建筑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