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文
摘要: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怎樣在探究性學習中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體育學校學生特點,從問題的目標性、層次性、實驗可操作性等六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對設計問題時所遵循的原則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探究 問題 設計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精心設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思維活動,達到培養創新品質的目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將課本上的知識以問題形式展現出來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利用這些方法去學習相關知識,開辟出新的知識領域。當前體育學校僅在義務教育階段開設了化學課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化學課程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能與普通學校相比。因此,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引導就是體校化學教學過程常用的方法之一。那么,在體校的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提出好的問題呢?
一、設計的問題要體現基礎性
體育學校一般都秉承“學訓并重”的辦學理念,而實際上體校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習態度、知識技能等方面與普通中學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立足于基礎知識,提出的問題要體現出基礎性。設計的問題不能超出課程標準要求,但是也不能照搬課本上的原話。問題的作用是引導學生思索和探究,學生通過自己的推斷和分析得出結論,從而達到提高科學素養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地位僅是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
二、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目標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具有目標導向性,問題要切中要害,通過問題導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概念、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知識等,問題中應體現出重點掌握的內容。如在學習《氧氣》(魯教版.八年級)一節中氧氣的性質時,主要知識是氧氣能與碳、鐵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在實驗探究中主要對碳和氧氣、碳和蠟燭的反應進行了驗證。因此,設計的問題應以氧氣與可燃物的反應為中心目標,所有問題應圍繞中心目標展開和延伸。
三、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性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呈現出層次性,即問題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要做到循序漸進。體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設計的問題應符合其認知水平,不僅起點要低,而且更要小臺階遞進。如學習《海水“制堿”》(魯教版九年級)純堿的性質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1.生活中你見過純堿嗎,知道其化學名稱嗎?你能否描述純堿的物理性質?2.在生活中純堿有哪些用途?3.碳酸鈉與鹽酸能否發生化學反應?如果能反應請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分析生成的新物質。4.能否寫出碳酸鈉和其他酸發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5.碳酸鈉能否和氫氧化鈣溶液反應?能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嗎?為什么?6.碳酸鈉能否和氯化鋇溶液反應?試寫出化學方程式。7.碳酸鈉能和哪種類型的鹽反應?8.請歸納出碳酸鈉與某些鹽的水溶液反應的規律。學生經過討論和分析,不僅掌握了碳酸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同時也掌握了復分解反應的實質,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
四、設計的問題應便于實驗驗證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基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設計的問題應便于學生實驗驗證。大多數學生學習化學的直接興趣就是來自實驗,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興趣,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動手操和觀察作能力,思維品質和科學素養。如在上面設計的問題中,如果讓學生判斷碳酸鈉與鹽酸、碳酸鈉與氫氧化鈣、碳酸鈉與氯化鋇等物質是否反應,只要通過實驗驗證一下即可。然后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原因,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設計的問題要有情境導入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問到學生最想知道的地方。只有能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才能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求知。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以生動有趣而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層層遞進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利用一些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的信息來引導學生,使學生的認識過程從好奇和感興趣過渡到分析和探究上來。如在學習《海水“曬鹽”》(魯教版九年級)一節時,為了提高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引入兩個故事,一是《史記》中齊太公治國策略:“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重點解說“魚鹽之利”,通過故事說明齊國強大的原因;二是西漢晁錯《削藩策》描述吳王劉濞造反的故事:“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重點講解“煮海水為鹽”,使學生知道吳國造反的經濟基礎與鹽的關系。通過故事的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初步了解海水“曬鹽”的原理及意義,在此基礎上再提出“蒸發結晶”和“粗鹽提純”等相關問題讓學生解決。
六、設計的問題要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是為了用不著教。”新課程學習應該充分展現人的主體性,追求人的全面發展。這既說出了教學的目的,又說出了學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獲取知識,去尋求發展的最終目的。在課堂上設計的問題要著眼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出的問題學生能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他們在學習中探索,從發現中尋找樂趣、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化學的實用價值。如《金屬的化學性質》(魯教版九年級)一節是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探究活動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金屬活動順序的結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如果通過實驗探究來比較金屬性質差異,控制好實驗條件是得出正確結論的前提。因此,教師可以提出實驗條件對實驗現象影響的相關問題,比如:金屬的表面積、純度、用量,所用酸的種類、濃度、體積,反應的溫度。教師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重點比較實驗現象的異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當然除了以上幾點,設計問題時要注意的事項還很多,如知識的綜合性、問題的開放性和發散性、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等問題。總之,利用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化學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只要教師能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學情、學法,就一定能提出一個好的問題。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