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彤
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也就是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進步或發展。在聾校,由于聾生自身的缺陷,語言思維嚴重受限,語言文字的學習對于聾生來說是難中之難。多年來聾校語文教學活動低效化現象普遍存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改革一直困擾著我們。自聾校教育教學新的課改實施以來,我認真地學習、反思和實踐,從學生客觀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從提高聾校語文教學效果入手,談以下幾方面體會。
一、多媒體在聾校教學課堂中的有效作用
多媒體這一科技手段的出現著實為彌補聾生自身的缺陷帶來了極大的益處,它使聾生在學習語言過程中更加形象、直觀、生動地理解和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由于我們一些理念的偏差,比如,急于與普教教學接軌;硬性對應形式主義的課堂評價標準;為烘托課堂氣氛盲目教條地使用多媒體等,導致教師使用多媒體的針對性不強,以幫助理解輔助作用代替了文字語言學習的主體作用,使聾生的語言思維得不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
我聽過一節《田忌賽馬》的公開課,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反復使用動畫課件來代替文字的表述,讓學生理解內容。殊不知這樣的教學效果對于語言思維健全的學生來說都沒有達到感文、悟文的效果,那么對于聾生來說,這節課的視覺效果更是沒有達到補償聽力的效果。一節課畢,聾生的大腦所產生的畫面完全是多媒體中的動畫而非是完整的文字表述,正確的語言和文字表達在這節課中沒有得到應有的訓練和培養。這樣的課只能是讓門外漢看熱鬧。還有一節講授描寫景色的課,教師采用播放好幾段景色優美的視頻來導課,結果低年級的聾生難以從那視覺優美的圖畫中走出來,使后面的教學差強人意,依然沒有凸顯出針對聾生學習語言文字的效果。那么,在聾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正確使用多媒體才能起到真正地補償聾生缺陷的作用呢?首先,我們在教學中要遵循聾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摒棄功利思想,為學生而用多媒體,這樣或許沒有華麗的過程,沒有展示自己的機會,但是我想實用就好。其次,使用多媒體要與教材緊密結合,與文本緊密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能。教師在研究學生的基礎上親自設計實用課件,在聾生學習語言中起到幫助理解,畫龍點睛的有效作用。
二、雙語在聾校教學課堂中的有效運用
我國聾校的九年義務教育采用以口語為主導的教學政策。這種單一的口語教學模式使大部分聾童語言發展遲緩,從而嚴重影響了智力、心理、社交等方面的發展。在我國自1996年開展雙語聾教育實驗以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果。因此,雙語聾教育無疑對提高中國聾教育水平注入了新的希望,同時也給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課堂中我們教師應該怎樣正確運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雙語的有效作用呢?我以為,不是每節課每位教師都用口語、手語講課就算完成了雙語教學的任務,而是一節課中有效語言的成分占多大比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的態勢、表情、語速、發聲、手勢的規范程度、口型的清晰程度等都是影響雙語在課堂中是否有效運用的因素。
近幾年,我在研討聾課堂教學過程中總結了如下無效教學語言案例:(1)教師在前面激昂地講課,自我感覺好到極點,而學生卻少有動容,反應遲緩。為什么呢?原來教師的語速太快,從口型上更是看不出教師在說什么,手語不趕趟,表達不出口語要表達的重要信息。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要使用切合學生實際的語言,放慢語速,找好發聲部位,調整好口型,配合有效手語,給學生一個接收語言信號的過程才能達到有效的雙語效果。還是那句話,課是講給學生的不是講給聽課的人聽的。(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注重自己的站位和態勢,一邊轉身一變說話和打手勢,一邊溜達一邊講課,忘記了學生是聽障殘疾?(3)有效手語。從語言結構方面講,漢語的句子重意合,靠詞序、語義的關系來表達,而聾生習慣將要表達的或需要強調的信息放在句子前面,聾生根據自己打出的手語看上去是“顛三倒四,滑稽可笑”的語言:如,吃飯完了,勞動完了,洗澡好了等等。在實際手語表達中聾生有省略數量詞、結構副詞和語氣詞的習慣。我曾經遇到這樣一個因為手語表達產生的誤會而鬧得師生差點兒翻臉的事情:每到周末放假,學生在前一天晚上都要洗澡換衣,干干凈凈地回家去,由于人多地窄,學生總是要洗到半夜才能就寢。一次,正好趕上我和另一個新來的教師值班,新教師看學生這么沒完沒了地洗涮,心里有點兒不大樂意了,于是對前面一個學生用手語對他說:“明天放假,回家去洗吧?”學生一看,用手語回答:“明天放假回家去,要洗。”大家仔細看看,這兩句話如果按照字面來打手語那是完全一樣的。新教師以為學生故意犟嘴,學生以為教師故意刁難,你這么來一句我那么回一句,兩人就翻了臉。我趕來一看,在完全一樣的手語上是分辨不出來兩人的意思的,但是我從學生的表情和這位教師的意思上分析出了學生的意思,趕緊互相解釋了一番這才解除了誤會。上課的時候如果由于手語的誤解是沒有時間這么反復解釋和揣摩的,所以,在課堂上打出有效手語是多么的重要。所謂有效手語,我認為不僅是要熟練掌握聾人手語,看得懂聾生打出來的手語,更重要的是手語要規范到位,在教學中克服手語中的省略、顛倒、反復、抽象等缺陷,盡量做到與有聲語言協調統一,在課堂上勢必會到達更好的語言訓練效果。
三、黑板在聾校教學課堂中的有效使用
多年以來,我在駕馭課堂的同時也一直在駕馭著黑板,備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重點,理解難點,我在板書設計上沒少下工夫,偶爾設計的讓學生板演、練習,也沒拿學生當過使用黑板的主角。2009年去上海參加培訓:“怎樣引導聾生使用黑板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專家的寥寥數語讓我茅塞頓開。回到學校以后,我備學生,備教材,用學來的理論與本班實際相結合,嘗試著引導學生去駕馭黑板,讓他們做黑板的主人。以往我的板書設計都是把重難點提煉出來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這在普通中小學課堂上定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然而,對于聾生來說,黑板上所顯現的只言片語正是他們的缺陷所在,這就和前面的多媒體的畫面喧賓奪主一樣,一節課后,他們的大腦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教師呈現出來的板書——只言片語,久之,更加造成他們語言文字的跳躍式表達。現在,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把重難點用通順的句子、段落口語表達出來,然后讓他們把自己說的話在黑板上完整地用文字板書出來,我再帶領全班學生或者另外請學生來幫他修改板書的句子。學生因此知道了話應該怎樣說,字應該怎樣寫,句子應該怎樣表達完整。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你比我,我比他,誰說的多誰板書就多,得到教師的指導也就多,這樣的課上下來在學生的大腦里反映出的永遠是完整的句子和段落。長此下去,學生的學習語言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學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