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俐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
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改革,匯改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此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不斷走高,人民幣升值似乎成為一種常態。隨著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縱深推進,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進一步加大,尤其是2014年以來其雙邊波動趨勢已經形成,由此帶來的企業匯率風險的進一步凸顯令,特別是已經習慣近年人民幣單邊升值行情的中國企業應該如何適從,如何加強匯率風險管理,已經成為每個企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5年匯改以后,人民幣匯率雖然一路升值,但是人民幣兌美元交易波動區間一直保持在0.5%。2012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人民幣兌美元的日間交易波動區間從0.5%擴大至1%,此后的一年多時間人民幣又進入一個加速升值通道,匯改新高一再被刷新。2014年3月15日,央行宣布自2014年3月17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2014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已經貶值超3%,這抵消了2013年全年的漲幅,人民幣匯率波幅增大可見一斑。
2005年匯改以后人民幣一直保持著單邊升值的狀態,據統計,自2005年進行幣值重估以來,人民幣已經累計升值了約33%。但是從2012年開始,人民幣匯率走勢初現雙向波動趨勢的端倪,而就在2014年2月份,人民幣在1月份經過一輪較快升值后突然走出一波大跌行情,今年一季度貶值超過3%。4月下旬以來,人民幣即期匯率明顯貶值,突破6.25關口。如果觀察人民幣即期匯率與中間價的價差,即期匯率相對于中間價的貶值幅度擴大,已經超過了1%的區間,達到1.5%的歷史最高值。據統計,按2014年初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6.05水平計算,截止到2014年5月8日,人民幣已經累計貶值3.4%,完全抹去了去年的2.9%漲幅。由此看來,人民幣只升不貶的年代已經過去,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成為一種常態。
根據央行的統計數據,2013年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為4.63萬億元,同比增長57%;在以人民幣結算的直接投資中,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為4481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幅增長78.5%。對外投資更是從292億元暴增到856億元,同比增幅為193%;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的數據,截至2013年10月,國際貿易采用人民幣計價及結算的比率已增至8.66%。以上數據反映出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國際結算中的使用程度在飛速增長,與之相適應,人民幣的市場供求波動也將隨之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市場化程度必然提高。自2012年以來,中國監管層就主動減少了外匯市場干預,這使得人民幣在匯改以來首次呈現雙向波動,2014年以來的人民幣貶值則更多的由出口不景氣和內需疲弱而至,是來自市場的自發性行為。前面所述及的數據中顯示的2012年以來的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充分體現了市場因素的作用。
在對外貿易中如果使用外幣作為結算貨幣,則企業面臨著結算時由于匯率變動而導致的外匯收入或支出的變化。對于出口企業,如果結算時外幣貶值即人民幣升值,則企業在收到貨款后進行結匯時只能兌換更少的人民幣,即企業的出口收入減少;相反,對于進口企業,如果結算時外幣升值即人民幣貶值,則企業在支付貨款前進行購匯時需要支付更多的人民幣比,即企業的進口成本增加。例如,假設某公司簽訂了一筆進貨訂單,貨款為50萬美元,結算時按照人民幣貶值3%計算,在匯率上就損失1.5萬美元,按6.22的匯率,支付貨款時就要多支付人民幣損失9萬余元。
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越大,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結算時本外幣兌換形成的損益不確定性就越大,在當前形勢下,面對人民幣市場化步伐的加快,中國企業正迎來匯率的“雙向波動”大考驗。原來人民幣升值使出口企業陷入結算風險的單一局面已逐漸被人民幣雙向波動趨勢下進出口企業都面臨貿易結算風險的現狀替代。從公開披露的上市公司經營信息我們也能看到,2014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匯率貶值對進出口貿易業務較多的上市公司已帶來影響。例如,根據2014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長城開發、兔寶寶、伊立浦等公司受到顯著影響,一季度預虧。
外匯風險是企業財務風險的一種主要類型。對于在進出口貿易中通過貿易融資的企業,過去在人民幣匯率長期單邊升值、波動較低的時候,一般進口商不僅可以通過境外融資利率與國內利率之差獲得收益,還可取得套匯收益,但現在人民幣貶值,企業不僅拿不到匯差,還有可能出現匯兌損失。而且,從事貿易融資的企業資金鏈大多較緊張,一旦到款不及時,或者承擔了較大損失,就有斷裂的可能,導致企業財務狀況完全惡化。
對于境外融資比重較大的國內企業,2014年人民幣貶值以來,企業前期的一些國內外匯貸款或者從海外借的外幣負債,就承受債務成本增加的壓力。由于企業境外募集資金多用于內地項目,其還債資金來源多為人民幣入項,一些前期在人民幣升值階段發行或計劃發行美元債融資的企業,如今的日子并不好過,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跌一個點,企業的還債成本就相應增加一個點。以航空公司為例,2013年以前,由于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美元債務折算成人民幣時會大量減少,其中的收益一度是航空公司賬面盈利的重要貢獻,甚至曾超過主營業務利潤。而2014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掉頭貶值,成為以美元外債為主的航空公司業績下滑的“殺手锏”,至2014年2月底,航企所獲得的匯兌收益已經轉為了匯兌損失。根據民航局內部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 2月航企總體匯兌虧損7億,而去年同期則為匯兌收益1億。因此,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新趨勢下,無論是企業的境外發債融資還是貿易融資都將面臨還債成本增加的外匯風險,而企業的境外投資則面臨投資收回時收入減少的外匯風險。
自2014年2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連續貶值,讓一直受到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紡織服裝、制造出口企業獲得“喘息空間”,而一些原本受益于人民幣升值的企業則陷入困境。從貿易結構的角度,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以本幣計價的進口貨物價格下降,從而有利于進口,以外幣計價的出口貨物價格上升,從而不利于出口;相同的道理,在人民幣貶值的背景下,則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
因此,不少外貿企業在人民幣一直單邊升值的時代進行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在經營中增加了進口產品并減少出口產品,有的企業甚至逐漸從出口型企業轉變為進口型企業,但是2014年以來的人民幣貶值令這些企業有些措手不及,經營受到影響。在今后人民幣匯率新走勢下,外匯企業單純調整產品結構的結果會更復雜,導致企業預期經營收益的不確定性增大。
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基本維持升值態勢,對于出口企業來說,過去通過簡單做多人民幣、做空美元,就可以實現很好的匯兌收益。但是2014年以來人民幣匯率掉頭貶值,令不少出口企業因此有些不知所措。例如,一家大型出口商負責人表示,他的公司既承受了2013年人民幣快速升值帶來的匯率損失,又因為和銀行鎖定了匯率,在2014年初的快速貶值過程中沒有享受到額外的福利。出于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上述大型出口公司今年很早就與銀行鎖定了匯率,如果升值,則由銀行操作消化風險。但人民幣本輪扭頭向下后,其所在公司又不得不和銀行談妥,改為實時結匯。
因此,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加大,告別了原來持續多年的單邊升值,看起來對出口企業是個利好,但是,這也增加了企業判斷的難度,企業對匯率風險管理的決策有可能反而給企業造成損失。
以前,人民幣一直處于升值狀態且可以說有規律可循,出口企業在報價時往往都能比較準確地預估未來一段時間的匯率走勢,所以報價時都會考慮匯率下降的因素。比如在報價時的匯率為6.2,那會按照6.1的匯率來換算成美元后再報給客戶。現在人民幣雙邊波動,企業報價就陷入茫然。如果還按照之前的辦法報價,客戶不可能答應,而且在市場競爭激烈、價格透明的國際市場,很容易失去競爭力,老客戶都可能被別人挖走。
所以,現在出口企業在報價時陷入困境,由此對企業簽單造成了負面影響,比如,歐美市場不愿意與中國企業簽長單,只簽短單。因此,匯率大幅波動,導致企業在采購、報價、接單等環節時都頗費思量,不少企業短時間內面臨業務量萎縮的風險,尤其是對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中小企業帶來較大影響。
由于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幅度更大,波動方向的不確定性增加,漲跌預測難度加大,建立健全匯率風險預警機制和管理機構成為風險規避的首要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要單獨設立或在財務部門下設匯率風險管理機構,建立一種適合企業發展的管理機制。這一機構要保持相對獨立性,使其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匯率風險管理機構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進行風險預測、分析與評估,進行風險管理的決策,對風險管理交易人員進行監督,定期對金融工具的運作與風險管理的實際情況加以審核控制。對于大型企業,還要建立利用金融工具進行匯率風險管理的交易部門并配備專業交易人員,以進行匯率風險管理中的融工具買賣操作。
而要建立完善的匯率風險預警與評估機制,以進行匯率風險的預測、評估與防范。主要包括風險評價指標的確定、風險的測量與識別、風險管理的評估。在風險評價指標的確定上,要選擇我國及外貿關系國的宏微觀經濟指標,如兩國的相對利率、相對通貨膨脹率、國際收支狀況等,所采取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類型及外匯市場的投機因素,對這些指標確定警戒線,當實際指標超過警戒線時,就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風險規避。匯率風險管理機構還要對這些指標數據進行進一步分析和處理,以供決策使用。另外,有條件的企業還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咨詢機制、外部報告采購的方式或者選擇選擇利用新媒體,比如相關微信號貿易金融、供應鏈金融等,協助企業進行匯率風險的預警與評估。
傳統的匯率風險規避方式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簽訂合同時可采用的方法,包括貨幣選擇法、貨幣保值法、價格調整法;二是簽訂合同后可采用的非外匯交易型方法,包括提前錯后法、平衡法、組對法、保險法;三是簽訂合同后可采用的混合外匯交易型方法,包括BSI法和LSI法等。這些方法不涉及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比較簡單,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在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中使用較多。只要使用得當,這些方式可以成為企業加強外匯資產管理消除財務風險的利器。但是在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不確定加大的趨勢下,更要注意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具體來說,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貨幣選擇法與價格調整法。主要是指企業可以通過在合同中增加諸如用人民幣結算或隨匯率波動調整價格等條款來規避匯率風險。
二是平衡法與組對法。這種方式是建立在進出口業務平衡的基礎上的,是指通過保持進出口平衡減少匯差損失。但對于一般企業的實際情況而言這種要求也不太現實,對于出口為主的企業在現有條件下可通過擴展進料加工、來料加工等貿易方式來規避匯率風險。
三是保險法。指涉外主體向有關保險公司投保匯率變動險,一旦因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便由保險公司給予合理的賠償。
四是BSI法和LSI法。這兩種方式都是通過把將來的貨幣兌換即結匯或購匯提前到現在以消除匯率風險的方式。例如,我國某出口企業6個月后將有一筆10萬美元的收入,為避免匯率風險,該企業可從外匯銀行借款10萬美元,期限6個月,然后將借得的10萬美元在外匯市場進行即期交易,兌換成人民幣,并用這些人民幣進行投資。6個月后,企業再以收到的10萬美元貨款償還其從外匯銀行所借的貸款。該出口商將本應在將來收到貨款時才進行的外匯兌換成本幣的交易,提前到現在進行,將匯率風險構成中的時間要素剔除,從而消除了風險。
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爭取簽訂短單、敘做出口押匯、保理、福費廷、商業發票貼現等方式盡快結匯縮短結匯期限。
由于傳統避險工具本身的局限性,在當前匯率波動的不確定性增大的形勢下,使用外匯衍生產品來進行企業匯率風險的規避無疑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外匯衍生工具具有對沖和分散風險的功能,在發達國家,外貿企業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進行保值操作是規避國際貿易中匯率風險最常用的方法。外匯遠期、外匯期貨、外匯期權及貨幣互換等外匯衍生品在西方企業的匯率風險控制中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我國銀行間市場已經推出了外匯遠期、人民幣與外幣掉期、人民幣與外幣貨幣掉期、人民幣對外匯期權等業務,而外匯零售市場提供的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外匯衍生業務以及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外匯衍生工具則更加豐富,這都為外匯衍生品成為企業進行匯率風險規避的有效工具和便捷手段奠定了良好的市場基礎。在人民幣匯率進入雙向波動的軌道之后,企業在使用外匯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時應遵循以下思路:
其一,在外匯衍生品工具的選擇上應多樣化。一直以來,遠期結售匯是匯率風險管理中使用最多的外匯衍生品,在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下,它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險工具,但是當前匯率波動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外匯期權、互換等工具的優勢就顯現出來。因此,企業在選擇外匯衍生品時可以多樣化,選擇最合適的工具。
其二,不要選擇那些企業不能正確駕馭的外匯衍生工具。企業應該通過專業匯率風險管理人員對匯率、利率等市場價格的準確預測,根據其自身的風險幣種與期限,再經過對衍生工具保值效果與成本的分析,最終選擇合適的衍生產品。對于那些經過高難度數學模型來設計和定價的外匯衍生品,企業最好慎重選擇,以避免因企業無法掌控避險工具而使風險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企業在運用外匯衍生品規避匯率風險時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要以真實貿易為背景,不簽署沒有進出口業務相配套的衍生品合同;二要從鎖定成本或者鎖定收入入手,以實現合同預期利潤為目的,不盲目逐利;三要做到外匯衍生品的金額和交割時間盡量與真實貿易相匹配,防止衍生品再次產生風險。
套期保值是指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類商品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或者通過構建不同的組合來避免未來價格變化帶來損失的交易,這種交易方法是外匯衍生品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套期保值的最大作用表現在無論后市匯率是上漲還是下跌都可以鎖定風險,這顯然使其成為最適合人民幣雙向波動下的風險規避方式。
我們以進口商為例,如果商業談判中規定進口商付款時需要用外匯結算,則進口商在簽訂貿易合同后,按照等量相對的原則買入相當數額的外匯期貨合同,付款時再賣出期貨平倉。由于期貨外匯和現貨外匯存在價格的平行變動性,當現貨市場外匯匯率上升時,現貨交易的損失可由期貨外匯交易的盈利來彌補,便可避免導致成本增加的風險;相反,當現貨市場外匯匯率下跌時,現貨交易的盈利便會被期貨外匯交易的虧損沖抵。也就是說,無論外匯匯率上漲還是下跌,只要使用了這種方式,都可以用一個市場的盈利去彌補另一市場的虧損,從而達到規避匯率風險的目的。
應對日趨復雜多變的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企業都應從保值角度出發,以真實貿易為背景,采用套期保值的方式規避匯率波動風險,這種方式明顯優于人民幣單邊升值時代企業以自身預期或投機心理為出發點采用的單向外匯遠期或期貨交易。▲
[1]吳曉,謝赤.匯率風險套期保值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斯文.我國銀行外匯衍生品的暴露匯率風險效應研究——基于人民幣匯改后數據的經驗證據[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4,(02).
[3]于恩鋒,劉飛.人民幣國際化背景下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選擇[J].中國經貿導刊,2014,(34).
[4]段軍山,魏友蘭.多邊匯率波動與中國商業銀行外匯風險暴露[J].金融論壇,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