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云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全面展開,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社會實踐能力已成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題。所以,我認為在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政治教師,我們該怎樣在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社會輸送大批的創新人才呢?本文結合我國創新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著重探討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和諧的學習環境,活躍、民主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
傳統教學是片面追求升學率,過分注重考試成績,把學生管得過死,教學方法不靈活,阻礙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如果學生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敢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敢于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將成為大膽探索的創新人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大膽解放思想,進行教學改革,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1)教師在政治教學中,不要以權威自居,獨占課堂,不要強制性地把自己的知識、觀點灌注給學生,動不動以壓迫學生為主,教師要充當教學的“組織者”,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觀察、分析和思考,從而明白事理,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這樣把課堂當成啟迪學生積極思考的場所,讓學生在平和、歡樂的氣氛中上好政治課。(2)教師要靈活機動調節好課堂氣氛,把握好學生的思想脈搏,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感情橋梁。政治教師要轉變學生的思想素質,學生逐漸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發展創造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和信任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二、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內在學習動力
新課程不僅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習過程,指導他們學會學習。這落實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是提供一個概念或原理讓學生認識,而且呈現需要學生探索的問題與材料,或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材料,學會處理信息,進而培養創新能力。例如,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進入某種社會角色,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需要,從而促使他們自覺閱讀和鉆研教材。在學習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時,我創設問題情境:某村遭受特大水災,面對災情,人們議論紛紛。村民甲說:“這是天意呀,老天爺懲罰咱們,有啥法子呢!”“村民乙說:“天意倒不是天意,倒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費了,荒年已成定局,我們只有自認倒霉啦!”村民丙說:“災害已經發生,這是事實,但人還是有辦法的,夏季損失秋季補,農業損失副業補,要生產自救戰勝災害。”談談你對上述三種觀點的看法。
三、正確對待課堂學生的錯誤,課堂因“錯誤”而精彩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精彩的,當然這種精彩也包括錯誤。我們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知識結構,有著參差不齊的思維水平,不同的情感體驗,不同的表達方式,難免會出錯。對待錯誤,不能把它們視為洪水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如何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呢?寬容地、理性地看待錯誤。學生的錯誤是寶貴的,只有在“出錯”“糾錯”的探究過程中,課堂才是活的,教學才是美的。正因這樣,我常微笑著對學生說:“這個問題大家暢所欲言,發表大家的意見,錯了沒關系,沒有誰天生就會,課堂就是出錯的地方,如果你們都不出錯,還要我干嘛。”其實,這不僅僅是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還在于我有一個清晰的教育理念:錯誤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課堂正是有了錯誤,才變得更加精彩。
四、通過準確點評,促進學生更好展示
在學生展示時,教師的評價應親切、準確。教師的評價語應發自內心,親切而自然,像一縷春風,像點點春雨。學生回答問題時,有的比較緊張,教師應用親切柔和的語調告訴他:“不要緊,大膽說。”這樣學生就不會緊張。當學生回答不確,辭不達意時,教師應肯定他的優點和正確的地方,并親切予以鼓勵:“再想想,表達上再準確點。”準確性是評價語的靈魂。沒有“靈魂”,教師的評價語就沒有了生命力。因此,教評價的準確性就極其重要,對于學生,教師既不能一味地贊揚,也不能一味地批評。對于每個學生,教師都要指出他的優點在哪里,缺點在哪里。如:“講得不錯,如果聲音再響一些會更好!”“知識點總結到位,如果再條理些會有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課堂評價語針對性強,能提醒學生,及時幫助學生糾正錯誤。
五、培養開放意識,探索開放性試題,培養創新能力
在政治課的教學之中,我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抓著培養開放意識,探索開放性試題。傳統的政治學科教學,固守教材、備案;而開放性的政治教學,開放性的政治試題,注意與現實的政治生活相結合,注意政治試題的靈活性、多樣性。培養開放意識的另一領域也不可忽視,那就是以社會為實踐園地。我們忠于教材,是因為教材是體現社會的,但教材的內容是有限的,并不能完全包容具有地域特色的社會現象。如果只教書本上的,不聯系社會實際,就不能學以致用。作為德育主渠道的政治學科,要把德育落實到學生的思想上,行為上,那種只為答題得分的應試教法是時代所不容。再從近幾年的中考題看,理論聯系實際的開放性題型,就是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平時教學中,教師不注意將社會上有價值的現象納入思考、探討的范圍,學生很難應對那種考題。
總之,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視學生為課堂的主體,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開放的教學模式中放飛思想,學以致用,從而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