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紅
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覺學習。”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的理念。”可見讓學生學會自覺地學習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不能代替學生的學,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下面我就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參與意識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現在的中學生由于年齡偏小,許多學生對教師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教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表現在不制定學習計劃,坐等上課,課前不預習,對教師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或呆坐聽著,上課不得要領,沒聽到門道。有的學生甚至一節課就在那里坐著什么事情也不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方面都是由于學生學習意識差造成的。
一、教師要明確自己扮演的角色,教師就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的角色應有以下三個轉變:由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變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所以,課堂教學設計中,應有利于以上三個轉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使新課程要求滲入到每堂課中。教師的行為轉變主要決定于教師的思想觀念是否改變。思想指導行動。美國心理學家羅斯也說過:“每個教師應當忘記他是一個教師,而應具有一個學習促進者的態度和技巧。”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是學生自學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我在教學生之前先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方法,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并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那么,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據專家分析,促進者的角色有以下幾個特點:1.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2.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3.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二、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程度
1.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地方。實施有效教學,實現教學相長,必須要有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都有話語權、思想權、活動權。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面對問題,都有均等的機會獲得表達的權利。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地回答問題,學生不管是答對還是答錯了,都應該讓學生回答出來,給學生以自信。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教與學、師與生、知識獲得與能力發展始終是和諧的。教師要給學生適當地分成學習小組,讓小組長起到帶動作用。因此,我們的教師要轉變觀念,始終保持與學生共學習、共成長的態度,確保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
2.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交流的氛圍中學習。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它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由于這種交流是多向性的群體交流,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合作小組內自主探索、交流、對話,獲得成效。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評價,達到教學互動、互促,形成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體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感受獲得成功的喜悅。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要注意以下幾點:(1)合理分組。按學生學習可能性水平與學生品質把學生分成不同層次,實行最優化組合,組建“學習合作小組”。(2)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議讓學生學會合作,小組合作交流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學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開展活動。(3)教師的激勵性的評價是進一步促進合作的催化劑。評價應是更多地重視對小組的評價,注重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及活動結果中的成果,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縮小優差生的距離。(4)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師既要巡視并檢查學生對問題的解決情況,又要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適時引導、點撥,促進其思維的不斷深化。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要互動,學生的學習效果才能得到提高。學生的學主要看教師是如何調動的,我的做法就是講課要少講,學生要多練,少講多練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時候教師講得過多,就會使學生一頭霧水,學生也不知道重點難點是什么。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效果肯定是非常差的。所以教師的教學效果要看教師是如何在課堂上講解的。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參與我們的課堂,這樣的課堂是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
總之,中學歷史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主場所,是以學生為主體。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師要多想辦法,把課堂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教師把課堂變為師生共同創造的場所。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