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山西省高層近日的人事變動引來關注,一周之內5名高官落馬,隨即,省委書記更迭。
如此短時間的省級官員人事調整,將中央的反腐倡廉推向新高度:反腐不僅僅是針對官員個體的整肅,更重要的是打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腐敗是執政頑疾,多年反腐的重要經驗證明:必須打造一個持久有效的監督治理機制。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此作了充分準備,“打鐵需要自身硬”,“老虎蒼蠅一起打”,不僅彰顯反腐決心,而且體現反腐視野的拓展。
2014年6月30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從制度層面入手,將反腐納入法治軌道,將治標和治本統一,將事后懲治與事前預防結合,以建立反腐的長效機制。
作為新一屆領導集體執政清單中的重要舉措之一,這一方案更加凸顯責任和執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多次論證權責關系:“有權必有責,有權力沒責任是管黨治黨之大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就是政治責任,不落實就是嚴重失職。”
讓反腐落到實處,讓責任指向明確,最重要的步驟是通過合理的頂層設計來解決原有組織體制的一些弊端,其核心問題是黨委與紀委之間的權力關系。主體不清,責任就無人承擔;權力界限不明,執行便缺乏保障。
因此,建立反腐責任體系的第一要務就是明確責任主體,“各級黨委是黨風廉政建設的領導者、執行者、推動者,黨委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領導班子成員對職責范圍內的黨風廉政建設負有領導責任。”
通過對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的區分,確立了反腐的責任范疇:各級黨委成為權責對應、名實相符的責任主體,黨委書記對分管領域的黨風廉政負首責。而監督責任則由紀檢部門承擔,并把紀委兩項重要權力——查辦案件的事權和紀檢干部提名的人權向上提。這一改變突破了以往紀委由于受同級黨委尤其是“一把手”制約,無法有效實現同級監督的問題。紀檢機構相對獨立的地位提升,為其更好地行使黨內監督權、履行監督責任,提供了有力的體制保障。
歸根結底,主體責任的確定,是以實際成效為中心,以建立起高效的執行體系為根本。執行體系包含多個層面,除了通過組織架構變革來完善分工體系、責任體系、報告體系外,對任務、目標和時間作出明確要求也是重要部分。
據此,《實施方案》提出了時間要求和任務清單。從時間上看,到2017年基本完成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2020年全面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任務,逐步形成切合實際、有效管用的反腐敗體系;同時明確提出七項任務,突出導向,要求各地區因地制宜地加以貫徹。
黨風廉政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也是攻堅克難的過程,從當前形勢看,加大反腐敗的治本和治標力度,不僅表明了執政黨自我更新、自我凈化的決心和勇氣,也反映出制度反腐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改革的宏大版圖中,各級領導者時刻面臨著種種選擇:中央與地方、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當前。這就要求作為責任主體的各級黨委和黨委書記,以成效為中心,以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為目標,在理論探索中勇于突破,在結合實際中大膽創新——這才是最大的責任:對黨和人民負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