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下午,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聯組審議防洪排澇專項工作報告。俞仲達、陳繼松、張新建、洪建新、王建康五位委員先后作了審議發言。
俞仲達委員:近年來,我省高度重視水利工程的生態化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部分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向河灘爭地的行為,不僅縮小了行洪空間,增加了防洪壓力,而且使河道中的水生動植物喪失了棲息地,弱化了河水的自凈能力,割斷了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必然導致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必須堅決摒棄與水爭地的勢利觀念,高度重視水利工程的生態化建設。在建設防洪排澇工程中,應當留出足夠的河灘地,保證百年一遇的洪水有足夠的通道;盡可能利用草坡護岸,給動植物保留良好的生態環境,提升河水的自然凈化能力,為美麗浙江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陳繼松委員:從調研情況看,普遍反映存在資金較短缺、籌措難度大等諸多問題,建議對此要高度重視、專題研究,盡快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
除內部挖潛外,外部要拓源。加強社會資本投資水利的政策引導,發揮省級財政貼息的杠桿作用,對采用上市、發債等直接融資方式“五水共治”公益性水利建設項目進行貼息,探索“以河帶地、以地養河”等方式,運用PPP(公私合作)、TOT(轉讓經營權)、RCP(資源—補償—項目)等融資建設模式,既引進社會資本,又向社會購買專業化公共服務,全面提升融資、建設、運行管理三方面服務水平。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張新建委員:城市排澇工作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建設“兩美”浙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規劃先行,加強城市排澇工作。一要堅持城市組團式布局,減少城市建設對水系、山體的破壞,避免雨水、河水、向一個區域集中排泄;二要強化城市綠化保護,提升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能力;三要因地制宜地增加城市濕地面積,提升城市蓄洪滯洪能力,同時鼓勵小區和庭院建設雨水收保系統和院內水體,降低雨水直排量,削減洪峰流量。總體上,要科學合理地做好城市排澇規劃修編,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小城鎮建設發展規劃相銜接。
洪建新委員:要以產業轉型推進源頭治理,加快完成印染、造紙、電鍍等重污染行業的整治、推進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快工業污水、城鎮生活污水設施和截污納管。因地制宜,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兩覆蓋、兩轉型”。要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實行“一河一策”,有序治理。加大河道清障和清淤的力度,打通斷頭河,暢通水系,注重護岸生態化建設,提升河水自然凈化能力。省里要抓緊制定科學的河道整治驗收標準,兼顧水岸,嚴格把關,努力做到治理一條、鞏固一條,務求實效。
王建康委員:從現在情況看,水的治理,還是由多個部門分頭負責。治水工作的“碎片化”,必然導致“九龍治水”、政出多門。建議省政府在這一輪機構改革中,認真研究這個問題,借鑒廣東等一些地方的做法,將涉水的所有工作,包括保供水、抓節水、治污水,統一歸到一個部門,組建水務局,統一負責實施“五水治理”工作。省政府要引導各地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打破那種“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加快研究和形成既高效、又長效的治水機制。特別是要加快政府機構改革的步伐,研究“五水辦”的職能定位,組建類似于歐洲國際界河萊茵河那樣的實體性的工作機構——保護委員會,來統一承擔治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