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鍵
“生成性”是新課程理念下課堂的顯著特征,也是現代課堂的迫切要求。針對智障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感官的感受性普遍較差的特征,如何提高課堂的互動生成與教學效率,達到能提高他們最基本的社會適應能力,初步學會解決現實生活中最基本數學問題的目的,談談我的具體做法和思考。
一、展現生活原型,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新課程標準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本身是一門比較抽象而枯燥的學科,但數學教學一旦與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必將充滿生機和活力。仔細想來,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如:去商場、菜市場購物、出生年月、門牌號碼、公交車的編號、打電話、人民幣的幣值、尺、秤的度量值等等。這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智障兒童數學學習的重要學習資源,利用好這些資源,在數學教學中經常展現這樣的生活原型,會讓學生們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對低年級智障兒童而言,“現實”情境更多意味著與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觸摸到的事和物。
新課程觀認為:課堂是在教師有價值的引領下,由教師、學生、文本互動生成的。如果在課堂上真正讓學生成為自我建構的主人,那么一定會在互動的過程中生成許多有價值的資源。作為教師要因勢利導地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互動的過程既是個性充分張揚的過程,又能保證絕大多數的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而不是盲動,如教學8的組成時,學生通過擺小圓片,在饒有興趣的狀態下,個個動手先數出8個圓片,然后把8個圓片分成兩份,不一會兒同學們紛紛舉手回答,1和7、4和4、2和6、3和5……。到第二天復習提問時就連少數后進生也能說出2到3個8的組成算式。
二、引入游戲活動,讓學生體驗學數學的快樂
由于智障兒童的注意缺陷表現十分明顯,注意很難集中,穩定性很差,要實施有效的教學互動,課堂應該是民主、平等、和諧的,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應該關注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使互動有基礎。互動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方法生成智慧,態度生成人格。游戲也是智障兒童最喜歡的活動,愛玩是他們的天性和生活的組成部分。利用這一特點,把游戲引入到數學教學中來,讓智障兒童在游戲中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從而輕松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如教學20以內的加、減法時,帶領學生做“老鷹捉小雞”的游戲,讓學生自己推薦當老鷹,當母雞的同學,剩下的當小雞,游戲前數一數,當小雞的有多少小朋友,每當老鷹叼走一只小雞,我讓學生數一數還剩幾只小雞。誰會列算式的,大家全神貫注,手、眼、腦并用,列式正確,記憶牢固。在愉悅的游戲中,學生們輕松掌握了2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
三、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享受成長的喜悅
新基礎教育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學有用的數學”成了數學教學改革試驗的口號。目前的數學知識,情節內容缺乏時代氣息和生活色彩,讓兒童喜聞樂見的內容實在太少,我們要加強“書本世界”與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改變數學學習生活蒼白無味的狀態,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在現實世界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演繹數學問題。
首先,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教學第十冊“連續進位加”時,針對智障兒童思維直觀具體,抽象概括思維發展很緩慢,長期停留在較低發展水平上的實際狀況,我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新開張的百盛超市擺放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瑯滿目,任你選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同桌商量一下,你們要買哪兩樣商品,并筆算你們需要多少錢?”我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學生做題時也興趣盎然。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培養學生自覺用所學的知識觀察和認識實際生活的意識。
其次,指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教學中要重視挖掘教材中與生活實際有聯系的因素,盡可能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數學問題。如教學厘米的認識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測量身邊的實物,有的同學測量文具盒的長和寬,有的測量課桌面的長,有的測量鉛筆的長,有個同學甚至拿著短尺測量黑板的長,我沒有制止他,而是啟發他們根據學過的知識想辦法解決。大家七嘴八舌可熱鬧啦:“用尺子,一把一把接起來”、“用長尺量”、“把三角板接起來量”,學生根據自己想的辦法量,感受自己解決生活問題的樂趣。又如:認識人民幣后,讓學生做模擬買賣商品的游戲,雙休日跟爸爸、媽媽到市場上去買菜等。此外,我還補充“面向現實”這方面的內容,積極探索構建生活數學的數學體系,開設“生活數學”系列學科活動。如:開辦小超市、開辦小銀行、食堂小會計等,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身邊,學數學真有趣。
“生成性”是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征。在課程實施過程中,一般采用兩種策略促進課堂中的互動生成,一是捕捉挖掘學生生成中有價值的信息;二是教師在問題的關鍵處有意設置疑問。新課程的實施,教師單有追求“互動”的意識還是不夠的。學生互動了也等于自動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學生作為互動過程中的主體,如果缺少教師的引領,往往是迷失目標的、無意識的。而真正有效的互動,說到底還是一種有明確目的的生命旅程。在這一旅程中,我們應時刻受到預設目標的關照,時刻受到發展目標的引領,在遵循智障兒童的心理認知規律,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的互動過程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思考,充分地抽象,實現由內化到外顯的飛躍。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