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碧君
【內容摘要】有效的互動與對話既有學習上的合作,又有思維上的碰撞,還可以發現和培養潛能,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有益實踐。在有效的互動對話中凈化和豐富學生心靈,讓思想政治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不斷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實效 互動對話 策略方法
互動教學是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生命交往與活動的過程,強調師生與生生的交互活動,要求“以學生學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并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和知識的運用能力。它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對話。互動的實質是一種對話,即,師生、生生、及其與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民主平等地交流、合作、競爭、共享過程。②轉換。互動對話教學就是讓教師帶著學生走向教材,走向生活,讓學生在政治課堂上從“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到“有話敢說”進而達到“有話會說”。③開放。互動教學改變了傳統固定不變的教師“一言堂”,把話語權交給學生。同時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并在時間上將課下“自我累積充實的自主學習”與課堂的“師生、生生對話建構學習”相聯結,以提高課堂效率。
一、在問題探究中互動,落實主體地位
人的思維是由問題引起的,有疑問才有思考、解決的欲望。學生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升、意志的磨練也是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的循環活動實現的。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知識基礎、學生生活經驗、學生思維水平、個體差異,利用情境沖突,在導入新課、專題探討、問題總結等教學環節中,事先巧妙地設計好少而精,具有內在邏輯性、啟發性的探究性問題,適當地暴露、激化學生認知結構上的矛盾,將新知識置于問題情境當中,使獲得新知識的過程成為學生主動發現并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一路荊棘一路鮮花”,歷經困難挫折,終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成就感。以筆者設計的《市場配置資源》為例。該設計遵循問題式教學模式,通過設置故事情境(即創設初始情境→隱含問題→解決問題;推進情境→再設問題→解決問題;再推情境→拓展問題→解決問題)貫穿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學習方式,來獲得新知識。此后,又留下拓展性問題,讓其課后進行思考,如:偌大一個人口眾多而資源有限的中國,水、鋼鐵、石油等重要資源該如何配置才更合理,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我們的身邊有哪些行為是對資源的浪費?我們該采取哪些措施等等?另外,通過AB兩家公司有關行為的對比,學生明確:什么是“正”?什么是“誤”?什么是法律道德支持的行為?什么又是應該反對的行為……從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規范自己的行為,使自己成為一個符合法律與道德要求的人!
根據學科特點,思想政治課互動對話的問題確定主要源于三個領域:學科課程、社會生活、學生生活。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既要有利于落實教學任務,又要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1)以重點和難點問題為對話主題,突出學習重點,突破難點。
(2)以國際國內熱點問題作為話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3)以學生經驗及當地時事作為話題,教育即生活,挖掘鮮活的教育資源,增強說服力和可信度。例如在探究“直面生活中的道德沖突”時,筆者先是播放了“小悅悅”事件,“彭宇案”,然后讓學生講講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者就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道德沖突”事情,讓學生感覺到離我們很近,似乎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需要去面對這個問題,需要勇氣和智慧去解決這個問題。然后筆者就這個素材設計了如下的一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遇難不幫、遇事旁觀的現象?良心未泯,但善良有所選擇,為什么?沒有文化的陳阿婆挺身而出,說明了知識修養和道德修養之間是什么關系?面對這些問題,國家政府該怎么做,我們該怎么做?這組問題不僅將知識的建構、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邏輯性嚴絲合縫地自然結合在一起,而且讓學生將這些轉化為行動。通過合作討論交流,既幫助學生理解了教材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了參與課堂對話的自信心和熱情。
(4)以疑點問題作為主題,展開對話,暴露思維過程,達到釋疑的目的。話題的形式既可以以概念的形式呈現,如:綠色消費,文化競爭力,民族精神等;也可以以命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我們應該弘揚和培育什么樣的民族精神?為什么中國一些青少年熱衷于過西方的圣誕等節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或通過網上搜索有關的資料,對這些命題進行價值判斷,圍繞這些主題展開對話。通常情況下,教師圍繞某一主題,創設相應的情境,設計關鍵話題或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或競爭的方式積極主動地參與對話,建構自己的意義理解。
二、在適時點撥中互動,促進教學生成
教師首先需要改變“一言堂”的習慣,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勇于超越自我,洞察并捕捉課堂上的各種各樣生成性“閃光點”資源,形成新的教學智慧,增強新的教學本領。教師要有應對教學過程中的突發情況和學生提出的可能性問題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亂;要有開放性、前瞻性的教學意識。如在《政治生活》中有關政府、黨等內容的教學時,基于現實中的某些負面因素,學生往往會產生對政府和黨認識的不同聲音,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耐心,而且憑著高超的教學智慧和課堂駕馭能力,有針對性的列舉實例讓學生體會、理解,而不是強迫接受教材的正面教導,更不能對此不聞不問。教師還要有課堂旁逸的本領,比如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下他們所了解一些逸聞趣事,如在教學《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時,可讓學生談談父母在商業貿易過程中文化傳播的見聞,既可調節課堂氣氛、強化互動作用,又可讓學生深刻領會理論來源于生活中的政治學科特點。在《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列舉那些產生于歷史上而仍然保留在現實中的傳統文化實例,并談談自身的感受。教師也可以收放自如地調動自身知識儲備庫中與所講內容有關的相關素材,如在《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中,教師可列舉平時關注積累的“因不讓座位給老年人而遭人惡打”的電視鏡頭和與之關聯的電影《搜索》片段,以進一步印證課本的理論,而不是簡單的說教。
在有效的互動生成中,教師要學會傾聽,堅持適時點撥,始終作為一名引路人,把握好“撥、引”的尺度。做到適時點撥指導學生探索未知領域的方向;適時點撥幫助學生設疑解惑。如通過教師點撥使學生澄清“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世界觀就是哲學”、“意識能推動人們順利開展社會實踐”等錯誤認識,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深層次的問題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參與討論活動中適時點撥,為學生找準焦點、解開糾結。適時點撥提醒學生學習目標,幫助學生達成課堂教學的目標。有了這些有效點撥能使課堂互動該動則動,動而不亂,宜靜則靜,靜而不寂,這樣的課堂才是出色的課堂。
課堂互動要求教師關注生成、會點撥,這就需要政治教師不能照搬預設教案課件,而應該遵循學生認知思維的張弛、利用新的動態生成資源,充分展露自己的教育機智來調整教學環節,從而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務必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人格魅力,既要不斷加強專業知識的厚度,又要從言行舉止等方面提升自身人格的高度,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在思辨糾錯中互動,凸顯德育價值
教學互動過程不僅是認知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強烈的思辨、價值觀等情感互動。學生和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能力,也都會犯錯誤。而且由于學生在知識能力、理解方法、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弱點,他們往往更容易接受現實生活中的負面信息,甚至會放大這些負面信息的影響效能,而對政治課本的正面理論產生抵觸情緒,甚至對政治老師產生懷疑、嗤之以鼻,這就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課的教育功能。于是課堂上教師單向的課本信息傳遞,就不能保證教師了解學生更深層的思想活動,解決學生頭腦中的疑慮和困惑,將思想引向深入,政治課的定向育人和規范導向的道德功能就不能很好實現。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允許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質疑,準許學生“插嘴”、大聲發笑。不用“錯了”、“你怎么會有這種想法,不要亂說”等課堂“忌語”來否定學生。允許有“意外情況”、“節外生枝”情況的出現,不能把封閉的現成的教案或課件拿來,機械的照本宣科,而應當能隨著教學互動的展開、疑點的暴露,隨機應變地跟上課堂生成。比如有教師在傳授完政府基本職能后,讓學生感受身邊政府便民利民的實例時,立馬有學生大聲回應“政府沒有做什么啊、我一點也沒感覺、環境越來越差”,這時就要求教師抓住這個“美麗的錯誤”,可采取學生內部互動進行反駁,讓其他同齡人的親身感受來教化、糾正該學生的錯誤看法,一切盡在教師的掌控中。或者就讓該同學與其他同學組成正反陣營,進行辯論!在辯論中辨明道理,在爭論中加深知識的理解,促進價值觀的升華!最后教師總結,表明態度:世界是矛盾的世界,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政府官員的行為也確實存在不同表現,但是不良現象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看問題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這樣就恰到好處地澄清了對政府的認識誤區,又培養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對于政治學科中涉及到的社會負面影響大、價值觀抉擇、道德兩難選擇等相關知識點的傳授時,教師要敢于與學生交流撞擊,使學生在撞擊中獲得認知,在撞擊中界定是非,在撞擊中修煉、提升道德。
由于政治課的學科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時注意思辨方法,把辯證思維教學全方位滲透在情境設置、問題設計、題目解答、日常溝通等各環節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辯證思維,逐步養成全面看問題的方法。比如有關經濟全球化的利弊認識、傳統思想的揚棄對待、各地民居建筑去留態度、聯合國的積極和消極作用等,無不是辯證思維的具體表現,這都為思辨糾錯的互動提供了現成的資料。再如傳統文化繼承的傳授,教師可通過以“孝”思想發展的歷程為主線,要求學生學會明辨精華和糟粕;“人民幣幣值變化對生活、生產的影響”教學,應讓學生全面權衡其中優劣輕重關系。日常溝通中教師要學會移情理解,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觀察其內心世界與思考方式,讓學生體會辯證思維,并漸漸內化為習慣的思維方法。
四、在拓展深化中互動,實現長效功能
有效是相對于無效和低效而言的。時下很多的政治課要么“舍本求末”,重“形式”輕“內涵”,整節課除了“熱鬧的場面”、“精彩的畫面”什么也沒留下;要么是“知識的轟炸”,面面俱到,唯恐留下什么還沒講到,整個課堂流程就像趕鴨子,沒有突出教學重點。這些都是低效的表現。有效的課堂教學有什么要求呢?筆者認為應該包括以下三個層次:①學生學到了教師傳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且能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后,繼續研究和探討上課內容;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②通過學習,學生端正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到了情感的體驗、意志的升華;③能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做出正確的行為。例如筆者設計的《市場配置資源》一課,從教材重點“市場如何有效配置資源”這個實際出發,設計讓學生分成小組就××山的開發討論并做出方案,這樣不僅明確了知識,還讓學生在討論與設計實踐中領會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其次是這個“××山”就在學校附近,有關情況學生比較了解,這樣人一開始就引起了學生的高度注意和興趣,并實現了學生原有生活經驗與課文理論之間的知識遷移,這也是對“生活即教育”的詮釋。其三,故事中的A、B兩公司的行為也來自生活中的常見案例,他們之間引起的爭端和問題,既能引起學生的深思,又能讓學生得到情感的共鳴,符合了高一學生的辯證、比較思維逐漸成熟的特點,從而把課堂不斷地推入更深處……
總之,思想政治課堂互動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知識儲備出發,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只要我們教師都來做有心人,不斷地實踐,不斷地總結,就能讓政治課堂在有效“互動”中熠熠生輝,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價值必將凸顯,教學效益也一定能夠提升。
【參考文獻】
[1] 方琴. 走高效互動之路 構精彩優質之課[J]. 才智,2011,(33).
[2] 周勇. 讓“互動之花”綻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J]. 科教導刊,2011,(4).
[3] 顏延文. 淺談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問題[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天臺縣平橋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