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剛
據媒體報道,今年的地方兩會上,20多個省區市提出加大對民營金融支持力度,有的地方更是明確要爭取設立民營銀行。
地方政府對銀行表現出極大熱情,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將促進金融業發展。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已經被大家公認。由于目前的金融體制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網點設置等多種原因,我國縣市一級,尤其是中西部的縣市區域,融資能力明顯不足,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發展金融業,無論是地方支持農信社改制,還是幫助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都能對地方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無疑是一件好事。
但是,地方支持辦銀行必須考慮當前的金融形勢。隨著我國經濟增速從超高速逐漸回歸,以及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銀行業“躺著就能賺錢”的時代已經不再。行業競爭壓力、風險控制的難度都將加大。另外一個影響因素是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支付寶、余額寶、理財通等各類創新產品不斷出現,已經對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帶來極大沖擊,未來必然還會進一步顯現。可以斷定的是,金融發展的路徑將會與過去大不相同。
因此,無論是地方政府管理、參股、控股的城商行、農商行,還是通過各種方式鼓勵組建的民資銀行,都得要有風險意識。在我國將推出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銀行一旦經營不善出現流動性危機等不利局面,地方政府又不得不出面“收拾殘局”。
當然,從總體上講,一些地方性、區域性銀行的出現,對于改善我國金融生態,提升金融效率、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會起到積極作用。但是,支持銀行發展需“量力而行”,切忌“一哄而起”。關鍵是依托市場和各類資本自身條件和實力,嚴格遵守現有的金融監管原則。政府可以因勢利導、順勢而為,但決不可越俎代庖甚至躲避規則。是否有利可圖,是否具備實力,還是交給市場和投資者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