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斗膽猜測,國之大計將會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之以“公平正義”為內涵的某種表達
當今中國,經濟增速只會回落,不能再高。同時,如此大的經濟總量卻帶來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這已經讓繼續實行經濟發展優先的路線失去了它的號召力。改革已經到了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人民應該享受到公平的機會和正義的結果。
上周,中國的執政黨高規格地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習總書記在他的紀念講話中總結了鄧小平的6大遺產——胸懷遠大、熱愛人民、實事求是、開拓創新、高瞻遠矚、坦蕩無私。他的這番總結一定會被要求在全黨范圍內學習和貫徹,但在我看來,只要各級黨的主要領導人繼承這筆遺產就足夠了,而習總,正在以他的行動向國人表明他能做得到。
認真體會習總的講話,他傳遞出了這樣一種意思——對一代偉人留下的遺產最好的繼承就是繼承方法、打破舊規、創立新制。遠大的胸懷和高瞻遠矚是前提,實事求是和開拓創新是方法,而熱愛人民和坦蕩無私是領導人得以成功的保證。
這個專欄的讀者一定知道我在此曾經表達過對新領導在道路選擇中的困惑,其中甚至不乏不同意見。現在,我正在對他和他的團隊增加許多理解,也開始有些明白他們打算做的事情。
首先,反腐敗的目的并不像人們簡單地以為的那樣是整頓黨風黨紀,取信于民;更不是好事者所謂的打擊異己、樹立威權。如此猛烈、如此大范圍的反腐沒有結束的跡象,還在繼續深入并出現在新的領域。顯然,這是一種人民可以接受的方式“大破利益格局”,從地方芝麻官到中央大員,從國企到外企高管,再到軍隊將軍、到央視名嘴名編,無論正國級常委還是網絡推手,盡在網中。這種“大破”在人民的支持下容不得既得利益者反彈,從而讓隨后的“大立”得以順利推行。
其次,平衡左右非常奏效。左右之爭貫穿中國改革始終,從小平時代開始就從未遠離過政治活動中心。與鄧小平的“不爭論”不同,習總采取的平衡辦法則是各自響應一部分。對左邊,強調民族、國家獨立,特別與西方保持距離;對右邊,強調市場化改革方向。但同時,他又對左右兩邊的過分要求堅決抵制。無論左邊提出的回到毛時代,還是右邊主張的憲政,都受到了足夠強烈的打壓。
第三,習總看起來非常清楚經濟問題的基礎作用,因此保持經濟平穩、防止下滑一直是他為這一問題設立的底線。無論去年年中“錢荒”引發的震動,還是今年二季度經濟增速下滑,都讓他果斷做出了扭轉形勢的決策。我的理解是,習總并沒有把他最看重的改革大計放在經濟上,只是,經濟問題不能壞,否則會讓隨后而出的“大立大計”無從實施。
最后,“大立大計”循序漸進。人們以為,去年的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改革總體方案就是這個大計,現在看來并非如此。這份方案幾乎涵蓋社會生活全方位,只是缺少一個言簡意賅的綱領。我在此斗膽猜測,這個大計應該是可以與鄧小平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相提并論的改革總路線。而這條總路線將會改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代之以“公平正義”為內涵的某種表達。
對此我舉手加額同意,而且也相信習總有勇氣這樣提出。當今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排名世界第二,經濟增速只會回落,不能再高。同時,如此大的經濟總量卻帶來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和貧富差距。這已經讓繼續實行經濟發展優先的路線失去了它的號召力。改革已經到了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人民應該享受到公平的機會和正義的結果。
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前景,把中國的改革事業推進到新階段并不意味著要實施“顛覆式”的政治體制改革。相反,解決好經濟體制改革帶來的問題既是人民關心的緊迫話題,又可以促進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促進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的形成。在整個社會都在為公平和正義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人民進步、國家進步。
說實話,比較起中國夢和民族復興,我更喜歡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我還相信,作為一個政治綱領,它也能再次煥發國人的熱情、投入到新一輪的改革大業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