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小明
去年下半年我國環氧乙烷行業罕見地出現虧損,國內環氧乙烷產業的高利潤時代已經終結,產能過剩局面即將出現。

□ 遼寧奧克化學公司8萬噸/年環氧乙烷衍生精細化工項目奠基。 和適 供圖
環氧乙烷(EO)是僅次于聚乙烯的第二大乙烯衍生物,大約消耗14%~15%的乙烯,主要用于生產聚酯纖維、聚酯樹脂和汽車用防凍劑的原料單乙二醇(MEG),以及二乙二醇(DEG)、三乙二醇(TEG)和聚乙二醇(PEG)等多元醇類,在洗染、電子、醫藥、紡織、農藥、造紙、汽車、石油開采與煉制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用途,開發利用前景廣闊。本世紀以來國內需求的不斷增長和需求缺口,帶來了環氧乙烷產業的高利潤及產能的快速增長。去年下半年我國環氧乙烷產業開始出現虧損,高利潤時代已經結束,即將出現產能過剩局面。
由于國內環氧乙烷需求連年上升,為滿足市場需求,近幾年國內不少企業如中國石化、浙江天圣控股集團、江蘇泰興丹天化工公司等都在新建或擴建環氧乙烷裝置,環氧乙烷生產能力大幅增長。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環氧乙烷的當量生產能力(商品產能與聯產乙二醇環氧乙烷產能之和)達到503.7萬噸,其中商品環氧乙烷的生產能力達到253.7萬噸。
目前,我國環氧乙烷行業呈現七大特點:
1.原料路線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石油—乙烯—環氧乙烷原料路線之外,還有煤制甲醇制烯烴路線和生物法乙醇制環氧乙烷路線。這些新原料路線的出現,將為國內環氧乙烷裝置提供充足的原料,同時也會對石油路線生產環氧乙烷形成競爭威脅,尤其是在高油價時代,乙醇和煤工藝路線在一定時期將具有成本優勢。
2.生產技術仍以進口為主。目前我國環氧乙烷的生產技術仍以進口技術為主,其中采用SD工藝技術的生產能力為297萬噸/年,占總生產能力的58.96%;采用殼牌工藝技術的生產能力為123.1萬噸/年,占總生產能力的24.44%;采用陶氏化學工藝技術的生產能力為83.6萬噸/年,占總生產能力的16.6%。
3.投資主體多元化。近幾年,由于外資及民營資本的介入,目前形成了以中國石化、中國石油為主體,民營等合資企業為輔的競爭格局,生產主體正在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民營企業在環氧乙烷行業的市場份額不斷增加。
4.商品環氧乙烷生產能力不斷增加。由于受到原料乙烯資源供應的影響,以前我國環氧乙烷生產廠家主要是環氧乙烷聯產乙二醇裝置,且主要集中在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近年來,一些企業紛紛擴增商品環氧乙烷生產能力,使得商品環氧乙烷的生產能力大幅增長。浙江嘉興三江化工是目前國內最大商品環氧乙烷生產商,生產能力為43萬噸/年,占商品環氧乙烷總生產能力的16.95%。
5.產能分布區域性特點顯著。我國環氧乙烷生產裝置分布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其中華東地區的生產能力占58.65%,東北地區的生產能力占14.29%,華北地區的生產能力占10.64%,華南地區的生產能力占7.72%,華中地區的生產能力占7.94%,西北地區的生產能力占0.75%。
6.環氧乙烷高利潤時代結束。環氧乙烷價格從2002年開始突破1萬元/噸,持續了近10年的高利潤,被稱為化工市場的常青樹。目前國內環氧乙烷產業已進入調整期,生產能力的擴張,下游對進口的替代,環保物流的制約,都增加了經營的不確定性,使得全行業高價位格局被逐步打破,價格將回歸理性。
7.產業鏈設計日趨合理,下游利用開發日益加強。除了生產乙二醇之外,許多企業紛紛開發其他下游產品,如揚巴公司建成投產的乙二醇醚、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和乙醇胺裝置,阿克蘇諾貝爾在寧波建成的7萬噸環氧乙烷及衍生精細化學品裝置,德納化工建成投產年產10萬噸乙二醇丁醚項目及配套年產6萬噸環氧乙烷項目,河南商丘年產12萬噸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項目等。
近年來,我國環氧乙烷的表觀消費量不斷增長。2005年我國環氧乙烷表觀消費量為123萬噸,2010年增加到296.2萬噸,2013年達420萬噸。2008~2013年表觀消費量的年均增長率為13.97%。
乙二醇是我國環氧乙烷最大的消費領域。近年來,我國乙二醇生產能力發展較快,2013年總生產能力已經達到505.8萬噸,但仍不能滿足國內實際生產的需求,國內產品自給率只有約28%,每年都要大量進口,2013年進口量達824.11萬噸。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聚酯生產國,聚酯聚合能力已經超過3600萬噸/年,占世界聚酯產能的50%以上。未來,我國聚酯生產大國的地位不會改變,也就意味著對乙二醇的需求將長期存在。然而,我國石油乙烯的生產成本較高,導致國產乙二醇較國外尤其是中東地區乙二醇沒有成本優勢。煤制乙二醇目前在國內發展勢頭強勁,正在建設的煤制乙二醇生產能力已經超過600萬噸/年,而采用乙烯石油路線的只有中國石油四川石化公司,以及中科合資(廣東湛江)煉化兩個項目。隨著煤制乙二醇生產技術的成熟和推廣,未來我國煤制乙二醇將部分替代石油乙烯法乙二醇,石油乙烯法乙二醇的產能利用率將降低,精制環氧乙烷生產能力將不斷增加。預計到2017年,我國對環氧乙烷的總需求量達到600萬噸。
鑒于國內市場對環氧乙烷的巨大需求和較高的利潤,國有、民營等各類石化企業都在紛紛新建或擴大環氧乙烷產能,今后幾年將有多套新建或擴建裝置投產。2013年國內環氧乙烷產能220萬噸,較2012年產能猛增50%;預計2014年環氧乙烷新增產能或達156萬噸,較2013年增長高達60%;預計到2017年,我國環氧乙烷的總生產能力達到約760萬噸,產能過剩形勢已經十分明顯。
有產能過剩隱憂。過去國內環氧乙烷作為乙二醇裝置的附屬產品產出,目前已經過渡到環氧乙烷/乙二醇調節產出,各大石化企業紛紛改造乙二醇裝置,以便進一步提升環氧乙烷的產出能力,或者在投資時即做好了環氧乙烷/乙二醇切換產出的設計。這勢必增加商品環氧乙烷的生產能力,產能將出現過剩,未來我國環氧乙烷行業競爭將十分激烈。由于我國65%的環氧乙烷用于生產乙二醇,一旦環氧乙烷效益不好,企業就會轉產乙二醇。同時中東地區大量廉價的乙二醇產品進入國內,而國內多套煤制乙二醇裝置建成投產,三面夾擊下,國內乙二醇產業或將遭受重創。
受進口產品影響大。盡管商品環氧乙烷是極度危險的化學品,不能直接進出口,但環氧乙烷的下游產品乙二醇、醚類、乙醇胺、聚醚等進口量非常大,一旦國內環氧乙烷下游產品受進口貨沖擊嚴重,環氧乙烷下游產業裝置甚至環氧乙烷/乙二醇裝置中商品環氧乙烷裝置將面臨開工不足的窘境。
銷售策略有待進一步改進。目前國內商品環氧乙烷資源缺乏,商品環氧乙烷生產商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市場售價嚴重背離其價值。盡管商品環氧乙烷效益一直高于乙二醇,但環氧乙烷生產商仍然經常調減商品環氧乙烷產量,對下游產業的生產經營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嚴重制約了我國環氧乙烷下游精細化工業的發展。另外,國內環氧乙烷下游裝置普遍同質化現象嚴重,規模偏小,技術較落后,外商利用成本優勢和規模效益經常對國內同行進行打壓,導致環氧乙烷市場經常大起大落。
環氧乙烷項目面臨乙烯來源保障、工藝路線改造和盈利水平下降的挑戰。目前許多環氧乙烷裝置大幅調整環氧乙烷/乙二醇產品結構,使得商品環氧乙烷產能和產量直線上升,而下游企業又遠離市場,缺乏競爭優勢;一些新建的環氧乙烷項目期待大幅生產商品環氧乙烷,而周邊的環氧乙烷精深加工的下游企業和企業的能力與規模又難以配套;一些選擇了乙醇路線的環氧乙烷項目盡管技術成熟,但前景暗淡。此外,乙烯來源的多元化也將對傳統環氧乙烷項目產生新的重大影響。
加大銀催化劑開發力度,降低生產成本。催化劑的開發是環氧乙烷生產技術進步的關鍵,今后應進一步加快國產高性能、低成本銀催化劑研究和應用步伐,以減少乙烯單耗,提高產品的收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加強生產過程中各種新工藝和設備的開發,為我國環氧乙烷及其相關行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加快現有技術的消化吸收,實現關鍵技術的國產化。目前,我國環氧乙烷的工業生產基本上都是引進國外技術,不僅影響我國環氧乙烷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而且影響生產所用催化劑的發展(國內銀催化劑常受到國外產品制約,原因就是我們只能提供催化劑,但沒有環氧乙烷生產工藝技術)。因此,應加快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逐漸實現相關技術的國產化,真正實現并完善技術——生產——應用的有效產業鏈,促進我國環氧乙烷及其下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科學布局,合理規劃下游裝置。由于環氧乙烷不易運輸,因此,今后國家在加強規模化環氧乙烷裝置建設布點的同時,應該考慮生產商分布與我國環氧乙烷目標市場分布的合理性。環氧乙烷下游產業也應主動向環氧乙烷產地集中,以節省物流成本。另外,應該合理安排表面活性劑、乙醇胺等下游精細化工項目,以提高我國環氧乙烷深加工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搞好下游精細化工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我國商品環氧乙烷產能的快速增長,為開發更加經濟適用的大宗類環氧乙烷衍生精細化學品和精細化工新材料提供了資源保障。因此,加大下游精細化工產品的開發與應用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需要,而且能加快環氧乙烷消費結構的調整,推動我國環氧乙烷工業的健康發展。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我國環氧乙烷的下游精細化工產品加工的方向應為:深挖環氧乙烷后加工產品乙氧基化合物、乙醇胺、乙二醇醚、乙二醛等裝置的潛力;加大乙二胺、哌嗪、乙烯碳酸酯、羥乙基纖維素等產品的研究開發力度;加快以環氧乙烷和乙二醇為原料進行1,3-丙二醇和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加快環氧乙烷在石油、紡織、農藥、醫藥、建材和日用化學品等領域中的新技術應用和推廣,尤其是強化油田采油劑、農藥乳化劑、特殊功能乳化劑等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