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 超 葉云斐
“沒事,我是鐵打的。任務沒完成,我睡得不踏實。”
20年前,技校畢業的陳康維進入茂名石化,從此成為一個兢兢業業的煉油人。憑著努力和刻苦,他逐漸成長為一班之長,并當選為職工代表,被聘任為車間的主任技師。他用行動詮釋了一個煉油人勇于進取、事爭一流的精神和氣魄。
2012年,陳康維被聘任為主任技師,從此他便多了一重身份,多了一份責任。如何把自己積累的技能和經驗全部傳給下一代煉油人,讓新職工勃發新力量,為煉油事業添磚加瓦,陳康維總在心里裝著這件事。
“三個月內,必須人人過關應知;半年內,必須人人取得上崗證。” 2012年8月,面對剛下班組的大學畢業生,陳康維主任技師開始了嚴格的教育培訓。
“先讓他們適應一下倒班生活,再學習裝置知識。”老職工怕這么嚴厲的管理讓新職工吃不消,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時間不等人,煉油全停大修在即,新重整裝置籌備工作也馬上要開始了,我們不能讓這些新生力量‘交白卷’!”陳康維的態度很堅決,他要把所有的壓力轉化為強勁的動力。

□ 陳康維在檢測機泵運行狀況。陳解賢 攝
為了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年輕隊伍,陳康維親自督導培訓,放棄休息日,回到車間帶領新職工跑現場,每條管線、每臺設備、每道工藝,他都一一細致地講解。為了調動和激發新職工的學習興趣,陳康維還挖空心思,在學習中開展“比學趕幫超”競賽活動。對隨機提問實操知識、畫流程圖和處理問題等學習進行評比,每周評選出優秀給予表揚和嘉獎。
辛勤園丁自然能培育出鮮艷花朵,更何況陳康維還很嚴厲。在他的努力下,一個個“活流程”、一個個操作能手、一個個技術過硬的專業人員不斷誕生。在他的積極指導下,重整車間職工林開磊、粟維清在參加中國石化重整競賽中嶄露頭角,分別獲得第二和第三名的好成績。
陳康維職業生涯的每一步都緊扣著茂名石化煉油的發展節拍,他用滿腔的熱血和點滴的汗水在煉油生產一線留下堅實而清晰的腳印。
2013年3月,隨著220萬噸加氫裂化裝置的建成投產,煉油面臨著巨大的用氫缺口。煤制氫裝置還沒有投產,如何解決供氫問題?上級領導研究決定通過提高連續重整裝置負荷實現多產氫氣的目標。
“這可是卡邊操作呀!”職工紛紛搖頭。
“只要優化操作,就能再提高裝置負荷。”聽著職工的反對聲,陳康維眉頭緊鎖,行與不行的疑問一直在他的腦海中盤旋。經過幾天的思考和風險評估,他大膽地在車間提出“吃螃蟹”的想法。
“我們可以逐步優化調整,慢慢提溫提量,加強監控,最大限度減小對設備的影響。” 陳康維的話一出,車間領導馬上拍板,并立即連同廠專家和工藝小組進行評估討論,最終制定了完善安全的爬坡方案。車間成立裝置高負荷運行特護小組,并指定由陳康維牽頭負責,主要對加熱爐、機組等關鍵設備及重要參數進行特別監護。
在陳康維的帶領下,車間職工對重整裝置的反應溫度、催化劑循環速率、重整反應壓力、重整進料初餾點及催化劑注氯量等進行一步步調整,既做細又做大。經過逐步優化調整,產氫量從原來的每小時7.3萬立方米提高到8.2萬立方米。
看著流量計萬位數字上閃爍的“8”字,陳康維終于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我們的主任技師一出馬,就是不一樣。”大家對陳康維的膽大心細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 陳康維和同事測量設備運行數據。陳解賢 攝
去年10月11日,煉油全停大修的攻堅戰正式打響,重整裝置停工大修歷時41天,陳康維始終留在現場一線奮戰。裝置吹掃退油期間,他帶領職工想方設法密閉吹掃,在現場連續奮戰100多個小時。當大家勸他回家休息的時候,他只是笑呵呵地說:“沒事,我是鐵打的。任務沒完成,我睡得不踏實。” 陳康維和職工一起廢寢忘食地奮戰,為裝置贏得了無異味吹掃的美名。
“蒸汽代油”改造項目是連續重整裝置此次大修的重點,身為加熱爐的負責人,陳康維更是絲毫不敢松懈。在為加熱爐加裝盲板時,他寸步不離與施工人員通力合作,不眠不休20多個小時,連夜拿下盲板戰。
11月10日,裝置終于完成檢修進入開工階段,陳康維主動請纓,精心謀劃,帶領車間職工攻克加熱爐點火、開啟壓縮機難關,實現一步到位成功開啟大設備,為裝置提前開工贏得寶貴的時間。
眼看開工工作一步一步往下走,卻突然殺出了攔路虎。11月15日,當裝置物料到達預加氫系統時,正在現場檢查的陳康維發現高分V603的玻璃板液位計有細微泄漏。
“危險,這可是帶有氫氣的高壓容器。” 陳康維來不及多想,一邊聯系內操監控液位,一邊和外操背起空氣呼吸器,在聞訊趕來的車間和分部領導的指揮下,快速切出玻璃板液位計。為了盡快檢修液位計,分部和車間馬上做出監護方案,陳康維又是20多個小時守在V603旁邊,直到玻璃板液位計處理并回裝好,才稍稍放松繃緊的神經。
裝置順利開起來了,陳康維卻不肯停下來休息,“裝置剛開起來,操作需要平衡,優化需要調整,我這個‘鐵漢’還要當下去。”說著,他又戴上安全帽,消失在塔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