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燕
市場經濟條件下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研究
——以云南為例分析
●楊春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職業教育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研究的重點,尤其是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提高邊疆民族地區從業者的素質,是解決邊疆民族地區“三農”問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文章以云南為例,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性進行分析,提出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思路和對策。
邊疆民族地區 職業教育云南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確立地位,大規模發展始于90年代末,這20年間對高職教育的研究從未間斷①。但是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存在著師資力量薄弱、經費不足、質量較差等問題,而邊疆民族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之多民族的特點,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又有著更加強烈的要求。
云南位于東經97°31′~106°11′,北緯21°8′~29° 15′。地處西南邊疆,是中國和東盟的便捷通道,區位優勢明顯,云南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接壤,邊境線總長4060公里。有出境公路20多條,國家級口岸10多個,省級口岸10個,還有86個邊境或邊民互市點②,15個民族與境外相同民族在國境線兩側居住。與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國相距不遠。
云南還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在我國56個民族中,除漢族外,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25個,有8個民族自治州,29個民族自治縣,其中15種民族(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阿昌、景頗、布朗、納西、普米、怒、基諾、獨龍、德昂)為云南獨有,各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漢族人口為3062.9萬人,占總人口的66.6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533.7萬人,占總人口的33.37%。
對于一個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特別是地處邊疆的民族地區,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特別是高級技術人員的素質對于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團結十分重要,而職業教育就是提高邊疆民族地區勞動者素質和加快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國家民委、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快少數民族和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明確了職業教育在邊疆民族地區的重要性。
1.職業教育的內涵。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職業教育是作為一個涉及教育過程一種綜合術語來使用的,所包括的除了普通教育外,還包括技術和相關科學的學習,以及與經濟社會生活的職業有關的實際技能和知識③。周念云④認為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水平的基礎上,為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級實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專門教育。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2.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概述。
(1)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內涵。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是針對邊疆民族地區而異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民族特性。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是以培養邊疆民族地區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為手段,實現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為目的。
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的研究已有不少,如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⑤、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⑥等。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的發展研究主要是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提出相應的對策。
(2)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特點。一般職業教育具有人才培養的職業性與技術性相結合的特點,校企雙方具有合作性與互動性相結合的特點,適應市場經濟的特點,簡而言之,具有職業性、實訓性和經濟性的特點。而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除具有職業教育一般性的特點外,還因由于其地理位置、宗教文化、經濟水平等方面的特殊性,又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
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具有地方性的復雜性特點。邊疆民族地區都具有其各自的語言文化、宗教習慣和民族文化。同時地處偏遠地區,地理環境閉塞,思念保守,經濟基礎薄弱,這些都無形地制約著云南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得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實施具有地方復雜性特點。同時,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還應考慮各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具有其獨特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云南的職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云南的職業教育的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云南職業教育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1.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不協調。目前,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要部分,但職業教育在云南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不夠。
第一,“重普教、輕職教”現象一直存在。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只有考上大學才有前途,認為職業教育質量較低,社會承認度低,所以,職業教育的學生生源少且質量較低。
第二,職業教育專業覆蓋面小,專業結構不合理。從職業教育課程設置和教育質量上看,都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適應不了技術密集型產業,精度高、操作嚴的崗位要求。
2.職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職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主要包括教師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從教師數量上來看,師生數量比例失調,教師數量較少,近期甚至出現職業學校開學10天來都沒有教師上課的現象。從教師質量上來看,職業教育教師結構不合理,教師力量薄弱,“雙師型”教師比重偏低。
1.發揮“比較優勢”整合教育資源。邊疆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的發展應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進行。首先云南是一個邊疆地區,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地,在發展職業教育方向上應充分利用其地理優勢,挖掘其“比較優勢”來整合教育資源。云南正在進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機制全面實施和面臨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的機遇,云南的職業教育應開創特殊優勢專業,增設邊境貿易、邊境物流、邊境旅游等專業。同時,云南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勞務經濟,正在加強與國外政府和民間團體的勞務合作,需要大量綜合性人才,以適應外派勞務的輸出的要求。
云南是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應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等開設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舞蹈、民族工藝美術專業等。
2.加強職業教育內涵發展。邊境民族地區的職業教育應從注重規模速度轉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從關注校舍、教學設備等硬件條件上向注重體制、教師隊伍建設、學校文化等軟件建設方面轉變。職業教育要以“職業化”的訓練為主,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際的訓練也十分重要,因此“雙師型”教師必不可缺,因此應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和培養。
3.健全“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應以政府主導、市場導向、校企合作共贏等原則,職業教育學校可建立校企合作的相關組織,增強與相關專業的企業聯系與溝通,征求企業對課程設置的意見。開展“訂單式”合作機制,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推行“學校即企業、課堂即是車間”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零距離”實現學生到企業員工身份的轉變③。
建立校企合作共贏的雙向人才培養機制,企業可派專業技術人員到職業學校兼職教師,指導學生的實踐學習;學校可組織優秀教師到企業參觀學習。校企共建校企內外的實訓基地,根據市場需求,企業提供設備、技術的支持,培養技術性強的人才隊伍。
注釋:
①任聰敏.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綜述[J].教育與職業,2007,28(4):12-16.
②趙俊權,張海翔,李永勤.云南高速公路生態機制研究[J].生濟,2009(2):40-44.
③張月白.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例[D].延吉:延邊大學,2013.
④周念云.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體系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06.
⑤黃勝,黃育云,惠圣.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思路[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10):27-31.
⑥王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論略[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11(3):44-46.
(責編:若佳)
F127,G71
A
1004-4914(2014)07-199-02
2013年度云南省教育廳項目“云南邊疆民族地區酒店管理專業實習創新研究”(編號2013C206),主持人:楊春燕。]
楊春燕,云南旅游職業學院教師,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云南昆明6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