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學平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選修課程優化設計與實施策略的研究”課題是本人主持的一項天津市“十二五”規劃課題,主要以天津市示范高中學校紫云中學為實驗學校開展課題研究。本次調查于2014年5月進行,采用問卷形式,共發放問卷634份,回收630份。問卷問題共涉及四個方面:對中國文化經典的認識,中國文化經典的閱讀及背誦情況,中國文化經典的學習方式,對中國文化經典的運用。本次調查旨在對課題開展情況進行總結反思,以利于研究的深入展開。調查數據采用百分比統計分析。
一、基本情況
1.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認識情況
本方面調查共設計四個問題:
(1)你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有哪些理解(多選)
(2)對儒家思想,你的看法是 。
(3)對道家思想,你的看法是 。
(4)對佛家思想,你的看法是 。
調查結果如下:
70%~80%的學生認為中國文化經典“博大精深,蘊含著巨大的能量”,48%的學生認為它“富有美感,令人愉悅”。但也有7%的學生認為它與現實“距離遙遠,無益于當今社會發展”,4%的學生認為它“內容陳腐,思想保守”。
對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看法,具體情況為:完全認同的不足10%,完全否定的只有1%,95%左右的學生認為應該批判性地繼承。
這反映出,絕大多數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都有比較正確的認識,經典的思想內涵和對后世的積極影響也得到了多數學生的認可。對文化經典的主流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絕大多數學生認為應該得到批判性的繼承。文化經典的美學價值,也得到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認同。但也有個別學生可能過分注意到文化經典的消極方面,從而在思想認識上存在偏差。
2.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閱讀、背誦情況
1)閱讀情況
本方面調查共設計五個問題:
(1)選修過中國經典文化研讀選修課之后,對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的閱讀情況。
(2)選修過中國經典文化研讀選修課之后,對《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的閱讀情況。
(3)選修過中國經典文化研讀選修課之后,對《壇經》、《百喻經》等佛家經典的閱讀情況。
(4)你現在手中是否擁有或借有一本或幾本有關唐詩宋詞的書并經常閱讀?
(5)當今多元文化世界,你是否愿意抽出時間閱讀古代文學典籍(如《紅樓夢》)?
調查結果顯示,對儒家、道家、佛家經典“只讀過課本上節選部分”的學生占總調查者的比例分別為83.9%、87.2%、92.9%;“較為系統完整地讀過其中一部或幾部”的分別為8.9%、7.9%、3.8%;“經常反復地閱讀過其中一部或幾部”的分別為7.2%、4.9%、3.3%。這反映出,選修過中國經典文化研讀選修課之后,學生對儒、道、佛經典的閱讀基本停留在課內閱讀的層面,80%以上的學生只讀過課本節選的部分,不足10%的學生較為系統完整地讀過其中一部或幾部,能夠經常反復地閱讀其中一部或幾部的更不足8%。對儒家經典的學習情況要稍好于對道家和佛家經典的學習。這可能因為儒家思想是社會的主流思想,教師對這一部分內容要求較高,學生也相對比較重視。對道家經典的閱讀,情況就要差一些。對佛家經典的閱讀,情況最差。這可能與佛家經典比較難懂,佛理比較隱晦,學生認為它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又難參悟有關。
古詩詞閱讀情況則更不樂觀?!坝袝洺Wx”的學生不足8%,“有書,不經常讀”的學生占到67%,“沒有書,也不打算讀”的學生占到15%。
從對文化經典的閱讀意愿上看,“十分愿意讀”、“愿意讀”的合在一起占總調查者的80%以上,說明多數學生還是有閱讀意愿的。影響將意愿轉化為行動的原因,從調查中反映出的主要有三個:一是時間,70%以上的學生選擇“愿意但只是偶爾閱讀,因為沒有時間”。高中學習緊張,文化經典研讀屬于選修課,學生學習時間有限,不可能將大量精力投入其中。二是興趣,“沒興趣,不喜歡此類書籍”的學生約占8%。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閱讀興趣不能被激發出來,再好的書也是讀不出味道的。三是認識,有5%的學生認為讀傳統文化典籍是讀與現實生活無關的書。現實閱讀的功利性,成為影響學生閱讀文化經典的一個重要原因。
2)文化經典的背誦情況
背誦,是學習中國文化經典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也是檢測學習結果的最主要方法。因此,此次單獨拿出來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進行考查。
從調查結果看,近70%的學生能背誦下書中的一些章節段落,有的學生(約占10%左右)還能擴展到對整部書的背誦,這是很值得肯定的。但也有20%的學生由于記憶能力或認識的問題,背誦不是很積極,還需要教師適當地加以引導。
3.中國文化經典的學習方式
當前學習方式多元化,對文化經典的學習,學生愿意采用哪一種學習方式呢?此項調查共分三個方面:首先,從閱讀的個性傾向看,學生是樂于讀原著加古人的注解,還是讀原著加今人的注解,抑或直接讀白話文譯文,或讀現代學者的解讀著作,或看影視欄目。其次,在交流方式上,學生讀文化經典時,愿意采用什么方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悟?是直接與教師、學生進行討論或辯論,還是把自己的感想寫成讀后感與他人交流,抑或在網上與他人(如名人大家)交流,或主動去聽有關文化經典的講座,與講師交流,抑或根本不交流。再次,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是什么?對這方面的調查問題,學生可以進行多項選擇。
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在閱讀文化經典時,體現出很強的個性傾向。愿意讀原著加古人注解的占18%,愿意讀原著加今人注解的占45%,兩者合在一起超過被調查者的60%。這說明:讀原著,仍是學生的首選。但更多的學生希望在原著后配有今人注解,也有30%左右的學生喜歡讀白話文譯文或看現代學者的解讀著作,這可能與學生文言功底較淺、閱讀時間有限等多方面原因有關。調查中還發現,近四成的學生喜歡通過觀看影視欄目(如《百家講壇》)來了解文化經典。endprint
在交流方式上,“愿意直接與教師、學生進行討論或辯論”的占40%,在各選項中所占比例最高??梢?,教師、學生仍是學生首選的交流對象,課堂學習仍是他們的最愛。當然,也有20%左右的學生愿意在網上與他人(如名人大家)交流,或主動去聽有關文化經典的講座。而把自己的感想寫成讀后感與他人交流的方式多數學生不太熱衷,只有17%的學生樂于為之。
在學習困難方面,調查顯示:認為“古書不易讀懂”的占57%,認為“沒有時間讀經典”的占47%,認為“缺乏良好的閱讀環境”的約占35%。這些數據表明:學習經典最主要的困難在于文化經典本身的艱澀難懂。這說明較好的文言功底,仍是學習文化經典的基礎。其次,高中生學習任務艱巨,閱讀經典的時間有限,因此閱讀時間問題,也是學習文化經典面臨的一個主要困難。再次,學習經典所需的良好的外在環境的缺失對學生的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4.對于中國文化經典的運用
此方面調查設計了一個問題:思考現實問題(包括寫議論文)時,你是否經常借鑒文化經典中的思想?結果顯示,“經常借鑒”的人約占20%,“偶爾借鑒”的人約占65%,另外約15%的人“從來沒有借鑒”。
這里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從第一項調查——“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認識情況”中可見,90%左右的學生都認為對傳統文化需要批判性地繼承,但本項調查卻反映出多數學生并不經常性地對經典中的思想精華加以借鑒和運用?!芭行岳^承”可能只是他們從教科書中接受下來的概念,學生對之既缺乏認識,又沒有內化為思想,更不可能去親身踐行。
二、調查反思
1.提高重視程度
經典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是民族智慧的濃縮。學生對文化經典有正確的認識是他們學習經典的前提。相反,如果學生對經典缺乏正確的認識,或對學習經典的重視程度不夠,就不可能自覺自愿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對經典的學習中。因此,對個別學生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教師要給予積極的引導。
2.拓展閱讀范圍
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文化經典的閱讀基本停留在對課內選文的學習上,閱讀量還是相當有限的。學生的閱讀基本停留在被動閱讀階段,主動閱讀和完全出于自身興趣的閱讀還比較少。學生學習文化經典還僅停留在有限地選修課時間,課外自主拓展延伸性學習還有待加強,很多學生還沒有把對經典的學習內化為一種自覺的持久性的行為。
3.加強背誦學習
我國傳統中對文化經典的學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基本經驗。首先便是背誦。在傳統教學中,對于初入學者,常常是先生讀一句,學生跟讀一句。先生教完一個段落,反復領讀幾遍,再讓學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誦讀,讀熟后再到先生講桌前背誦。學生背得爛熟,沒有錯漏,先生再教新的段落??梢哉f,背誦是學習文化經典“固本培根”的方法。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盡量讓學生把文化經典中的精華先背誦下來,不明白的義理留待今后進行慢慢的理解和領悟。這對于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將大有裨益。但目前背誦經典的現狀不是很樂觀,一是經典的背誦量有限,二是學生的積極性不高,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認識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
4.改變教學方式
文化經典的學習方法應當緊密結合當今教育的發展,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法,充分利用多種教育方式和手段,以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在課堂學習中,閱讀、背誦、討論探究、辯論爭鋒等多種教學環節要互動相生,傳統與現代的學習手段更要互融促進。同時,教師要注意將對經典的學習由課內引向課外,充分借助社會化學習資源,拓寬學生學習經典的渠道。
當然,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多寫讀后之思,畢竟“寫出來”是對思想最清晰的表達。對學生懼怕寫作的問題,教師不要回避,要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引導、點撥和激發,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不得不說,提高學生用最規范、簡潔、優美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
同時,針對經典學習中的一些實際困難,要盡量想辦法克服。如針對學生學習經典的時間有限的問題,教師可以多舉辦一些課外活動,如經典名句背誦比賽、原創古體詩誦讀大賽等,用課外活動來彌補課內學習的不足。這也有利于形成學生學習經典的良好的外在環境,營造出人人學經典、誦經典、創新經典的校園文化氛圍 。
5.提高運用能力
學習經典的目的就是為了運用經典來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加深其對社會的思考和認識,培養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經典中有很多閃光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儒家“積極入世”的實踐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寬仁”思想;道家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佛家的平等思想、克己利他思想等等。學習經典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閃光的思想潛移默化地進入每個學生的大腦,內化于心,成為他們實踐的主要指導思想。
總之,經典是一個民族智慧的濃縮。中華文化經典是我們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載體。閱讀經典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情趣和個人修養,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民族智慧的吸納,提高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作者單位: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紫云中學)
(責任編輯:任媛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