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媛
摘 要:文章簡述了社區及社區管理的涵義,介紹了全國各地的一些社區管理的成功經驗,提出了切實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城市社區管理 涵義 成功經驗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7-017-02
當前,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生活的空間越來越趨向于社區化,人們自由積聚在社區生活,逐步取代了過去院落劃分的生活模式。無疑,社區是城市化進程和住宅私有化的產物,同時也是城市社會事務管理的基本單元。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積聚在社區,如何對這些社區人加強有效管理,促進社區健康發展,日益成為人們思考的課題。
一、正確理解社區及社區管理的涵義
“社區”是社會學中的基本概念,最早是在德國社會學家斐迪·滕尼斯的《社區與社會》一書中提出。一般認為:社區就是在一定地域內發生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員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其基本構成要素有四個方面:一個相對穩定的人文區位意義上的地域。特定的區域不僅是社區成員活動的基本空間場所,而且社區成員的活動方式乃至思想感情也都被打上區域的烙印和特征。二是一定規模和具有同質性的人口。
一般來說,社區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導下,社區職能部門、社區單位、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各項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進行的自我管理。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類深層次社會矛盾層出不窮,社區管理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目前我們習慣采取的“行政主導”式社區管理體制,與發展基層民主自治的時代要求截然相反,需要我們做大量細致的工作。做好新形勢下的社區管理創新工作,也是完善城市社會管理、推進社會建設、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換句話說,社區是黨和政府在城市基層的執政基礎,社區穩則社會穩,社區強則國家強,日益成為人們的共識。
為了切實推進社會管理,加強和改進社區管理,必須緊密地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積極探索創新社區管理模式,通過完善制度,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優化社區環境,整治社區治安,才能不斷推動基層社區黨的建設、環境建設、文化建設、平安建設以及社會管理的全面發展。
二、各地在社區管理中的成功經驗
當前全國普遍對社區管理進行了深入探尋。總體來說,有益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內蒙古烏海:市委、市政府將社區建設工作列入每年的年度考核目標和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并與各區、各部門簽訂責任狀,充分調動全市上下建設社區的積極性。健全了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民政部門牽頭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社區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成立了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并將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配備了編制。按照“便于服務管理、便于整合資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則,科學規劃社區布局,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將292個社區(村)調整為86個,使社區功能更加集中和突出,資源配置較為優化合理,管理職責較為明確。將社區規模擴大到3000戶左右,有效整合各部門在社區的機構、人力、財產,實行資源共享,構建社區“十分鐘服務圈”,設立社區文化站、衛生計生服務站、綜治工作站、老年人談心室、老年人日間照護室、老年學校等服務功能。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設立民政救助等七個社區服務窗口,基本滿足了居民勞動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服務需求,居民不出社區即可享受到各類基本服務。
上海寶山區:居委會整合了小區內在資源,開設了24小時黨員志愿者“服務熱線”,定期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服務。服務點開設了家電維修、水電工維修、法律咨詢、醫療咨詢、房產咨詢、心理咨詢、理發磨刀、聲樂指導等各項服務內容。
創意性地開設了“民生微博”,在網上注冊認證微博,每天上網發布就業政策、計劃生育咨詢、經濟適用房、小區新鮮事等一系列民生信息。每月25日為理論小組學習日,每月18日為黨員、群眾骨干學習日,每月13日為讀書日,黨支部、樓組、家庭聯動學習,小區理論學習小組成員自行備課,撰寫學習理論心得體會,同時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進小區建設和管理、促進小區和諧發展的強大動力。小區內已培育了一批學習型樓組和學習型家庭,學習型先進個人。
四川德陽市:將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編制成該市“十二五”專項規劃,以項目促試點,以點帶面,把社會管理創新納入“十二五”規劃,確定建設項目191個,計劃投入超過52億元,并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掛帥重點項目。
德陽將全市社區劃分為七類,即城市社區、農村社區、災區新型社區、城鄉結合部社區、移民和征地拆遷安置社區、產業園區社區和企業“家委會”,分類施治,探索加強不同類別社區社會服務管理的基礎工作。
社區綜合服務站、警務室、矛盾糾紛調解室、青少年科普工作室、“悄悄話語室”一應俱全。包括了治安管理、人口數據、兩新組織、法律援助、義務教育等10多個方面內容、涵納46個市級部門的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功能的平臺,讓原來被稱為“中轉站”的便民服務室,真正轉變為處理問題的“終點站”,使群眾“走進一個門,能辦多件事”。
綜觀我國部分省市地區在社區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實踐,有許多方面可以學習和借鑒。對比其他地區,山西省各地也積聚了許多社區管理工作的有益經驗。
比如,陽泉建立社區矯正工作站,完善監管組織網絡。不斷強化困難群體信息庫建設,完善重大病救助、幫困助學救助、臨時救助等救助政策,擴大受益面,保障群眾基本權益。長治:在城市社區推行網格化管理機制,以實行社會管理服務的全面有效覆蓋。晉城:社區黨支部始終把穩定與發展擺在了社區工作的首位。太原:把社區劃分為一個個“網格”,由社區專職工作者擔任“網格格長”,擬實現管理無盲區。“網格格長”負責采集網格內人口、房屋、單位、計劃生育、綜治信訪等人、地、事、物、情、組織等各類基礎信息。之后將收集到的信息上報到社區、街辦、區三級平臺,建立數據庫,方便及時查閱。通過成立各種居民自治組織,讓居民自己管理樓院,最終實現無人管理樓院的長效治理。endprint
三、切實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管理工作建議
通過對各地社區管理經驗的梳理,探索由街道管理體制向社區管理體制轉變,統一規劃建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站),承接街道辦事處和各相關部門服務功能延伸到社區的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實現政府行政管理與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與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動。
要切實加強和改進社區管理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同時應提供必要的保障。
一是依靠上級部門統籌協調與司法、公安、計生、移動、消防、環保、教育、醫院、社會福利等部門的關系,盡可能與多部門分頭治理社區中存在的上述部門管轄范圍內的問題,盡可能為社區居民服務,不斷提高社區管理水平。提供組織保障。政府將社區管理服務創新工作納入對市、縣、區的目標責任考核,發展改革、財政、金融、稅務、工商等部門要按各自職能和權限,支持社區服務管理創新。二是對包片管理和具體負責的領導干部要嚴格考核,避免形式主義,對具體的責任人在提高相關待遇的基礎上要嚴格考評。切實抓好管理隊伍建設,把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和組建居民自治組織結合起來,齊抓共管。提供機制保障,將社區服務管理創新工作納入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的任期目標考評體系,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三是暢通服務渠道,提高服務水平,對居民的合理要求要有人負責,由部門落實,避免踢皮球現象,真正把居民訴求合理解決好。提供資金保障。財政安排專項經費,用于社區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平臺搭建等,各市、縣、區財政負責落實平臺維護、數據采集更新、硬件建設、網格管理員培訓等費用。市、縣區要安排必要的經費,專項用于社居委換屆、社區“兩委”正職和相關工作人員培訓等。
結合先進的社區管理工作的經驗,建議做好以下推進社區管理工作的“四化”建設。
1.推進社區網格化建設。把社區劃分為若干責任網格,將人、地、物、情、事、組織全部納入網格進行管理,實行“多網合一,一網多格;一格多員,全員參與”,實現社區管理的全覆蓋,并建立起科學的工作運行機制和規范的監督考核機制。
2.推進社區組織化建設。首先,要按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強社區居委自身建設,增強居民開展自治、提供公共服務和監督活動的能力;其次,通過“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等方式,打造一支服務社區、政府與社會支持的專業化與職業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三是落實工資福利待遇。創新社區工作者培養和選拔機制;四是在社區服務工作機制、監督評估機制等方面大膽探索,使政府行政管理與群眾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3.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首先,建立統一的社區基礎信息數據庫。統籌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社會保障、房產、衛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信息資源,實現對社區人、地、物、情、事、組織底數清、情況明、管得住、服務好;其次,統一技術規范要求,重點突破,分步驟實施。推進智能化住宅小區(樓宇、家庭)建設。在有條件的社區,推進水、電、氣等城市公共事業消費和通訊等個人消費的自動記錄和付費,加快推進住宅小區安保電子監控建設;三是“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在平臺建設、運營、維護、管理等方面,依據政府采購管理規定,積極探索“服務外包”、“以租代建”等成功建設模式。
4.推進社區服務化建設。逐步建立設施配套、功能完備、隊伍健全、機制合理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市民“十五分鐘生活圈”。在每個社區設立“一站式”辦事大廳,提供便捷、規范的行政服務。建立居家養老和殘疾人服務中心,面向社區老年人、殘疾人提供日間照料、護理、康復、精神慰藉服務;建立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陪護、興趣培養和學習輔導服務。采取政府扶持和社會化運作相結合,通過項目管理、購買服務等方式,資源共享、共駐共建機制,鼓勵各類組織、企業和個人興辦社區服務業。動員黨員、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青少年學生等參加社區志愿服務隊伍;建立社區服務標準體系和監督評價體系,使社區服務標準化、連鎖化、專業化。成立秧歌隊、武術隊、健身隊、夕陽紅合唱隊、門球隊、曲藝隊等社區文藝團體,舉辦社區鄰里節、社區文藝匯演、社區運動會等活動,豐富居民的業余生活,增進社區居民間的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景觀。
參考文獻:
[1] 周小亮.保障改善民生制度建設的理論回溯與框架構建[j].福建論壇,2012(12)
[2] 梁小萌.改善民生與制度建設[j].探求,2009(6)
(作者單位:中共太原市委講師團 山西太原 030081)
(責編:李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