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婕+楊丹
摘 要:隨著我國GDP總量排名的迅速攀升以及政治影響力在國際舞臺上的不斷增大,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近年來,政治界、學術界和傳媒界對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熱潮。對文化軟實力不斷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對于人們認識和發展文化軟實力的積極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這眾多的研究熱潮中也存在著一些誤讀和濫用的情況。較為突出的一方面體現在脫離政治文化背景去研究軟實力。基于此,文章著力于廓清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外延,闡述政治文化在文化軟實力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以政治文化建設為核心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措施。
關鍵詞:政治文化 文化軟實力 建設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7-046-03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在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使用“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五年之后,“文化軟實力”又出現在了黨的十八報告中,此時的要求已經是“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并且將文化軟實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充分體現了國家對發展文化軟實力的重視。在這一背景下,學術界對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更為熱門,然而在這百家爭鳴的研究中卻存在一些誤讀和濫用的情況,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文化軟實力的一些核心問題進行解釋分析,并為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出措施。
一、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外延
20世紀9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Nye,JR.)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發表《軟實力》一文,第一次提出了軟實力的概念。在隨后的研究中,奈闡明了軟實力特指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包括了四個方面:文化的影響力,制度層面的影響力,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和外交過程中體現的影響力。因此,若將文化進行狹義的理解,文化軟實力應當是軟實力的一個方面,屬于軟實力的一個子概念。然而從廣義來講,外交層面和制度方面的影響力都可歸屬于意識形態,而意識形態又歸屬于文化的范疇,實際上文化軟實力可等同于軟實力。刻意地去區分文化軟實力和軟實力意義不大,但正確地理解文化軟實力的內涵外延是必要的。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由這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名族習性等多方面的精神要素所構成,這種力量是多個力量的合力,這其中包括了國家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感召力、國民的凝聚力、民族的創造力、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在國際舞臺上的外交影響力,甚至還包括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和力與國民形象的魅力。筆者以為,就內涵而言,文化軟實力是一種區別于國家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科技實力等硬實力之外的一種柔性力量,這種力量并無具象化體現,卻能夠在無形中產生重大影響力。從外延來看,文化軟實力反映一個國家所特有的意識形態、政治文化、民族精神。因此,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與社會主義的現實相一致,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展現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文化和意識形態、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去引領文化軟實力的發展,并最終使其服務于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事業。
二、政治文化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
如前所述,國內學者對于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內涵外延方面的分歧十分明顯,除此之外這種分歧還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構成要素上,尤其是在核心要素上的分歧。但無論如何,多數關于軟實力核心要素觀的討論都是基于奈的理論基礎而建立的,事實上反映的是學者對奈的軟實力概念的不同理解。因此,要正確認識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仍需回到奈的理論體系。在奈看來,一個國家文化的普適性及其建立有力的規則和制度、控制國際行為領域的能力是關鍵性的實力之源,在當今的世界政治中,這些軟實力之源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政治文化正是影響、決定以上所述幾點實力之源的重要因素,以此體現出政治文化在文化軟實力中的核心地位。一個政治制度不健全、政治文化落后、內部社會動蕩的國家,根本無從談文化軟實力。美國學者阿爾蒙德對政治文化的概念做出了經典概括:政治文化應解釋為政治系統成員的行為取向或心理因素,即政治制度的內化。政治文化可以概括為政治認知、情感與評價,也可以表述為政治態度、信仰、感情、價值觀與技能。從阿爾蒙德的概括中我們不難看出,政治文化是“政治性質的文化”,既歸屬于政治領域,也存在于文化領域,它不僅指導政治活動,更為文化活動提供總體把握和積極引領,可以說是文化學與政治學的靈魂。因此,從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實質這方面來看,政治文化必然成為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另一方面,我們以美國為例來看,美國國家軟實力的擴張最主要的內容是其政治文化的對外傳播,他們希望通過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宣傳自己的政治文化來擴大自身的政治影響力,并最終達成對其文化軟實力的認同,實現軟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我們研究軟實力,必須認清政治文化在文化軟實力中的核心地位,認識到政治文化與文化軟實力的內在關聯,才能保證不斷章取義,不偏離方向。
三、以政治文化為核心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
在國內文化軟實力研究不斷升溫的今天,國外學者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中國軟實力,世界正在意識到:中國經濟實力快速增長的背后隨之而來的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廣泛影響。作為目前公認文化軟實力最強的超級大國之一的美國意識到了中國在軟實力上的追趕,他們已經在積極思考如何應對中國帶來的威脅與挑戰。美國學術界有這樣的言論“盡管中國的軟實力遠不能與美國相提并論,但忽視他正在獲得的軟實力卻又是愚蠢的。”以上表現和言論都真切地反映了中國軟實力的提升,這歸功于中國在國際社會中一貫堅持的“和諧世界”外交政策、和平共處原則、重視多邊合作與加強多方聯系。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和其中存在的問題。如經濟的不繁榮、人民生活的貧富差距以及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其他矛盾給社會主義的政治文化帶來負面影響,文化軟實力發展模式單一導致建設進程緩慢,社會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整合多樣化文化能力不強等問題。在諸多問題中,政治文化的建設是關乎國家政權與社會穩定的核心問題,是一切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首要任務。endprint
首先,政治文化的建設要建立在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基礎之上。一個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是不為國民接受的,自然談不上政治文化。政治制度是社會政治領域中要求各類政治實體加以遵循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準則。根據英國學者密爾的研究,一個政府能夠維持下去,需要“為人民而設的政府形式必須為人民所樂意接受,或至少不是不樂意到對其建立設置不可逾越的障礙;他們必須愿意并能夠做為使它持續下去所必要的事情;以及他們必須愿意并能夠做為使它能實現其目的而需要他們做的事情。”筆者以為,從密爾的理論中至少可以理解到兩點:首先,政府政治制度在本質上不能引起人民的反抗,這是最基本的原則;其次,多次出現的“他們”反映了一個政府維持下去所依靠的主體一定是它的廣大人民。因此,合理的政治制度應該建立在保護人民的利益,構建和諧公平的社會環境的基礎上。我國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人民民主專政為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政體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制度。歷史事實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完成民主解放、建立新中國、并一步步實現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展示了其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在穩定的政局環境下,實現了經濟的騰飛,GDP連年保持8%~10%的快速增長率,在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社會的快速穩健發展強有力地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優越性,“中國模式”令世界矚目。當然,合理的政治制度也需要不斷地完善和發展,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姿態。黨的十八大進一步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民主法治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這是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制度的充分體現。在國家政治制度的不斷合理化改革進程中,人民要對國家政治制度保持高度自信,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其次,建設政治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必須重視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中,如果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政黨來進行組織領導,連基本的社會穩定都無法維持,自然就談不上建設和發展。因此,加強和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新時期中國政治民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首先要明確一個前提,那就是為誰執政、執的是什么政,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長期穩定地處于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基礎來自于人民的支持與擁護。所以我黨必須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為人民執政,堅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權。不斷加強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共產主義事業不懈奮斗。另一方面,要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這是重要的組織保障。任何一個組織、政黨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今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些問題:部分黨員缺乏思想先進性、缺乏奉獻精神、缺乏務實與創新意識;黨員干部政治覺悟不高、動機不純,貪污腐敗,奢靡享樂;政府官員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日漸成風等。針對這些問題,領導層必須清醒認識到其嚴重性和復雜性。一直以來,中央領導層都在致力于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領導班子給予了全國人民更大的信心。2012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研究部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會議并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會議要求堅決維護黨章的權威性和嚴肅性,認真落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嚴格執行廉潔從政有關規定,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制止奢侈浪費。此后,總書記又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再次表明了中央對黨風廉政建設,深入開展糾風和專項治理的態度和決心。隨之而來的一系列落實工作更是讓人民認識到了中央落實工作的力度,更加堅定了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信心。最后,要將加強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體現在發展生產力,落實執政興國上。積極踐行科學發展觀,調整落后產能,促進經濟體制深化改革,不斷提高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
再次,建設政治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要謹慎處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國家的發展必然是不斷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但是正如布萊恩所說“現代化是一個創造與毀滅并舉的過程”。而這毀滅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對于一個擁有5000年歷史積淀的民族,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法家主張、道家文化等政治文化都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珍貴遺產,自然應該繼承發揚,而對于那些不符合發展規律的糟粕必須忍痛割舍。對于西方政治文化,中國自清朝洋務運動開始就在不斷探究,事實是我們可以采用“拿來主義”,但絕對不能是簡單地“拿來”,更不能不切實際地全部“拿來”。要讓一種外來政治文化本土化首先應該考慮它的適應性,而在適應的基礎上還有更長的落地生根的過程,這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來檢驗。要正確處理傳統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為現代中國所用,筆者認為首先要認清兩者的差異,并從差異中尋找合適的契合點。中國傳統政治文化與西方政治文化的差異之一在于政治價值的追求上,傳統中國政治文化追求政治安定、國家統一、社會秩序,西方政治價值則是自由、平等,即西方政治中建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個人自由,維護社會正義,這些內容是中國傳統政治缺乏的價值,應當吸納入現代化的政治文化中。差異之二,中國傳統政治始終是偏重整體利益的,而西方更注重個人權利,這是一個處理個人與國家或集體關系上的問題,我們應當在堅持集體利益第一的前提下,不斷加強對個人權利的重視與保護。上述二者差異體現在政治主體上,而客體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公民參政意識,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多強調服從意識、國家意識,而不注重公民自主意識,公民參政意識自然薄弱,在這一點上我們應當加強鼓勵與塑造公民參政意識,同時培養公民參政能力。
最后,提高政治文化對外影響,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存在和發展都與國際關系息息相關,要在國際上塑造一個正面的、具有親和力與吸引力的國際形象并不容易。尤其在當前中國政治與經濟發展客觀上對現行國際體系產生深刻的結構性影響,中國亟需對外展現自己的政治文化。在構建和諧的內部社會環境的前提下,中國應加強執政思想與政治文化的對外傳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執政思想應該成為中國政治文化宣傳的主要載體。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等重要主張應當成為中國在國際關系中一個明確的態度表示。中國應當繼續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突出自己的作用,展現出一個和平的、友好的、負責任的東方大國的形象。目前,中國通過舉辦各種全球論壇、國際峰會、奧運會等國際盛會的形式在國際形象塑造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同時還應當繼續加強在全球能源問題、環境問題,處理國際爭端、提供國際援助等容易受世界矚目的國際事務中展現中國式處理方式,以此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政治思想、政治文化,形成深刻影響,發揮軟性實力,讓世界看到一個(下轉第97頁)(上接第47頁)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東方國度崛起的姿態。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2012.11.8
[3] Joseph S.Nye,JR. Soft Power[J]. Foreign Policy,1990
[4] [美]約瑟夫·奈.門洪華譯.硬權力與軟權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 謝曉娟.論軟權力中的國家形象及其塑造[J].理論前沿,2004(19)
[6] 侯貴文,栗志剛.文化軟實力研究述評[J].熱點分析理論月刊,2008(9)
[7] [美]約瑟夫·奈.志國等譯.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么美國不能獨斷專行[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8] [美]阿爾蒙德·維爾巴.馬殿君等譯.公民文化——五國的政治態度和民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9] 孫正甲.政治文化[M].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2
[10] Joseph S.Nye,JR. 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J].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sia,2005(29)
[11] 唐踔.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意義·問題·抉擇[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10(6)
[12] [英]J·S·密爾.代議制政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3] [美]C·E·布萊克.段小光譯.現代化的動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責編:賈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