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商務的發展對傳統管轄權制度產生了很大沖擊,由此衍生了管轄權相對理論、服務器所在地法院管轄理論、網絡主權理論等諸多新的管轄權理論。目前,糾紛處理模式的構建有歐盟消費者中心原則和美國擴大電子商務經營者地管轄權原則兩種傾向,我國應從網絡經濟發展秩序和支撐消費者信心角度出發,采納適合我國國情的管轄權制度。
關鍵詞:電子商務 消費糾紛 管轄權
中圖分類號:F019.3,DF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7-079-03
在網絡世界中,由于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互聯網引發的法律沖突和矛盾也呈現無國界性的特點。當電子商務網站觸及無國界的、被稱為網絡空間的全球市場時,它們便成為世界各國法律的潛在管轄對象。目前普遍存在的難題是,經營者網絡地址與物理地址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傳統的屬地管轄權很難適用;經營者的網絡經營活動可能受到各國不同法律的管轄,司法管轄重疊問題難以得到有效的解決;消費者在網絡消費活動中,如果涉及到境外消費,其權益很難得到本國法律的保護。這些沖突和矛盾的客觀存在意味著必須對現行管轄權制度進行研究,探討有效的解決方案。
一、電子商務對傳統管轄權制度的沖擊
1.對地域管轄的沖擊。地域管轄是指以當事人所在地與法院轄區的隸屬關系確定的管轄。地域管轄原則強調被告住所地、慣常居住地的法院具有管轄權,是“原告就被告”原則的集中體現。我國《民事訴訟法》確定原告住所地法院有管轄權的條款極少,這對原告合法權益的保護十分不利。在電子商務中,產生的糾紛都是以消費者作為原告居多,地域管轄中確立的被告住所地或侵權行為地管轄權原則對消費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網絡環境突破了傳統物理意義上的界限,網絡空間中行為主體的行為結果將在全球范圍內發生,其結果所延伸到的領域也不可預測。網絡交易合同和侵權行為案件中,原被告大多相距甚遠,甚至處于不同的國家的管轄區域之內,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按照傳統的“原告就被告”原則執行,將可能產生管轄權重疊的結果,也將增大判決承認和執行的難度。因此,在網絡消費糾紛中,不宜適用傳統的“原告就被告”管轄原則。
2.對屬人管轄的沖擊。屬人管轄強調的是一國法院對具有本國國際的人具有管轄權。在互聯網形成的虛擬世界中,任何信息都直觀地反映為屏幕的顯示。電子商務行為主體一般都采用虛擬身份或隱匿身份,其真實身份很難查證,這極大地削弱了國籍作為管轄權的基礎。訴訟主體在很多情況下都僅僅是身份上隸屬本國,在訴因方面很難與法院地建議實際聯系。雖然目前對網絡經營者有專業的身份認證程序,這主要是對網絡主體的經營身份的確認,并不限定其具體國籍。因此,也不宜在網絡交易領域實行屬人管轄制度。
3.對專屬管轄的沖擊。專屬管轄,是指法律強制規定某類案件只能由特定法院管轄,其他法院無權管轄,也不允許當事人協議變更的管轄。專屬管轄以社會公共利益為主要價值取向,具有排他性、強制性和優先性的特點。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可行使專屬管轄權的訴訟作出了具體規定,可以看出,專屬管轄是針對特別案件、特別領域以及特別法律客體而設置的管轄權規則,網絡消費主要涉及的是合同和侵權領域,雖然網絡區別于普通傳播介質,但在糾紛領域上大都并不適用專屬管轄規則,因此,也不應將專屬管轄視為網絡消費糾紛的重點管轄規則。
4.對協議管轄的沖擊。協議管轄是指當事人在爭議發生之前或爭議之后以協議或協商方式選擇管轄法院。在電子商務糾紛中,協議管轄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可以有效避免管轄權沖突和重疊問題,使管轄權更為確定。但需要考慮的是,網絡格式合同的存在給協議管轄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格式合同條款是否能夠體現當事人真正的合意而不是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意志束縛,能否平衡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從而更好地保障其合法權益,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二、電子商務糾紛管轄權理論探討
在互聯網管轄權成為全球性難題時,世界各國也在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新模式,由此衍生了諸多新的管轄權理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
1.管轄權相對理論。管轄權相對理論又稱“第四國際空間理論”,在這一理論中,網絡空間被認為是獨立的管轄區域,劃定的網絡空間區域與其他傳統領域有著截然不同的界限和管轄權規則。各國在網絡空間的管轄權取決于其對網絡的控制范圍和能力,每個國家對進入其控制領域的網絡交易的商業活動有管轄權,其管轄權行使方式與現實世界的管轄權類同。網絡空間內爭端的當事人可以通過網絡的聯系在相關的法院出庭,法院的判決也可以通過網絡的手段來加以執行。在法與科技的互動中,網絡技術拓展了法律的調整范圍,同時也為法律的適用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管轄權相對理論下,法官對案件管轄權的判斷帶有很大的主觀因素,其主要依據的是本國的網絡技術和法律規定,這會使網絡管轄標準更加不確定,并且對于涉及范圍廣泛的網絡交易糾紛來說,在全世界范圍內并不具有普適性,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網絡空間與物理空間事實上是不可分割的,并不能人為地以技術手段解決網絡管轄權的難題。管轄權相對理論雖然賦予每個國家自己決定其網絡管轄權的權力,但在國際社會上卻沒有權威機構制定的規范來確定一國對網絡接觸和控制的范圍,這種管轄權理論的任意性將給原本難解的網絡司法管轄權增加更多的困惑。要更好地解決網絡管轄權問題,需要各國的通力合作,而不是各自為營。因此,從互聯網長期穩定發展來看,管轄權相對理論不宜適用,必須以國家主權為原則對網絡管轄權進行設計才切實可行。
2.服務器所在地法院管轄理論。該理論認為,服務器類似于傳統意義上的住所,由服務器所在地法院對網絡交易糾紛進行管轄,與傳統管轄權更契合。依據這一理論,如果網絡交易主體被起訴,其網址對應的服務器所在地法院具有管轄權。雖然服務器所在地進行管轄具有穩定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很大困難。對于網絡交易活動而言,與網絡服務器相關聯的地理地址,不僅包括網址對應的服務器所在地,還將延伸至網絡交易活動其他參加主體的服務器地址,網絡活動的無國界性使這些地址可擴展到世界各地。因此,服務器地址也將存在于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這將使網絡糾紛受到各國法院的管轄或制約,不僅會引起管轄沖突,也給合同或侵權訴訟的原告確定起訴法院造成障礙。服務器所在地管轄理論將加大電子商務訴訟難度,不能對網絡交易的發展產生促進和推動作用。
3.網絡主權理論。該理論以美國的約翰遜(David R.Johnson)和波斯特(David G. Post)為代表,這一理論反對把傳統的法律規則適用于互聯網{1}。網絡主權理論認為,網絡空間是新崛起的社會,在這一社會應設立自己的權力機構,確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法律。在管轄權方面,應當確定獨立的管轄權規則,網絡主體之間的糾紛應由網絡服務提供者根據網絡法律規則來解決并執行,從而避免管轄法院的爭議。
通過網絡解決網絡爭議是較為便捷和有效的途徑。建立有效的網絡爭端解決機制,發展網絡調解或仲裁作為糾紛解決的方式是可行的,目前也在實際的糾紛解決中有所應用,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必須明確的是,這些糾紛解決機制是在傳統糾紛解決機制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但并未完全脫離傳統糾紛解決機制的軌道,網絡主權理論卻試圖以網絡的自治性管理來代替傳統法律,并基本否定了已經建立起來的法律規則和價值標準。在網絡環境下,雖然網絡空間的糾紛管轄面臨很多困境,但僅僅是要在既有原則下探討適合網絡的調整方式,并且不能不顧實際地確定與現實相悖的執行標準。網絡空間不能獨立于現實空間而存在,在虛擬的網絡背后是現實的物理世界。網絡更不能擺脫立法和司法的約束,否則一切都將是空談。網絡主權理論從其本身而言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不能將這一理論適用于電子商務糾紛的解決。
三、電子商務糾紛管轄權模式分析
為了保護網絡消費者的權益,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都制定了有利于消費者的管轄權規則。消費者所在地管轄權是實踐中重要的管轄權規則之一,是將消費者的住所地或慣常居住地與管轄權相聯系的規則。
1.歐盟:消費者保護為中心。歐盟對消費者的保護十分重視,并將其列入公共政策范疇。1968年歐盟《關于民商事管轄權及判決執行公約》(簡稱《布魯塞爾公約》)對商業交易訴訟管轄權問題作出了規定,但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其不能有效解決其中出現的新問題。2000年,歐盟通過了《布魯塞爾規則》{2},其中涉及的電子商務的訴訟管轄權規則,較為全面地為網絡消費者提供了保護性管轄。
在網絡消費合同的管轄權方面,《布魯塞爾規則》規定:“消費者作為消費合同訴訟的原告時可選擇在自己的住所地國法院或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訴;當消費者作為被告時,訴訟只能由消費者住所地國法院管轄。”這一規則使網絡經營者必須在消費者住所地法院回應消費者的起訴,如果電子商務經營者的網站可以在歐盟成員國內被任何消費者訪問,那么經營者就有可能在任何成員國被起訴。這一條款的主旨是增強消費者在訴訟中的地位,對其弱勢地位通過立法進行平衡。《布魯塞爾規則》第15條還規定了經營者“指向性”行為的管轄權,但這一條款僅適用于消費者在交互性網站上訂立的合同,而并不適用于被動性網站,即如果僅僅是通過網站發布廣告,不能認為構成指向性行為,即不能適用消費者所在地管轄權規則。在網絡侵權糾紛管轄權方面,《布魯塞爾規則》第5條第3款調整因特網侵權案件中的特別管轄,規定位于損害發生地或可能發生地的法院具有管轄權,歐洲法院裁定損害發生地可以是損害結果產生地或是損害行為實施地{3}。由此,對于消費者來說,如果其權利受到侵害,可以在損害結果產生地即消費者住所地起訴。
2.美國:擴大電子商務經營者地管轄權。對于電子商務糾紛管轄權來說,美國尚未能形成統一的標準,在具體實踐中,影響較大的是滑動尺度標準(Sliding Scale Test,又稱“系譜標準”)和目的指向標準(Targeting Approach)。依據滑動尺度標準,行使對人管轄權的合憲性,與通過互聯網經營商務活動的性質和特征有關,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的內容:(1)被告明確運用互聯網從事商務活動;(2)被告經營的是非交互性網站,在網站上被告僅僅張貼信息,允許不同區域的居民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法院不能行使管轄權;(3)行使管轄權,要具體分析網站的互動程度、網站發生信息交換的商業性質。滑動尺度標準由Zippo Mfg Co.v. Zippo Dot Com,Inc一案確立,McLaughlin法官詳述了這一標準,指出在涉及網絡聯系的案件中,管轄權是否可行使的最終依據在于:“個人或組織通過互聯網進行商業活動的本質和性質……一種情況是被告確實通過互聯網進行了商務的情況,相反的情況是被告僅僅通過網站張貼信息而所使用的網站被轄區外的用戶登錄的情形。一個被動的網站僅僅是將信息提供給那些對此感興趣的用戶,這種行為不能作為行使個人管轄區的依據。”在CompuServe,Inc. v. Patterson中,對于合同管轄權問題,第六巡回法院推翻了俄亥俄州聯邦地區法院以缺乏個人管轄為由駁回的裁決,強調Patterson與CompuServe簽訂了書面合同,由此導致俄亥俄州法律的適用,地區法院僅關注Patterson作為CompuServe用戶身份是不正確的,地區法院忽略了“其關系中最顯而易見的事實:Patterson選擇從德克薩斯向俄亥俄州的CompuServe系統傳送他的軟件,任何人可以通過此系統訪問Patterson的軟件,Patterson也借助于此系統宣傳并出售他的產品”,這使最低聯系標準得到滿足。滑動尺度標準適用的最大問題在于主觀性因素占很大成分,對于網站互動程度和網站信息交換類型的判斷往往取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在實際操作中沒有客觀標準的支持將會增大判決的難度。
依據zippo案確定的原則,第九巡回法院在Cybersell, Inc. v. Cybersell, Inc.中認定:消極廣告,包括不允許訪問者購買產品的旗幟廣告,和“僅僅提供信息給那些感興趣的人”的非互動網站,如果沒有其他聯系,就不會受到管轄。相形之下,引誘消費者到網站上購買商品,或者通過其他方法達成合同或在線業務的網站,可能受到管轄。在這一案件中,確立了更新的目的指向標準,即法院應當對被告指向法院地的有目的的活動程度作出評價,要求被告明確、具體地將其在線行為針對某個州以歸入或受到該州的管轄。被告的物理存在是不必要的,只要其努力是“有目的指向”該州的居民,因為電子郵件和有線通信已經使不實際進入一個州而進行交易成為可能。目的指向標準的適用將擴大電子商務經營者所在地的管轄權,也會降低其在國外被訴的風險。
從歐盟和美國對網絡管轄權的區別可以看出,歐盟對網絡管轄權堅持以消費者利益為主導,擴大了消費者所在地管轄權的適用范圍;而美國則致力于發展網絡經濟,主張維護電子商務經營者利益,并對消費者所在地管轄權予以嚴格限制,從而促進其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美國和歐盟對網絡管轄權截然不同的觀點是其基本價值取向不同造成的,這種分歧(下轉第82頁)(上接第80頁)很難在短時間內達成一致,各國應在協調與合作的基礎上探討適合本國情況的管轄權規則。
四、我國電子商務糾紛管轄權的完善建議
我國目前并沒有專門的法律來確定電子商務的管轄權,對這類糾紛的管轄仍然還是適用《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但在網絡交易中,消費合同的簽訂地和履行地等都更為模糊,因此,有必要對此予以明確。目前,世界各國也尚未形成對網絡案件管轄權的統一規范,但從總體上而言,各國司法實踐都未脫離傳統的管轄權理論。從維護我國網絡經濟發展秩序和支撐消費者信心角度而言,應當從傳統管轄權理論著手,將傳統管轄權理論賦予網絡環境下新的解釋,同時吸收當代的新思潮,考慮加強對網絡消費者這一弱勢群體的保護,采納消費者地管轄制度。消費者所在地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最密切的聯系,因此,由消費者所在地法院管轄網絡糾紛訴訟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在協議管轄中,法院選擇條款應具有公平和公正性,應確定有利于消費者的管轄條款,即消費者應對法院的選擇有決定權,并且只有消費者能夠選擇消費者住所地或慣常居住地以外的法院進行訴訟或這一選擇已經過消費者同意。
事實上,對網絡司法管轄權采納消費者原地管轄權規則也會產生相應的弊端,對經營者特別是小成本經營者而言,將加重其應訴的負擔。在這一問題的解決上,既要關注網絡空間和網絡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特點,探索有效的管轄權規則,也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法規,充分借鑒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的立法經驗并汲取教訓;既要保證國家主權的完整性,也要考慮互聯網的無國界性因素。因此,在給予消費者特別保護的同時,也應考慮多方利益的協調以及網絡經濟的長遠發展,這對我國來說將是一項持久且艱巨的任務。
注釋:
{1}陳勁,何丹譯.數字經濟藍圖——電子商務的勃興.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71頁
{2}Council Regulation(EC)No.44/2001 Of 22 December 2000 on Jurisdic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Judgments in Civil and Commercial Matters
{3}Kelali, Panagiola, Provisional Relief in Transnational Litig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What Is in the Us Best Interest?The John Marshall Journa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Law, Winter, 2006
參考文獻:
[1] 鞠曄.B2C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M].法律出版社,2013
[2] 趙秋雁.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國際比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3] 郭玉軍,向在勝.網絡案件中美國法院的長臂管轄權[J].中國法學,2002(6)
[4] 朱萍.虛擬空間管轄權的確定——美國和歐盟實踐的啟示.[J]法商研究,2002(4)
[5] 陳鈞.網絡侵權案件的管轄確定[J].法律適用,2000(6)
[6] Kelali, Panagiola, Provisional Relief in Transnational Litig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What Is in the Us Best Interest[J]. The John Marshall Journa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Law, Winter, 2006
(作者簡介:鞠曄,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法律系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信息法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北京 100191)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