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戎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淺析“混搭概念在字體設計中的應用”
葉子戎 (南京藝術學院 江蘇南京 210013)
我們熟知的混搭詞義最早被使用在了時尚設計圈,隨后混搭概念也漸漸的被越來越多的字體設計所應用,當設計了全新的字體之后,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怎樣的混搭方式幫助我們完成新了字體設計,使之可以簡單質樸的幫助我們往后的設計工作,同時也使我們的整合設計思路更加清晰。
混搭;字體設計;設計方法
在混搭概念尚未引入字體設計之前,混搭這一設計方式就已經大量出現在各個領域之中。在中國晚晴時期的建筑設計中就不乏成功案例,海口的騎樓就是其中之一,后來的北京的人民大會堂的設計也采用了混搭的概念。在語言方面,大量的舶來語就是非常成功的混搭后的產物,比如沙發,拷貝以及民國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水門汀等音譯詞語,在英文中 long time no see 這樣的中文語法與英文詞語的表述方式也是一種有趣的混搭方式。“混搭”(mix & match)一詞雖然源于時尚圈。但隨著時代發展和大量產業的融合詞義本身也在不斷的擴展,并蘊含了很多新的含義。近年來隨著設計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的進步,現代文字形態的發展大量運用深入了混搭這一概念。
早期字體設計的動因大多是其書寫或傳播方式的改變。在西方從打字機時代的有襯線字體到打印機時代的無襯線字體,從洛可可時期裝飾性極強的字體到米耶丁格和愛德華德?霍夫曼制作的Helvetica。今天字體設計已經擺脫了書寫或傳播方式的束縛,將大量流行元素融入了設計之中,混搭的設計概念也在字體設計中扮演起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字體是一個蘊含大量文化內涵以及非常廣泛的拓展空間的設計主體。在單一的文字中,多樣的視覺語言已經成為了字體中非常重要的設計要點。在漢字的設計中,漢字的形態、筆畫、造字邏輯以及中文本身的文化氣息構成了現代漢字設計思維的新重點。如今在漢字設計過程中,根據字義、字形、字音等設計意象對不同元素進行篩選、解構從而達到漢字的再設計。這種設計方式幾乎已經完全跳出了傳統漢字設計僅針對筆畫再設計的局限。將漢字自身的圖形化優勢再加利用已成為漢字設計的新重點。

圖1 魁星踢斗
合體字是一種極具中國傳統特色同時又包含混搭概念的字體設計形式。這種民俗字體一般沒有明確的讀音,但是其獨特的裝飾性和趣味性使其能夠廣為流傳。合體字將字義與字形作為其設計的重點。通過將一個詞語中的文字混合、搭配在一個特定的符合詞義的字形之中的方式進行字體設計。濟南民居上“魁星踢斗”的浮雕正是合體字設計的一個典型代表。作品將“魁星踢斗”四個字重新組合成神話中文昌君一手執筆,一手捧斗,一只腳向后翹起狀如踢斗的形象,來表達狀元及第的美好祝愿。即使不識或者不懂漢字的百姓見了也很容易聯想到“魁星踢斗”。
如今依然有大量的設計師愿意通過同樣的方式進行新的創作,而漢字自身圖形化的特點也再此類設計中得到進一步的運用。

圖2 菩提本無樹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漢字設計已經脫離了單一的審美趣味。西方設計浪潮帶來的全新視覺傳達效果和設計理念派生出了一種新的漢字設計方式:幾何化的漢字設計。設計師們放下了中國漢字的筆畫特點。在幾何化的漢字設計中,漢字設計既打破了書法技法下得比例、均衡、韻律、節奏等書寫原則。同時也放棄了宋體字中橫細豎粗末端襯線的設計傳統。設計師們通過簡單的幾何形來概括漢字的筆畫,或者直接跳過筆畫直接通過幾何形態來概括的描摹漢字的字形。右圖中來自Nod Young的漢字設計“菩提本無樹”正是一個西方幾何抽象元素與漢字混搭后產生的設計作品。
將可以代表不同文化的元素單獨提煉出來與文字結合并加以設計。將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圖形化并于漢字結合已經成為了一種新的漢字設計方式。設計師通過文化元素的運用與漢字進行結合形成新的設計作品。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并沒有遵從傳統漢字設計中橫細豎粗的設計方式。而是將我們常見的文化元素,例如印章,蘭草等作為整套字體設計的核心。
拉丁字母的演變與漢語一樣有著漫長的過程。從公元八世紀加特林小寫體的出現到后來逐漸演變出得哥特體。以及往后意大利的斜體等字體的分化。拉丁字母與中文一樣在早期字體的演變中不斷的根據書寫的特點發生著演化。但是在現在的字體設計中,哥特體、羅馬字體中對于襯線精益求精的設計已然放緩。無襯線字體設計也在Helvetica的出現后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各種新穎的字體大量的涌現。西方的設計師們也已經完全跳出了襯線等傳統設計的局限。將大量不同元素和跨學科的設計理念融入了新的字體設計之中。
英文字體的特點與漢字不同,英文少有象形,一個單詞中字母的組合,這樣就給英文字體設計提供了更加自由和想象的空間。在英文字體設計中,設計師可以對字母進行更為復雜的變形而不影響其閱讀性,將圖形與圖案等元素與字母的基本型混合,從而設計出新的具有視覺趣味的字體。同時,現代的字體設計也不再僅僅滿足于印刷閱讀等普通用途。字體設計被更為廣泛的應用在了企業形象等大規模應用的設計之中。而其中對于字體設計的創意要求也進一步的提高;不同元素與字母的混搭也為絞盡腦汁的設計師們提供了更多新的解決方案。
拉丁字母具有的幾何性質讓設計師可以將三維的視覺特點與字母混搭,通過跨學科的方式從設計新的作品,在具有良好識別性的同時三維的結構更能給人帶來視覺上得沖擊。利用三維軟件來制作新的字體已經成為時下常見的設計方式,如圖3,設計師通過將三維的設計元素與二維的字母混搭形成了全新的字體設計。

圖3 幾何英文字體
混搭概念不僅在單一語言的字體設計中可以運用。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共存的時,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混搭。而為了更好的讓不同文字結合,如何區分這個混搭概念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通過區分設計的目的來對他們進行解構,將兩者在混合的情況下盡量搭配。
英文與中文同時出現時,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就是在保持不同的閱讀功能下使兩者的元素共存。正如北京奧運會的標志“BEIJING 2008”正是用書法的元素書寫的英文內容。雖然使用了中文書法的元素但并未存在具備漢語字義的字型出現。
在商標設計中,我們通常可以見到中英文兩種文字的結合,當中文文字與英文文字同時出現在商標中時,我們常見的設計方式是中文作為主圖形,英文則依然保持原有的閱讀功能并置于中文下方,或者兩者之間構成共同筆畫形成關聯。在商標的設計中,準確的處理好中英文混搭的關系可以各區所長形成良好的視覺效果。
在文章中,我們考慮中文必須考慮到兩個方面。一是中文的方塊字特點,另一方面則是中文的書寫方式。正因為中文的方塊特點,所以中文原本的編排方式是由上至下的順序。英文在這方面則于中文相反,是由左至右的橫排。而在編排文字是,中英文同時出現則會給編排上帶來一些問題。因為中文具備橫書的編排方式而英文并不具備直書的功能,所以當兩者混搭是,避免直書是保證閱讀性的首要要領。
字體設計經過了字形的確立以及字體的演變,中西字體都已經基本結束了對于筆畫上的修整,更多的設計師已經將精力放在了如何將跨學科跨地域的視覺表達方式與字體設計這一歷史悠久的設計主體進行融合。文字將成為一種更加新穎、有趣、時尚并超越國界的設計視覺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