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理麗,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碩士生

電視紀錄片《遠方的家》海報
隨著現代生活的質量的提高,審美這一高雅的藝術行為也隨著人們對生活的藝術追求,逐漸縮小與生活的距離。電視紀錄片帶給觀眾的不再是教化感受,而是產生了一定的審美體驗;電視紀錄片帶給觀眾的不僅是視覺上的滿足,還有更深層的情感追求——審美追求。
真實美是所有紀錄片首要追求的美學特征。“旅游電視紀錄片追求的真實美包括兩方面含義,客觀真實的內容與記錄客觀真實的形式。”[1]《遠方的家》展現給觀眾的不是旅游宣傳片的說教模式,而是外景記者替觀眾走過那些想去又不能去的地方。尋找鋼筋混凝土以外的大自然美,感受大自然人家的淳樸,這是紀錄片對客觀真實內容的記錄。《遠方的家》整個攝制組扛著器材走遍大江南北,努力呈現當地人民的真實生活,用鏡頭記錄他們的生活方式,展現他們最原始的生活狀態。
美的本質客觀論認為美是事物的一種客觀性質,美是一種客觀存在,不以人們是否意識到為轉移。要呈現大自然的真實美,必須依賴客觀真實的記錄,通過鏡頭、同期聲做到真實記錄。如《遠方的家》第四期《百山百川行》,就是帶觀眾走進中國大地的山川江河,記者親身感受山川地貌,通過鏡頭傳達風景。第57集,貴州武陵山脈最高峰梵凈山彌勒菩薩道場,凈梵山的奇特地貌景觀一度吸引了不少游客。人們在這里看過晚霞、日出、禪霧和佛光,而通過《遠方的家》攝制組的鏡頭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在風雨中加上云霧包圍的凈梵山彌勒道場金頂,這也許不是最美的彌勒金頂,但卻是最真實的凈梵山,風雨中的彌勒金頂也填補了游客的記憶空白。
電視紀錄片約束了人們對現實環境的感知,調整了進入觀眾眼中的生活影像。但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真實美的另一種魅力——發現新奇之美。觀眾由于各自的興趣愛好,并不會定向地去挖掘紀錄片所展示的生活的藝術特色。當通過《遠方的家》這種紀實性與隨意性結合的表達方式,觀眾通過紀錄片的內容,而清晰了以往腦海中模糊的某一種認知,在真實中發現新奇是一種微妙的審美體驗。
在《邊疆行》第100集中,記者王靜乘船游走神奇的鴨綠江,了解漁民的江上生活。看見魚塘涌著大群的魚群、用漁網捉魚都是一番新奇的體驗,也總能涌起觀眾激動的贊嘆。因為現實生活中人們不會特地跑到魚塘去看成群的魚,但是紀錄片會彌補這樣的定向展示,而讓觀眾發現其趣味所在。記者探訪生活在中朝邊境的朝鮮族村民的家,了解朝鮮族邊民原始的生活方式,親身感受朝鮮人民的生活習慣,制作辣白菜,制作朝鮮冷面,體驗了一番朝鮮族女孩的勤勞。在《北緯30°中國行》中,在遂昌記者王靜的毛竹林之旅,挖筍的樂趣,讓觀眾看著是既真實又新奇,真實在于部分觀眾有類似的經歷,新奇在于通過紀錄片的表達形式與記者樂在其中的新鮮探索。
社會美和自然美一樣,是意象世界,不同的是在社會美見之于社會生活領域,而自然美見之于自然物和自然風景。社會生活領域創造美是以人以及人的活動為主體。所以人性美是社會美的主要體現。就如通過《遠方的家》所呈現給觀眾的人性都是無言的感動,無形的美麗。
在《邊疆行》節目中,令人欽佩的凡人小事不勝枚舉,在云南德欽,一位67歲駝了背的藏族老阿媽,11年間每天都出現在滇藏公路一個經常塌方的路段整理碎石,目的就是為了不讓經過的車出事。在梅里雪山腳下,支教五年正值青春年華的女教師劉一村,被學生們親切地叫做媽媽。總說邊疆詩情畫意,正是這些無私的人為這詩情畫意的邊疆增添人性之美的靈氣,悅動在中國土地的一角。和奶奶一起放牧充滿靈氣的小牧民;遼闊的大草原上最后的騎兵連;接父親班幾十年如一日看護界碑的維吾爾族義務巡邊員;義務服務四十多年接送旅客的雷鋒車隊;七年間堅持為過路人免費發放盒飯的夫婦……這些都反映出邊疆地區群眾樸素、高尚、無私的情操,這也是《遠方的家》在美學追求上最突出體現的一部分,也是最美的閃光點。
一個江邊或者邊境的小村落,也許不是旅游的最佳選擇,但《遠方的家》通過鏡頭來傳達這些偏遠小村落平凡的生活場景,卻是社會生活美的體現。
在山東萊州一個叫鳳毛寨的村子,記者一進村就聽到了村民舉行新房上梁儀式的鞭炮聲,農村蓋新房上房梁要舉行隆重的上梁儀式,這是農村常見的生活趣事。沒有刻意的歡迎排場和引導,鏡頭跟隨記者任意穿梭,隨意捕捉村鎮普通生活的細節和農村喜樂事的熱鬧場景。在這些平常的活動中傳達給觀眾的就是平凡生活的魅力。當記者探訪107歲的老人時,老人把餅干放到記者嘴里,拉著她的手細細撫摸,老人家那種發自內心的疼愛通過手指傳遞到記者心里,也傳遞到千萬觀眾的心坎里,讓觀眾為之發出幸福的感慨。
《遠方的家》,走過了中國許多少數民族村寨,充滿著濃厚的少數民族風情。少數民族風情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其服飾,飲食無不體現著民俗之美。
“服飾是人裝飾的主要方面,服飾不僅是人的‘第二肌膚’,是文化的象征,而且是各少數民族相互區別的外部特征。”[2]《遠方的家》2011年第100期望謨布依民俗游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民族服飾,色彩紛呈,形式各異。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布依族的服飾因年齡、地區、性別、已婚、未婚等區別而在搭配上均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電視紀錄片捕捉這些少數民族多年來生活和智慧的結晶,完美地展示了少數民族服飾的獨特之處。
少數民族在民族食事活動中積久形成并傳承下來的風俗習慣,也是《遠方的家》追求的一種民俗風情美的形式。古都西安的民俗美食之路、浙江畬族景寧“三月三”的烏飯節、成都古巷的美食。《遠方的家》給觀眾介紹了許多歷史沉淀的美食,民以食為天,在歲月沉積下來的飲食文化總能體現民俗風情獨特的美。
“它帶領觀眾行走四方,賞美景、品美食,關注百姓民生與社會發展,展示中國的自然人文之美和中國人眼中的世界之美,其核心理念是‘行走、體驗和發現'。”[3]而在行走體驗中,處處可見當地居民的熱情和歡迎。這種熱情源自于熱愛自己的家鄉,要把家鄉介紹給更多的人。這處處洋溢的人情味便是《遠方的家》攝制組追求美的收獲。
科學求真,人文求善,《遠方的家》表達了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人的文化活動上可謂是善的源頭,而攝制組也就抓住其善而體現其美。鏡頭所到之處,田間勞作的身影,江河之中魚蝦肥美,屋檐掛滿農作物,而所展現的文化活動也將攝制組當做遠方尊貴的來客加以熱情招待。這些欣欣向榮的生活場面,集中體現了中國各地濃厚的人文氣息,展現極富魅力的人文美。
[1]傅秀政.旅游電視紀錄片的美學追求[J].應用研究,2010(1):107-108.
[2]簡述旅游中民俗風情美-盧善慶[J].龍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15-18.
[3]黃衛.遠方的家欄目及其三部百集系列片感談[J].中國電視記錄,2012(11):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