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曉霞,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藝術系講師
陳 肯,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藝術系講師
威廉F·派納、威廉M·雷諾茲、帕特里克·斯萊特里和彼得M·套伯曼在著作《理解課程》中論述了把課程理解為十一種文本,其中專門用一章論述了“把課程理解為美學文本”。而“把課程理解為美學文本”就已經有好幾種流派,“把課程理解為美學文本”中以Harry Broudy和Hamblen為代表的一派,極力將音樂置于課程的中心地位。這在多元文化及多學科發展的今天,哪一門課程為中心,都將是很難界定的。在“把課程理解為美學文本”中,如Ronald E· Padfham——課程是“動詞”,也是一種“媒介”、存在體驗課程(currere)和集體創造。我們將高校公共音樂課堂建構在“把課程理解為美學文本”基礎之上,期望對公共音樂教育是一種在“……教育實踐中的創造性、交流和合作”中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的努力。
這給予我們教師在授課的方法論基礎上必將有新的啟迪,必將推動整個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最優化。
高校審美教育對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在審美教育課堂,學生反對教條式的理論解讀和“文人”化十足的課堂灌輸。尤其對非音樂專業的理工科學生,普遍對東西方傳統文化音樂感到陌生,對近現代以及當代音樂賞析倍感迷茫,學生渴望能在學校音樂審美教育課堂得到教師的傳授和解讀,以解其惑。所以,教師的也同樣肩負了審美教育非常重要的職責。英國教育家阿什比曾經說“大學教育的試金石不是講授偉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來講授偉大的真理,所以,講授什么不及如何講授更重要。”[1]阿什比先生的“如何講授”給我們教育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話題,很值得我們去反思。
我們的普通高校一般都開設公共音樂選修課程,對非音樂專業的學生能在課堂上學習與音樂相關的知識,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作為課堂統籌的專業教師,一定得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平臺,打破傳統的課堂灌輸和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讓學生和先進的教學理念都參與其中。
隨時代的飛速前進,國內外在教育方針和政策上不斷地改革發展。人們除了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進行革新,適應時代發展外,同時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也不斷在探究和創新以與之相協調發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如Haftman所述,藝術家對靜止的實在概念感興趣,靜止的實在概念是名詞,如樹、花、溪流。現在藝術家探討‘它們(這些名詞)后面的能動的動詞:種植、開花、流動(Haftman,引自 Padfham,1988a,pp.360 -361)。同樣,作為美學家的課程所專注的感覺是:課程是動詞而不是名詞(Mann,1975)’”[2]同樣“課堂是動詞而不是名詞”。我們公共音樂課程教師要深入體會真正意義上的“動詞”,讓公共音樂課堂不要變成學生的“休養”課堂。
高校公共音樂課主要是針對高校非音樂類學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課程。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教體藝廳〔2006〕3號)的通知指出:“……公共藝術課程是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而設立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對于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藝術課程與高等學校其它公共課程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在通知中,公共藝術課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普遍性都作了明確的指導和闡釋。但長期以來,高校公共音樂課程在高校選修課程中一直處于弱勢和被動的狀態:有的學校認為可開可不開,有的學校雖開設了,但效果并不盡人意。高校非音樂類學生在選修音樂類課程學習中,教師在教授中多以個人對作品的熟悉與否作為選擇標準,課堂也是教師唱獨角戲,學生成為被動的聽眾,教學模式單一枯燥,很難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尤其對東西方傳統音樂多以作者的介紹、作品的所屬派別以及歷史脈絡等角度賞析,以基本知識傳輸為主,很少從作品本身出發或從學生的全面發展來考慮,長此以往,教師和學生都對公共音樂教育感到枯燥乏味,漸漸地便失去了教和學的興趣。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師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還擔當了開發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先導者。一名優秀的教師,必須得具備一定程度的學歷背景、良好的個人人格、嫻熟的教學技巧、高尚的職業道德、對所擔任課程有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教師對教材的處理把握程度、對音樂理論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技能技巧的運用程度、其它文化積淀、以及與學生的互動能力等等綜合素質,這種綜合素質是通過實際的教學被隱形地體現出來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將這種綜合素質與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案相結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與學始終是互為一體的,教師的教學成果直接的反映就是學生的學習收效程度。因此,教師無論具備什么樣的素質,無論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等有何深入的研究,歸根結底,還是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與學生對話,對話的效果如何,需要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有效性的檢測和評價,而檢測評價的標準和尺度不是片面的個人見解,而是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根據音樂教育本身的特點和性質,審美者自身的審美需求,審美批評的學術前沿性理論等展開的。教育者該思考在教學審美活動中需要關注什么,哪些是不能忽略和輕視的,怎樣才能達到比較有效的教學目的,如何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審美需求,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大程度的實現,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這樣一來,課堂的確不是簡單的“名詞”而已。我們要在“……教育實踐中的創造性、交流和合作”中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
[1]阿什比.科技發達時代的大學教育[M].滕大春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18.
[2]威廉F·派納,威廉·M雷諾茲,帕特里克·斯萊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課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598-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