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北京化工大學北京100029 2北京交通大學北京100044)
作為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經營成果的表現形式,盈余一直是財務管理的核心概念。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作為獨立的經營者,其盈余質量對其未來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此外,盈余質量也是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密切關注的焦點。
盈余質量是指會計收益所表達的與企業實際的經濟價值信息的相關程度。盈余質量高,指的是財務報表對企業過去的經營成果、現在的經營情況和將來的經營前景的描述是可靠的;反之,該會計收益質量被認為是低的。
盈余信息的反映,必須建立在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事項上,遵循現行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完整、客觀、及時、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財務成果,充分體現盈余構成的來源,這就使得對盈余信息有一定的質量要求。
企業對其內部和外部經濟活動和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方法,影響著盈余的實際價值,但對其質量的評價則需要從外在資本市場上得到反映。使用者依靠會計信息做出判斷,是一個對盈余質量由內而外、由過去到將來的過程,盈余信息歷史計量的真實性可為其將來的實現做出保障。因此,通過現有信息對將來做出預測,是衡量盈余質量高低最重要的特征,而預測的實現則是通過盈余的持續穩定性、結構性、現金保障性和獲利性來支持的。
國內外學者大都選擇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中的某個行業對其進行盈余質量的分析,分析的方面多集中于盈余質量的持續性、平穩性、結構性、現金保證性和獲利性以及預測性,選擇的分析方法很多是設計研究指標體系,然后檢測其相關性,提取主要相關的成分再進行分析,最后得出能夠反映盈余質量的因素,從而評價盈余質量的高低。
目前,有關我國具體行業上市公司盈余質量評價的系統研究并不多,國內學者在設計會計盈余信息質量的評價指標時往往不對具體行業進行細致的劃分,由于不同行業其會計事務處理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不同行業所處的政治、經濟環境也有不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論。本文以我國零售行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對其盈余質量進行評價分析。
作為商品流通最終環節的零售行業,這一行業的運行以及發展情形,對很多國家和地區來說,已經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可是,我國的零售行業并沒有做到產業化、規模化,其競爭力與國際大型零售商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此外,由于零售行業上市公司本身處于商品流通環節,其資產流動性很強,多采用現金交易的方式,資金回籠速度快,且由于其擁有巨大的銷售規模、穩定可控的成本和不斷提升的毛利率可以使得上市公司盈利增長的速度更快,存在虛增的可能性。在這種背景下,研究我國零售行業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對中國零售行業的健康發展、提高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盈余質量評價是一個綜合的評價體系,指標的選擇要有代表性,不能太多,否則重復性大,沒有意義。因此,指標的選取應遵循以下原則:
1.合理性原則。合理性原則要求選取的指標能夠充分反映盈余質量最本質的特點,此外還要考慮是否容易獲取,數據來源是否可靠,能夠準確反映研究對象的特性。
2.成本效益原則。成本效益原則要求在設計指標時,不僅能充分反映影響盈余質量的主要因素,也要盡可能的利用財務報告數據,嚴格控制評價指標的取得成本。因此,所選取的指標要能夠通過公司公開披露的財務報告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對財務報表的數據進行計算取得。
3.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主要是要求選取的指標體系能夠滿足財務信息使用者決策的實用性。由于盈余質量信息的使用者不僅僅是專業的財務人員,更多的是普通民眾,因此,要盡量選取形式簡單還可以反映盈余質量本質內涵的指標。
對選取的指標進行分析之前,需要對評價體系中的各個指標與研究結論之間的關系做出明確說明,從指標的變化來得出評價的結論。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盈余的持續性與盈余質量正相關,盈余越是持久,質量越高。
假設2:企業成長性與盈余質量正相關,成長性越強,盈余的質量就越高。
假設3:現金流入量與盈余質量正相關,即能帶來現金流入的盈余更可靠。
假設4:獲利性與盈余質量正相關,現有盈余的獲利能力越強,則盈余質量越高。
影響盈余質量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復雜,為了使研究具有嚴謹性,有說服力,本文在對盈余質量進行評價時,主要就其影響的四個方面:盈余質量的持續穩定性、盈余質量的成長性、盈余質量的現金保障性、盈余質量的獲利性進行評價體系的設計。研究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共同對盈余質量產生的影響。
如果用Xn表示第n個評價指標,本文建立的盈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盈余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選取2008-2012年連續五年在滬深兩市上市的A股零售行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所有數據均來自中國證監會網站、巨潮資訊網和同花順軟件,并按以下標準對初始樣本做了剔除:(1)剔除了數據不連續及數據缺失的樣本;(2)剔除了所有畸形或帶有極端值的樣本,如管理費用率及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現金流的比值大于100%的樣本、獨立董事比例大于100%的樣本、資產收益率為負數的樣本、資產負債率大于100%的樣本;(3)剔除了ST和PT的公司。由于選擇指標時涉及到一些需要連續兩年的財務數據,所以最終只得到2008-2012年連續五年的指標數。我們得到了275個觀測值,如表2所示。

表2 2008-2012年樣本數
根據以上評價指標體系,為了排除人為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本文選擇因子分析方法對盈余質量進行評價。所有數據均在EXCEL表中進行處理,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所選取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的處理。
1.主成分分析。首先對15個原始指標進行降維處理,采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法。其基本思路是通過對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的內部結構進行分析,以減少信息的丟失;將原始的眾多指標綜合成較少的幾個代表性指標,并把這些指標稱作因子變量。經過因子分析處理后,各因子之間線性無關,這樣使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建立的模型可信度明顯會提高。
(1)通過主成分法進行因子分析,提取各年盈余質量評價指標的主成分:雖然在這五年中,各年度的主成份有所差異,但是各主成份的影響指標大致是一致的。
2008-2012年第一個因子變量主要在核心盈余比例、主營業務利潤占利潤總額比重、資產負債率、銷售增長率具有較高的載荷,反映的主要是這4個原始變量所涵蓋的信息,反映的是盈余的持續穩定性,因此,可將這一因子命名為穩定因子F1;第二個因子主要在凈利潤增長率、經營性現金流增長率、每股收益增長率具有較高的載荷,主要反映這3個原始變量的信息,因此,可將這一因子命名為成長因子F2;第三個因子主要在銷售現金比率、全部資產現金回收率、現金流動負債比重具有較高的載荷,主要反映這3個原始變量的信息,因此,可將這一因子命名為現金因子F3;第四個因子主要在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凈利率具有較高的載荷,主要反映這2個指標的原始信息,因此,將這一因子命名為業績因子F4;第五個因子主要在成本費用凈利率、股東權益報酬率具有較高的載荷,主要反映這2個指標的原始信息,因此,可以將這一因子命名為報酬因子F5。重新命名后的五個因子之間相互獨立,涵蓋了原始觀察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的結果相當理想。
(2)通過主成分的提取,結合2008-2012年樣本上市公司的數據資料,可以計算出各樣本公司在2008-2012年的各因子得分、公司盈余質量綜合評價指數及其排序情況,設計出各年盈余質量的綜合評價函數。
如果因子的權重按照其方差貢獻率來確定,則可以構建盈余質量分析評價模型:

把各年每個樣本主成分得分帶到當年盈余質量分析評價模型中,就可以得到各年中每個樣本單獨的綜合分數。
2.對盈余質量評價的綜合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通過將各年的每個樣本主成分得分帶到當年盈余質量分析的線性評價模型表達式里,最后可以得到各年每個樣本的盈余質量綜合得分,為了方便觀察這些主成分得分的特征,對綜合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見表3。

表3 2008-2012年盈余質量綜合得分描述性統計
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與建議:
從上面的盈余質量綜合得分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2008年和2012年的盈余質量的均數為正,其他年度的均為負數。零售行業是一個國家經濟最為敏感的神經,它的細微變化能夠體現出經濟的走向。2008年全球發生了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雖然2008年均值是正數,但后三年的負數說明了經濟的下滑,至少是居民消費的降低,2012年此項指標變為正數,可以看出經濟逐步好轉的趨勢。
從表3中我們可以看出,零售行業在2008-2012年期間,每年的盈余質量得分的最大值與最小值都存在很大的懸殊,都是有負有正。進一步分析得分偏高與得分偏低的上市公司可以發現,當多個因子得分高,或者某個因子得分很高時,而其他因子得分比較均衡時,盈余質量綜合得分就會很高;當多個因子得分低,或者某個因子得分很低時,而其他因子得分比較均衡時,盈余質量綜合得分就很低。
零售行業的平均凈利潤率經常處于2%-3%左右,但是由于其行業特征,使得現金流運轉十分暢快,而且有能夠長期穩定收入的店鋪,所以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同時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導致店鋪的擴張加快,引起了區域競爭的產生。零售業屬于密集型行業,各自發展、培養的重點不同,所以整個行業中各個企業在某一方面的表現有著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零售業的發展規模與其內外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針對這一問題,國家相繼出臺了一些相關條例來防止零售企業的惡性競爭以及資源的浪費。企業也應該盡量取長補短,在發展自身優勢的同時加強弱項的建設,爭取更加全面健康的發展。
每股收益(EPS)是投資者關注的重要指標,但是通過盈余質量排名與每股收益排名的情況來看,兩者排名并不一致,甚至有的相差很多,這就要警惕投資者不要只關注上市公司盈利方面,應該同時關注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續性方面,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還要實現利益的長久發展。通過關注盈余持續性方面,還可以防止只關注盈利方面,而陷入有些公司高管層的盈余管理行為,使自身利益受到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