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南衡陽421001 2棗莊市臺兒莊區財政局山東棗莊277400)
一直以來,公司治理對財務舞弊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研究結論也有爭議。而現有研究公司治理對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影響的文獻,絕大多數只是孤立地研究公司內部治理受某單一特征的影響,未能考慮公司外部治理環境的影響。因此,本文嘗試把公司內外部治理環境因素與財務舞弊置于同一個框架下來研究。作為公司內部治理的重要特征和外部環境的重要因素,董事會治理和產品市場競爭都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董事會特征與財務舞弊。
Fama and Jensen(1983)認為,如果董事會成員中有較大比例的獨立董事,則董事會能發揮實質的作用,股東的權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護。Beasley(1996)指出,具有高比例外部董事的公司治理效率與舞弊行為呈負相關。但也有學者注意到獨立董事可能是“灰色董事”(與公司具有某些非董事會關聯關系的外部董事),由于灰色董事與管理者存在其他關聯關系,使得董事會的獨立性受到侵犯。 Dwright D.W.(1996) 研究公司治理結構與財務報告質量的關系時發現,公司的財務報告被分析師評級越高,它的內部董事和灰色董事比例在董事會中尤其是在審計委員會中就越低。劉俏、白重恩等(2005)實證研究發現:(1)董事會中獨立董事比例的上升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經營業績。(2)適當設置一定的內部董事對公司業績的提升有一定幫助。(3)若公司的最高管理者控制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董事會,那么董事會就很難發揮獨立的監督作用,而容易進行財務舞弊。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
假設1:獨立董事的比例與財務舞弊負相關。
20世紀90年代之前,學術界部分研究支持大規模董事會,認為董事會規模越大,提供的決策咨詢就越多,做決策的角度和獲得的資源也越多,企業很容易建立良好的外在形象,CEO控制董事會的可能性就越小。大規模董事會還可以避免內部人控制現象,從外部聘請有能力的董事管理公司。然而,董事會中成員太多,也不利于董事會作用的較好發揮。Jensen(1993)認為,大規模的董事會是沒有效率的,而且CEO能夠較容易地控制董事會。Yermack(1996)也發現具有小規模董事會的公司的績效更好,舞弊行為更少。與前兩種觀點不同的是,Uzun etal.(2004)認為董事會規模與舞弊無關,舞弊其實是一種內部人的合謀行為,大規模的董事會,內部人在意見上難以達成一致,而較小規模的董事會雖然容易達成一致意見,但容易形成合謀。蔡寧、梁麗珍(2003)研究了董事會構成、所有權結構和企業舞弊之間的可能關系,結果發現董事會規模與舞弊存在顯著正相關的關系。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
假設2:董事會規模與財務舞弊負相關。
董事長是否應該兼任總經理是關于董事會的另一個爭論焦點。Dechow,Sloan&Sweeney(1996)研究發現總經理兼任董事長的公司更容易因違反公認會計準則(CAAP)而受到SEC的處罰,由總經理創立的公司以及董事會被管理層控制的公司發生盈余操縱行為的可能性更大。國內學者劉立翠、周彬、顧忠(2001)認為,如果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兼任總經理,會計信息系統難以正常運行,從而導致會計信息質量的降低。薛洪巖、馬正吉(2002)也認為,在我國股份有限公司中,由于國家控股,企業董事長和總經理一般都是由行政機關任命,二者職位合二為一,董事會成員絕大部分也擔任企業經理,導致公司經理操縱利潤、公司外部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受到侵犯,公司財務報告信息不真實。薛建峰、吳建友、雷英(2001)的研究表明,首先,董事會成員中董事“不懂事”的普遍情況導致其監督作用不能有效發揮;其次,董事與公司經理兩者合一實質上形成了 “內部人控制”,使得董事會和經理合謀操縱財務報告機會增加。對于我國上市公司,本文提出:
假設3: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與財務舞弊正相關。
(二)產品市場競爭與財務舞弊。產品市場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代理問題。許多經濟學家 (如Alchian,1950)認為,市場競爭(特別是產品市場競爭)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公司治理問題。確實,由于產品市場具有競爭性,對企業形成一種“硬預算約束”,同時對管理者起到激勵作用??简炛髽I的生存能力,不合格企業就要遭到淘汰,這給管理者造成極大的外在壓力(Hart,1983)。假如經理浪費資源,那么企業在產品市場上終將被淘汰。所以,競爭的增加能減少經理的懶惰行為,有效地對經理實行監督,限制控股股東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對于我國上市公司,本文提出:
假設4:產品市場競爭程度與財務舞弊負相關。
(一)樣本選擇。本文研究樣本選取的區間為2008-2010年三個會計年度。本文需要的樣本數據來自于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深圳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訊財經網站、東方財富網站、銳思數據庫等。經過檢索,2008-2010年期間受到證監會、深交所和上交所處罰的上市公司屬于財務舞弊的有101家,剔除金融行業和數據不全的公司,最終剩余84家,其中2008年受處罰的上市公司是29家、2009年是25家、2010年是30家。
(二)變量定義及其說明。
1.財務舞弊。本文借鑒LLSV(2000)評價不同國家的法律保護程度以及沈藝峰(2004)評價我國不同地區的法律保護程度的研究思路,對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程度進行定量的評價。具體的評價標準如表1。
2.董事會治理。我們選取三個變量來描述董事會治理特征,具體變量情況如表2。
3.產品市場競爭。對于產品市場競爭度的衡量,目前研究領域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標。大部分學者傾向于采用行業集中度或赫芬因德指數等結構性指標,Nickell(1996)認為,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可以看作是企業的“壟斷租金”,壟斷租金越高,說明其他企業要進入此行業,花費的成本越高,從而市場競爭程度就越低。Randoy和Jenssen(2004)也認為主營業務利潤率不僅反映了市場競爭的程度,也反映了企業長期運營的結果,它與市場結構指標相比,和公司治理的關系更為緊密。綜合以上觀點,我們認為,在研究市場與公司治理效率之間的關系時,用主營業務利潤率作為市場競爭度的衡量指標更佳,也更符合本文研究的需要,所以我們根據行業平均主營業務利潤率(LRL),將行業區分為高、低競爭度產品市場行業。即用1-LRL表示產品市場競爭程度COM,求出的值越低代表競爭程度越激烈,反之越弱。
4.控制變量。本文對控制變量的選擇主要借鑒了國內外現有的舞弊識別機制研究,經過篩選,最后選取了以下兩個代表性變量:(1)公司的規模LNAS,即 LN(ASSET),本文采用資產總額的對數作為公司規模的控制變量。 (2)資產負債率DB,即負債/總資產(D/A)。

表1 財務舞弊程度評分表

表2 董事會治理變量
(三)實證模型。根據理論分析,我們構建以下模型將產品市場競爭、董事會治理與財務舞弊結合起來,檢驗三者之間內在的聯系。

其中,β0-β6:待估計參數;μ:隨機變量。
(一)描述性統計。根據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本文將上市公司劃分為13個行業,其中在制造業門類下又有9個大類,共有21類行業。表3為財務舞弊樣本的行業分布特征以及各年度分布情況,可以看出財務舞弊公司所涉及的行業較廣,這84個樣本分別涉及11個行業,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三年內財務舞弊的公司在數量上相差不大,而且每個行業分布比較均勻。
表4列舉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特征,從表4可以看出,2008、2009年的 FRAUD相差不大,2010年的FRAUD小于前兩年,說明2010年舞弊程度較小。三年中OUT、BSIZE、DUAL無太大差異。三年中COM最高的為2009年,說明2009年市場競爭程度最激烈。
(二)回歸分析。為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的影響,我們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對樣本數據進行回歸,結果見表5。 可以看出:(1)獨立董事的比例與財務舞弊負相關,但并不顯著,這說明我國的獨立董事在監督上市公司行為方面,沒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同時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中 “灰色董事”大量存在。(2)董事會規模與財務舞弊負相關,但并不顯著,這說明董事會的規模并不是影響財務舞弊的因素。(3)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與財務舞弊正相關,且在5%的水平顯著,符合假設。(4)產品市場競爭與財務舞弊負相關,但也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我國市場缺乏有效性。在我國,經濟的發展往往需要借助于國家力量,市場的壟斷往往不是依靠競爭力和效率形成的,而是依靠權力。因此,行業壟斷不僅影響企業績效,而且會滋生企業權利尋租現象,增加企業財務舞弊的機會。

表3 行業分布特征以及舞弊年度分布情況

表4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5 FRAUD與其他變量之間的回歸結果
以上結論說明董事會在公司治理中作用顯著,獨立性越來越重要。董事長和總經理的兩職分離能使董事會和管理層相互制約、相互制衡和相互監督。所以,要減少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需要增強董事長和總經理的獨立性,完善董事會制度,通過采取措施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得到強化和有效實施,防止在企業內部形成利益集團。
此外,我們要加強行業的有效競爭。本文的研究結論表明,產品市場競爭可以減少舞弊行為,這給予我們啟示:應該嚴厲打擊地方政府的限制競爭、保護本地企業的行為,促進行業間的有效競爭。但是,目前我國許多行業處于過度競爭狀態,導致企業經營效率低下,因此我們建議,在促進行業競爭的同時,要防止“過度競爭”的發生,爭取從“過度競爭”轉向“有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