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前馬云對足球傾注的投資一樣,向21世紀傳媒投入的5億巨資仍然不被我看好
不得不再對馬云表示敬意,他接連的大手筆行動從足球來到了新聞媒體。又是5個億,對目標公司給出了25億的估值,作為媒體業同行,我難以掩飾自己的“艷羨”。因為,三周前我在這個專欄里還寫到“這個行業已經被新技術革命逼到了生死邊緣,但卻沒有引起具有冒險精神的資本關照。”
與此前馬云對足球傾注的投資一樣,向21世紀傳媒投入的這筆巨資仍然是不被我看好的,但理由有所不同。對足球的投資,在我看來更像是購買政治保險,但對傳媒的投資,卻更像是一種政治“弄險”。
我贊揚馬云的勇氣,同時也要說我實在看不懂他究竟在做什么。很顯然,馬云的阿里讓他掙了太多的錢,以至于他好象正在以一己之力挑戰整個體制。他似乎是這樣一個人,充滿著英雄主義情結,并擁有聰明絕頂的頭腦。
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的“老板”,馬云與傳媒并不遙遠,在進入傳統媒體之前,他已經收購了新浪微博。看上去,馬云的行動有其合理性,把新老媒體結合起來,使這門生意真正完整起來。
實際上,中國傳媒業的復雜性在世界上很難找到第二家。首先,這個行業在這個國家里并不是一個被認可的、可以搞“混合所有制”的產業。無論是對于微博言論,還是新聞采訪報道,體制約束無處不在,約束的存在始終是這個產業中的經營主體難以最大化其商業價值的主要原因。在人人都在競爭受眾、讀者眼球的互聯網,人們只有不斷擴大自己言論“放肆”的邊界才能收到效果。而這種邊界的擴大與意識形態管制正是一對“天然的沖突”。
其次,大眾對傳媒業有著異常扭曲的認識。人們習慣上對傳媒所刊載的報道和言論有著“過分的”要求。也就是說,媒體的報道就應該是“不容置疑”的“真相”,發表的言論就必須是“十足正確”的“真理”。人們還不習慣,不同的媒體之間各不相同的報道可能是接近事實真相的相互補充或校正;不同的媒體之間言論的差異正是不同意見、見解的常態表達,多多益善。
再次,媒體自身往往兼有奴性與奴役的雙重人格。面對體制內時,不得以而表現得奴性十足,當轉身面對體制外時,這個行當中的人更容易加倍奴役他人。更加有趣的是,這個行業中很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在展現自己奴性的一面時,竭盡全力、甚至嘲笑別人不識時務;而當奴役他人時,他們就總是大義凜然、不留情面。當他們“自由地說話”時,你無法克制自己對他們的用心抱有的深深的懷疑。
這就是為什么“自由地說話”在中國難以成為一門“生意”的原因。在中國人的眼中,你可以自由地說話,但你不能說錯話。因此,說話就是相當嚴肅認真的事情;怎么可以把它視為一門生意,它怎么只能是普通、平常而不神圣的?它怎么是隨便一個人都有機會去做的事情,以至還能從中賺錢?
顯然,那種不同媒體說不同的話,它們之間對事實真相的追逐、對真理的討論越有差異就越有利于人們選擇的觀念,距離我們還十分遙遠。這就讓我以為馬云的前景注定是艱難的。盡管他所投資的對象——21世紀傳媒,一個試圖擺脫體制束縛的新銳傳媒人群,仍然保有著他們身上倔強的基因,只是在強大的體制面前,在社會大眾并不十分自覺的要求面前,沒有人有獲勝的把握。
無論如何,我要號召我的讀者朋友,一起來為馬云加油。從“快樂的足球”到“自由地說話”,馬云嘗試用大筆投資幫助國人在精神生活里實現現代化。我不建議人們把他的投資視為義舉,但是,如果他真的把“自由地說話”變成一門好生意的話,謝天謝地,這事的意義遠高于任何其他的什么慈善或者義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