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寅奇
東盟成立于1967年,經四次擴盟,于1999年實現東南亞十國全體入盟,成為重要區域合作組織。2003年第九屆東盟峰會發表《東盟協調一致第二宣言》,宣布將于2020年建成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三大共同體的目標,這標志著一體化進程正式啟動。2007年第12屆東盟峰會決定將共同體建設提前到2015年。此后,共同體建設始終是歷次東盟高層會議的重要內容之一。2009年東盟峰會通過了《東盟共同體2009—2015年路線圖宣言》,提出共同體建設的戰略構想、具體目標和行動計劃。[1] 2014年8月,東盟外長系列會討論了如期完成共同體建設、推動共同體向更高水平一體化邁進等議題,各國期待著構建一個內部凝聚力更高、影響力更大的一體化機制。
經濟共同體建設快速推進,
成為東盟共同體建設的亮點
經濟共同體是東盟一體化的初衷和切入點,也是主要增長點。由于東盟各國個體經濟規模小、對外依存度較高、抵御外部風險能力弱,因而東盟開始著手建立自由貿易區,并于2002年完成。隨后,東盟開始突破低水平的特惠貿易安排,追求經濟一體化。2007年東盟發布《經濟共同體建設藍圖》,宣布以建立單一市場與生產基地、形成區域競爭力、經濟均衡發展和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為四大目標,并確定了共同體建設的時間表和具體措施。目前,《經濟共同體建設藍圖》總體目標已完成79.7%,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一項進展最快,已完成86%。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所取得的進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速單一市場整合。東盟堅持培育公平的市場環境,完善競爭政策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實現商品、勞務和資本的相對自由流動,促進域內貿易與投資,提高整體經濟競爭力;同時加大關稅減免力度,取消多項非關稅壁壘,設立東盟單一窗口。盟內約88%的貨物實現零關稅,印尼、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等六個較發達成員國間99.65%的貨物已取消關稅,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四國間98.8%的貨物關稅降至5%以下。[2]東盟還批準實施了《東盟一體化資本市場發展實施計劃》,啟動區域資本市場建設,促進金融服務和資本賬戶自由化;在《服務貿易框架協定》下相互開放了八十多個服務行業,有力促進盟內交通、旅游、通訊等服務貿易發展。東盟內部貿易額從2005年3000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6200億美元,單一市場建設成效顯著。
二是通過合作提升競爭力。東盟全面推進與各大國自貿協定談判進程,力求以整體身份和域外大國建立自貿區,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主導作用。東盟分別與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建成自貿區或簽署貨物貿易協議,尋求基建方面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積極推進東盟高速公路網、泛亞鐵路、東盟單一航運市場等大項目。東盟還積極倡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部分國家參與 “跨太平洋經濟伙伴關系協議”(TPP)談判,力圖在全球貿易談判停滯、歐美經濟不景氣時抱團取暖,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搶占先機。
三是加強區域均衡發展。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平衡發展是東盟打造經濟共同體過程中必須處理好的障礙和挑戰。針對盟內欠發達成員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和發展資金不足的困難,東盟將互聯互通作為提高區域整體凝聚力和加深一體化的抓手,并通過落實“東盟一體化倡議”(IAI)向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四國提供相當數額的援助資金,推動當地農業、交通、工業、旅游等產業的發展。東盟還提出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東盟東部經濟增長區等合作倡議,助力東盟均衡發展。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四國近年來經濟增速普遍高于盟內其他國家。
總體看,東盟經濟共同體基礎扎實、成果相對突出,有望如期建成。但也應看到,東盟推進經濟共同體建設面臨一系列挑戰。其一,與歐盟相比,東盟沒有歐盟委員會、歐盟法院等超國家機構,缺乏對成員國有效的約束手段;其二,東盟經濟一體化程度較低,共同體目標總體處于較低水平,GDP僅占全球4.2%,缺乏經濟體量大的核心經濟體;其三,東盟各國經濟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劇波動,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東盟內部貿易額占總貿易比重僅有25%;其四,成員國目標利益和政策取向存在差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不少協定、計劃僅落于紙面;其五,東盟資金、技術、產業等主要依靠外部支持,域外大國疲于拉攏東盟來服務自身地區戰略,對東盟實際需求關注不夠。
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進展
相對滯后,但東盟國際地區
事務參與度顯著提升
東盟成立初期的主要動機是縮小各國分歧,抵御外來威脅。冷戰結束后,軍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風險和壓力減弱,非傳統安全領域問題開始顯現。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東南亞各國威權政體開始轉向民主政體,東盟政治安全合作也開始轉變為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共同價值觀等方面。2009年東盟發布的《政治安全共同體藍圖》確定了共同體的路線圖和約150項具體行動,行動計劃至今完成了約78%。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的主要目標是培育共同價值和行為準則,加強民主法治,推進東盟團結、協調、和平發展,維護地區和平與綜合安全,構建活力、開放、透明的地區架構,增強與世界的聯系。近年來,東盟推動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筑牢東盟合作的機制建設。2007年簽署的《東盟憲章》賦予東盟法人地位,明確了東盟的組織機制和法律框架。在原有領導人會議等基礎上,東盟陸續成立了協調理事會、三個共同體理事會、常駐東盟委員會和政府間人權委員會等機構,就共同體建設加強內部協調。東盟還成立高級工作組,對東盟秘書處和各機構運作進行評估,提升了秘書處的地位和協調能力。
二是著力加強安全領域合作。東盟主張和平解決爭端,注重沖突后重建,簽署了《東盟憲章爭端解決機制議定書》,并于2011年首次啟動該機制調節柬泰邊境沖突。東盟通過《東盟反恐公約》及其行動計劃,開展打擊跨國犯罪、毒品走私、救災管理、維和、聯合軍演、氣候變化等低敏感度的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逐步構建軍事互信,防范軍事沖突;通過組織召開東盟海上論壇,探討海上安全等議題,積極強化海上合作。
三是擴大自身國際影響。東盟日益重視對外交往,積極實施大國平衡戰略,努力維護其在區域多邊框架和地區事務中的主導權。東盟以自身建設為中心建立了東亞峰會(EAS)、東盟地區論壇(ARF)、東盟與對話伙伴(10+1)、東盟與中日韓(10+3)、東盟防長擴大會議(ADMM+)等對話機制,引入世界主要大國成為東盟對話伙伴國,在加強同各方的協調、推進務實合作的同時,維持東盟內權力分布的動態平衡。南海問題是近幾年東盟系列會議的熱點,東盟內部雖有分歧,但仍具備一定凝聚力,特別是在盡早達成《南海行為準則》(COC)問題上立場十分相近。南海問題也日益成為東盟加強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的重要抓手。
然而出于各種復雜因素,東盟政治安全共同體建設在三個共同體建設中成效并不顯著。其原因如下:其一,東盟各成員國政治制度多樣,意識形態各異,發展階段不同,且內部存在領土領海主權爭端,部分成員國間存有歷史或現實矛盾,難以形成軍事聯盟或集體安全同盟。其二,東盟內機制建設難稱完善。東盟缺乏強有力的制度規范,主張不干涉內政、照顧各方舒適度,難以真正管控好成員國行為,政治安全共同體藍圖實施過程中的執行力和監督不足。其三,部分東盟國家由于政局動蕩或經濟轉型壓力增大,內顧傾向上升,對建設共同體的投入和意愿十分有限。
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以增加
東盟認同感和歸屬感為目標,也面臨整合文化沖突等挑戰
社會文化領域長期以來并非東盟各國合作的重點,但隨著共同體建設的深化,東盟更加重視與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相適應的社會環境建設,社會人文合作趨于活躍。2009年通過的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強調可持續發展,建立以人為本、有社會責任感的東盟共同體,提升各國民眾對東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目前《社會文化共同體藍圖》規劃的339項行動計劃已實現逾90%,可望成為三大共同體建設中最先完成的一個。
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主要集中在教育、環境、扶貧、信息、科技、婦女、青年等領域開展合作,多次舉辦部長級會議,形成了一些機制性安排。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的具體舉措如下。
一是增強東盟共同體意識。舉辦東盟社會論壇和公民社會大會,組織東盟藝術節、評選東盟文化名城、東盟日等活動,提高媒體對東盟的關注度,在各成員國加大宣傳力度;重視東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增進區域文化認同,加快差異文化融合。
二是構建社會保障體系。東盟成立了保護婦女兒童權益委員會、保護外來務工人員機制、女企業家網絡等平臺,維護弱勢群體利益,促進社會公平;建立流行病防治合作機制、災害管理與緊急災害救助基金,加強區域公共衛生建設和防災合作。
三是關注區域教育事業。東盟注重加強與對話伙伴在高等教育、教育質量測評、學分互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東盟教育的國際化程度,青少年識字率顯著上升。
四是推動可持續發展。東盟通過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建立環保合作平臺,加強環保技術開發利用,評估工業項目是否符合環保和生態要求;制定東盟氣候變化倡議和聯合應對行動計劃,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
然而,從東南亞社會文化發展歷史和現狀看,東盟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缺乏健全的執行機制和績效標準。東南亞各國之間宗教、歷史、經濟條件造成的民眾隔閡長期存在,時有激化。整合文化、族群沖突和社會轉型等挑戰十分突出。此外,社會文化共同體建設涉及部門多,非傳統安全領域大多需要跨部門協調,而東盟各國多重視經濟合作,社會文化領域投入偏少,這也對共同體建設進程造成了阻礙。
東盟是全球發展中國家間經濟融合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其區域一體化進程雖面臨不少阻力和挑戰,但各成員國均對2015年如期建成三個共同體充滿信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重申支持東盟發展壯大,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地位。王毅外長也在2014年8月出席中國—東盟外長會時表達了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落實李克強總理提出的“2+7合作框架”的愿望。中國同東盟國家地理鄰近,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在政治、地區、海上等層面也均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宜進一步深化同東盟各領域務實合作,以合作擴大共同利益,實現中國和東盟地區的共同繁榮和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責任編輯:張凱)
[1] 國際視點:“從愿景到行動,邁向東盟共同體”,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82429/83083/11326417.html(上網時間:2010年4月9日)
[2] “經濟共同體建設開始 東盟峰會加快推進一體化進程”,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5/12/c_126488854.htm(上網時間:2014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