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要武
2014年6月16—18日,在德國慕尼黑市西南部約30公里處的一座寬敞美麗的莊園——圖真學院內,2014年“理解與合作”對話活動暨“亞洲再思考”論壇在此隆重舉辦。此次活動由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共同主辦、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協辦,邀請了來自中國、德國、韓國、日本、印度、波蘭、土耳其、比利時等十幾個亞歐國家的代表近60人參加。這是交流協會第三次舉辦“理解與合作”對話活動,也是該活動首次走出國門,與國外伙伴密切合作,努力增進中亞、中歐和亞歐交流與合作的一次重要實踐。全國政協副主席、交流協會副會長齊續春出席活動開幕式并致辭,德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社民黨執行委員會安全與防務政策論壇主席瓦爾特· 科爾博,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交流協會副會長艾平等參加了活動。
在兩天半的時間里,各國代表在“中國新發展與亞歐合作新愿景”這一主題下,圍繞中國新發展對亞歐的影響、全球經濟治理前景、中國轉型期的戰略與挑戰、中國發展模式的經驗與未來五大議題展開五場全會和三場分組討論。一些代表還赴德國韋巴斯托汽車配件公司進行了實地參觀考察,并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工會與工人的權益保護”議題與公司負責人、德國工會聯合會駐慕尼黑分會領導人等進行了現場對話。重大的議題、豐富的內容、多樣的形式、熱烈的研討、友好的氣氛,使參與這一活動的代表們深深體會到主辦方的熱情與希冀。在活動現場,代表們十分珍惜每一次交流和每一分時光,爭相發表真知灼見,建立互信友誼,取得了豐碩成果。
全面深化改革
世界關注的重要話題
此次對話活動的舉辦,是在習近平主席剛剛結束對歐洲的成功訪問之后。代表們在熱議習主席訪歐、新時期中國與亞歐關系以及亞信峰會相關內容的同時,對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有關內容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針對各方關切,齊續春副主席介紹了中國當前改革的主要背景和基本情況。他指出,當今世界經濟處于溫和的復蘇期,發達經濟體有好轉趨勢,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依舊面臨挑戰。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雖已位居第二,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艱巨。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確立了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目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有序、深入地向前推進并取得初步和良好成效。德國前國防部副部長、社民黨執行委員會安全與防務政策論壇主席科爾博稱贊齊副主席的講話“生動而出色”,認為中國新一輪改革計劃令人鼓舞,并開始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進步。他表示,中國崛起雖然令一些人產生疑慮甚至有些“懼怕”,但對于整個世界來說,這是一次機遇而不是挑戰和威脅。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已經為促進歐洲經濟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相信,全面深化改革將為德國和歐洲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與形式。
在首場全會上,交流協會理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主任張神根以《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現狀與未來》為題作了主旨發言。他指出,當前中國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破解發展中面臨的難題并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與挑戰,除了全面深化改革以外,別無他途。交流協會理事、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表示,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次“問題導向型”的深層次改革,更是一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自我革命。交流協會理事、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李永輝表示,鑒于過去粗放型經濟帶來的問題以及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中國新一屆領導層將國家“管理”改為“治理”,重視激發社會活力和民眾參與國家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如果說過去的改革重在“釋放市場能量”,當前的全面深化改革則是“釋放社會能量”,從根本上完成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奠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
歐洲之友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莎達·伊斯蘭女士認為,全面深化改革將把中國自1979年以來開始的改革推向深入,標志著中國新的領導集體以中國人民的切身利益為重,制定出了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長期發展規劃。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艾爾伯博士稱,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展示出新一代領導人的決心與魄力,將再次釋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國夢的重要保證。比利時基督教工會聯合會國際部長斯汀·辛圖賓認為,中國政府在制定政策時主張“摸著石頭過河”,通過“摸石頭”不斷嘗試制定新的改革措施,值得歐盟在研究社會團體時學習;尤其是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以來,中國黨和政府加大了反腐力度,這被歐洲媒體視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步驟。還有一些代表談到,中國的改革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國內外環境,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成本,大家期待著中國改革成功,愿向中國借鑒有益的經驗。
理解與合作
歐亞國家的共同心聲
在活動中,大多數外方代表表達了深化對華了解,加強與中國全面合作的迫切愿望。一些代表認為,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這頭巨大的“睡獅”蘇醒過來,新一代領導集體及其推行的改革將給中國帶來新發展、新愿景,不但會對全球政治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將改變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世界的未來和發展方向。中國正在積極走向世界,歐亞各國從中國的發展中獲益,同時也需要加強對中國的了解與理解,防止“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錯誤觀點影響各國政府與民眾的對華認知。
不少代表談到,亞、歐國家許多人對中國認知不足,了解片面,甚至“充滿錯誤的信息”。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科拉女士稱,有人認為中國的崛起將導致歐洲的衰落,甚至威脅世界的安全與穩定。她認為,世界應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改革進程,把中國更多地當成合作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一些人談到,一些媒體和組織刻意渲染中歐之間的對抗與摩擦,比如貿易、環保、人權、武器禁運和知識產權等,誤導了公眾視線。其實,與中歐雙方巨大的貿易額與全面合作的利益相比,這些摩擦和矛盾“微不足道”,歐中合作始終是主流,對抗是非主流和次要的。今后,中歐雙方都要注意避免以偏概全,以非主流來否定主流,以保持中歐合作的正確方向。
歐亞各國加強對華合作的愿望,不僅僅表現在經濟領域,還包括社會治理、法制建設、勞工保護、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一位代表談到,合作是共同的,學習是相互的。中國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就是向外部世界學習的過程。中國的迅速發展震撼了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觀念”,歐洲也需要向中國學習,如中國宏觀調控的成功做法以及獨特的政治決策經驗,就值得希臘、意大利和其他國家學習。一位亞洲代表表示,中國提出的“一路一帶”概念,對于印度、孟加拉國、緬甸等國是一個重要機遇,將引領南亞各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今后亞洲各國更需建立與中國的互信,進一步提高相互依存度,使這一區域實現均衡發展。
大家普遍認識到,中歐應重視加強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長遠和戰略的角度追求“雙贏”、“多贏”局面。這類交流與合作既是深化了解與友誼的主要手段,也是發展和鞏固國家關系的重要基礎。德國代表稱,僅就教育而言,雖然中歐、中德教育合作不斷加強,但與中國和亞洲各國的合作相比仍然差距較大。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在韓國留學生就有6.2萬人,但在整個歐洲只有4.7萬人。2013年,中韓人員往來高達822萬人次,而中歐只有550萬人次。歐洲應從更為長遠的角度出發,為雙方文化、教育和民間交流與合作做出更大努力,不斷挖掘新的合作領域,從根本上鞏固和加強歐中關系。
信心與建議
期待中國更美好
多數外方代表在研討中,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的欣賞與信心,認為中國當前的發展模式符合中國國情,是確保中國穩定、快速發展的根本。相對于“華盛頓共識”,亞洲國家的代表對“北京共識”普遍表現出較大興趣。孟加拉政策對話中心執行主任拉赫曼教授認為,“北京共識”就是中國自己創造的獨特發展模式,其主要特點是根據自己的國情“走自己的路”,不接受外部力量的強制要求,值得孟加拉國學習。印度發展中國家研究和信息系統中心高級研究員阿格瓦爾拉博士對中國發展模式高度贊賞,對中國經濟總量在2020年左右超過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充滿信心。他說,中國非常善于向外部世界學習,取得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成就,許多做法務實而有效,大量的民眾從中受益,對印度未來發展和改革道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韓國國際經濟政策研究所副所長金玄重博士認為,中國正在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將很快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從一個經濟上的弱國變為強國。有代表表示,越來越多的人對中國抱有信心,全世界尤其是亞洲各國期待中國在社會發展與治理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使中國更具吸引力,成為亞洲各國的學習目標。
與此同時,外方代表也對我提出一些建議和意見。在地區安全問題上,德國經濟研究所所長艾爾伯博士表示,島嶼爭端、領海與領土爭端使亞洲正在發生軍備競賽,中日俄都在競相提高軍費開支,這必然影響經濟發展,希望中國恰當應對。亞洲有代表認為,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存在潛在的安全和利益沖突,令這些國家民眾普遍存在不安情緒。在環境保護問題上,中國仍存在“很大問題”,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將可能減緩中國經濟發展步伐。有人表示,一些國家想把環境破壞、國際談判失敗的責任推到中國身上,希望中國與國際社會加強合作,減少發展中的風險。在經濟發展方式上,中國的環境及自然資源成本過高,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過高,生產結構不甚合理,呈現出難以持續的特點。2010年起,中國使用了全球40%以上的能源。中國應加強對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加快推動歐洲技術轉讓,大力提高創新能力,逐漸摒棄“世界工廠”地位,早日成為“全球研發實驗室”。在創新社會治理上,中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貧富懸殊過大,社會保障制度有待健全,外匯儲備過大,普通民眾消費能力不足,應考慮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促進社會治理的發展進步。在對外政策上,一些代表認為中國對亞洲國家偶有“呵斥”和“教訓”現象,中國與亞洲各國應加強對話與溝通,共建互利共贏合作大局;中歐互信有待進一步加強,在一些重大和敏感問題上,需要從政府、政黨、智庫、媒體和民間等各個方面促進相互交流,增信釋疑。
6月18日下午,活動圓滿落下帷幕。外方代表普遍高度評價活動的意義和成果,表達了對今后繼續參加這一活動的熱切期待。我們通過舉辦這一活動也深深認識到,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新階段之時,基于“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這一宗旨,本著對話促理解、合作求共贏的精神,主動搭建一個高端、務實、知名的國際民間交流平臺,顯得日趨重要與緊迫。通過活動,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國家內外政策的闡釋,促進各國民眾對中國的深入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聽取國際社會的不同聲音,及時就中國的內外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而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為實現“中國夢”和促進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中國國際交流協會)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