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需要認真落實課程的育德功能。但是要確保課程育德功能的實現,需要一些基本條件,以下結合朝陽區的實踐我談兩點一孔之見。
關注德育課程形態,全面實現課程育德功能
我個人一直將德育分為直接德育、間接德育和“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三種形態。
所謂直接德育,指的是德育意圖明顯、師生雙方都知道存在所謂“德育”的課程形態。所謂間接德育,則是指直接目標是其他教學,但是仍然間接達成德育目標的課程形式。如一節物理課,如果物理學家的故事講完,教師號召學生學習這個物理學家的優良品德,雖是物理課,但仍然是直接德育(和思品課教學沒有兩樣)。若這個物理學家的故事只是演繹了某個科學命題的解決,則是純粹的物理課。而純粹的物理課,仍然會培育學生的科學思維、唯物主義世界觀等——這些間接完成德育任務的課程形態就是所謂間接德育。而所謂“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指的是物理學家故事的講法、物理命題的演繹方式等可能對學生人格產生的影響,如物理課的教學組織形式、師生互動方式對學生人格的影響等。
三種德育課程形態對于全面落實課程育德功能十分重要。因為,只要我們承認德育有這三種形態,我們就得承認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是“德育教師”這個客觀事實,自覺承擔德育的使命;我們就得打開工作思路,不再只是將眼睛盯在直接德育一種形態上面;我們得依據不同德育形態實際,揚長避短地進行德育活動的設計。
朝陽區教委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發《中華傳統文化》課程;為適應現代德育需求,開設《生命、生活、生態》《中小學禮儀常識》等課程;開展區情教育,創設了《朝陽》課程在直接德育課程建設上做出了難能可貴的努力。朝陽區構建學科育德體系,發掘課程內容中育德資源、引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著力創造和諧、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的做法,對于直接德育、間接德育及“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功能的實現都十分重要。
提升德育專業化水平,切實實現課程育德功能
德育實效不高一直是我國德育的難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國德育專業化程度較低。
所謂“德育專業化”是與經驗型德育相對的概念,即德育實踐、德育決策、德育研究等都應當尊重客觀規律,不能搞長官意志、主觀主義,也不能搞“摸石頭過河”的經驗主義。迄今為止,我國教師培育基本上忽視了教師的“德育專業”能力培育這一環節。教師在進入崗位之前,可能在學科教學方面接受過一些教育專業訓練,如從師范大學畢業的物理教師一般都學過物理教學法。但是他們卻基本沒有接受過有關德育的專業訓練,關于如何開展直接德育、間接德育和“隱性課程意義上的德育”等課題,基本是靠“摸石頭過河”的方式予以經驗解決。因此,提高德育實效,要切實落實課程的育德功能,可能必須從最基礎的建設——教師德育專業能力的自覺提升開始。
教師德育專業化,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艱巨任務,必須從教師準入、教師教育、教師管理等諸多宏觀政策的改革入手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但是這不等于說我們只能無限期等待中央政府有關部門的紅頭文件。區域教師德育專業化、校本教師德育專業化,無疑是一個操之在我的主動戰略。
朝陽區教委、教研中心近年采取課題引領的方式,積極開展學科育德教學途徑、方法的研究,開展“問心的道德”“道德兩難”教學方式等專項研究,總結出“身體力行,示范感染”“寓德于知,提高認識”“培養能力,塑造人格”等學科育德的基本方法。這一做法已經收到了某些提升有關教師德育專業能力的實際功效。可以期待的是,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加大教師德育專業化的自覺推進力度,相信,德育專業化水平的提升一定會帶來所有課程立德樹人效能的大幅度提升。
■ 編輯王雪莉江泓王宇華吳君 ■
專家簡介:檀傳寶,中國教育學會德育論學術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