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家庭暴力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團結。本文在分析產生家庭暴力原因的基礎上,闡述了家庭暴力對家庭乃至社會產生的負面影響,提出了防治家庭暴力一方面要不斷提高人們的自身素質,另一方面必須依靠法治。
關鍵詞:家庭暴力;家庭和諧;法治建設
中圖分類號:C91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207(2014)07-0067-04
收稿日期:2014-05-10
作者簡介:秦秀明(1965—),女,吉林洮南人,中共洮南市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法、行政法。
家庭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它手段,給其家庭成員的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后果的行為。家庭暴力的對象往往是家庭中的弱勢群體,即家庭中的婦女、兒童和老人。本文針對家庭中丈夫對妻子的暴力行為,圍繞家庭暴力的危害及成因,提出了家庭暴力的防治對策。
一、家庭暴力的現狀及其危害
(一)家庭暴力的現狀
家庭暴力是侵犯他人人身權利的違法行為,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身體暴力和精神暴力。身體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對妻子身體的攻擊行為;精神暴力是指行為人語言威脅、恐嚇、惡意誹謗、辱罵、漠不關心妻子,停止、敷衍或強行性生活等隱性暴力行為。目前在我國,家庭暴力已成為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據全國婦聯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2.7億個家庭中,約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其中受暴對象九成為婦女。中國法學會反家暴網絡理事會的抽樣調查顯示,家庭暴力在普通人群中的發生率為34.7%。另據統計,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婦聯組織每年接待和處理的來信來訪中,家庭暴力占了很大比例。如2012年,婦聯系統受理的婚姻家庭類問題為194476件,其中家庭暴力問題46114件,占23.7%,是2000年數量的一倍,暴力致死263件,比2002年上升了50.3%。2013年“三·八”婦女節,筆者參加了吉林省洮南市街道社區組織的一個家庭婦女維權座談會,與會近40%的婦女表露不同程度地遭受過丈夫的暴力行為。可見,家庭暴力在我國已不是個別現象。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
⒈家庭暴力違反了法律,侵害了婦女的人身權利。我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3條、第37條、第38條、第42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人身權利;婦女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婦女的生命健康權不受侵犯,婦女的名譽權、榮譽權不受侵犯。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也有類似的規定。丈夫對妻子實施家庭暴力違反了這些法律規定,嚴重侵害了法律賦予廣大婦女的人身權利,造成了妻子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根據湖南省婦聯的一次調查顯示:遭受家庭暴力的254名婦女中,165人鑒定為微傷,48人鑒定為輕傷,8名婦女慘遭殺害,6名婦女不堪凌辱而自殺身亡,8名孕婦因遭受毒打而導致流產。另據調查,2009年的湖北省,平均每天有一位婦女死在家庭暴力之下。
⒉破壞了家庭和諧,影響了社會的穩定。丈夫對妻子實施家庭暴力,傷害了夫妻感情,嚴重的會導致家庭破裂。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在2011年至2012年間的閱卷調查發現,涉及家庭暴力的離婚案件占不同基層法院受理全部離婚案件的比例最低為36%,最高達62%。這表明,家庭暴力已成為離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更為嚴重的是家庭暴力會引發刑事犯罪。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年至2012年審理的因家庭暴力而引發的12起殺人案件中,致死的達13人。在陜西省女子監獄,2010年因家庭暴力殺人的女性有171人,其中163件是殺夫案。2011年,黑龍江省一名超過60歲的女性舉起家中劈柴的斧子劈向了熟睡的丈夫,原因是丈夫多年的打罵與虐待。2011年3月,44歲的北京市公交車售票員在長期的家庭暴力之下,拿著一把水果刀搶劫出租車,原因是“進了監獄就能辦離婚”。家庭暴力不僅影響了夫妻雙方及子女的生活,也影響了鄰里的生活,進而影響到社會安定團結。
二、產生家庭暴力的原因
(一)道德建設滯后
⒈封建夫權思想的影響。我國古代禮、法規定:“夫為妻綱”、“夫者妻之天也”,要求婦女“三從”、“四德”,婦女不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夫妻關系是主從、尊卑關系。新中國成立后,婦女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還沒有完全實現男女平等,夫權思想還沒有從人們思想意識領域徹底根除。丈夫為了顯示自身的社會地位,就會對“不順從”自己的妻子實施家庭暴力。
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人越來越不安于現狀,試圖尋求新的刺激,特別是人口的大幅度自由流動,導致很多夫妻長期分離,給婚外情提供了可乘之機,而婚外情的結果往往會以家庭暴力的方式收場。同時,市場經濟也給了女性一次獨立的機會,她們面對丈夫的背叛開始抗爭,于是,夫妻間的抗衡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家庭暴力隨之產生。
⒊妻子不盡義務。妻子在家庭生活中,尊老愛小、勤儉持家,對丈夫工作支持、生活體貼是法律義務也是道德要求。但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很多妻子不孝敬公婆,對孩子的學習成長不聞不問,貪圖享受,把生活壓力都推給丈夫;有的還移情別戀,導致丈夫實施家庭暴力。
(二)法律運行機制欠缺
⒈預防和制止不到位。一是國家法律宣傳教育力度不夠。雖然我國已經開展了大規模的“六五”普法活動,但成果不顯著。很多人認為,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宣傳對象是婦女,男同志沒必要學。很多婦女雖然知道有保護自己權益的法律、法規,但不知具體內容,當自己受到非法侵害時不知怎樣保護自己的權益。二是調解部門相互推逶扯皮。《婚姻法》第43條規定:發生家庭暴力時,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并按治安管理法律規定予以處罰。《婦女權益保障法》對婦女權益應受保護的各方面都作了詳細規定,并規定了有責任保護的職能部門,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婦聯、工會共青團等。但由于有責任的部門太多,而具體執法部門又不明確,反倒形成了“許多部門都有權管,又都不愿管”的局面。
⒉立法不完善。盡管我國《刑法》、《婦女權益保障法》都規定了禁止用暴力虐待、殘害婦女,但都只是原則性的規定,可操作性不強,而程序法又將家庭暴力列為自訴案件(除了殺人和重傷害外)。從立法意圖上看,發生在家庭間暴力侵害行為要比在無親屬關系的人之間的侵害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要小很多,只要暴力行為沒有造成重傷或死亡,司法手段就不主動干預,不告不理(被社會容忍、法律默許的正常行為)。也正因如此,普通公民知道打傷外人是犯法的,不知打傷自己妻子也是犯法的,即使極少數“情節惡劣”、“后果嚴重”的人因此受到處罰,但由于其所受的刑罰不足以使其心理畏懼、放棄施暴。因此,現實中許多受害婦女不愿報案,即使報案,不久也會撤案。此外,對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處理程序和證據規則。在我國無論刑事自訴案件還是民事案件,都遵循“誰主張、誰舉證”原則。由于家庭暴力具有隱蔽性,受害人舉證負擔過重,施暴丈夫因此而逃脫了法律的制裁。目前,我國明確禁止家庭暴力的規定均散見于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個別條款中,而且大都屬于宣示性條款,沒有對家庭暴力進行明確的概念界定,缺乏可操作性。
⒊執法不力。司法機關及其在職人員依法定職權和程序處理家庭暴力過程中,不堅持“依法行使職權”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不嚴格按法律辦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依然存在。對施暴者沒能予以及時打擊,對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也未能充分保護。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下崗職工何某因丈夫張某對其實施暴力訴至法院請求判處離婚。2009年至2012年間的4次訴訟,均被法院以“夫妻感情尚未破裂”不應草率離婚為由判決不準離婚,最后處于無耐的何某自殺身亡。
三、防治家庭暴力的路徑選擇
(一)加強道德建設
道德是關于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善惡、美丑、正義與非正義、榮譽與恥辱等觀念、原則和標準的總和,是人類社會評價個人行為的基本尺度,是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行為規范的總和,它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來約束規范人的行為。個人品德優劣與其法律意識的健全與否密切相關,需要靠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就個體行為而言,是守法還是違法要靠道德觀念予以調控。公民的整體道德水平提高了,就會抑制違法犯罪心理的產生;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提高了,就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這樣,家庭暴力行為就會減少。
(二)加強法治建設
一是強化法制宣傳和社會輿論監督。法律宣傳是國家實施法律的一個重要環節,責任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有針對性地向守法主體宣傳有關維護婦女權益、反對家庭暴力的法律。目前國家正在開展以“法律進社區”、“法律進村屯”為載體的“六五”普法活動,涉及法律宣傳的部門要加大《婚姻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有關反對家庭暴力行為的宣傳。宣傳形式不能只拘泥于散發宣傳單、掛幾張橫幅,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如婦聯、社區、村委會可向調解的當事人及周圍鄰居宣傳。司法部門可在審理家庭暴力案件時(除涉及家庭個人隱私外)采取公開審理的方式。新聞部門對以上部門的工作應進行跟蹤報道,擴大宣傳和受教育面,從而提高全社會知法、懂法、守法意識,使暴力行為當事人畏于法律的震懾而在認識上去遵守法律規范,在心理態度上積極主動地去遵守法律。使受害婦女知道怎樣應對家庭暴力,如必要的正當防衛和維權訴訟。二是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充分發揮防范作用。調節民事糾紛是憲法和相關法律法規賦予的職責。我國《婚姻法》第43條明確規定:家庭暴力發生時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調解。社區、村委會要加大勸阻、調解力度,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弄清家庭暴力產生的原因,積極化解夫妻間的矛盾。三是婦聯與法律援助工作部門應做好銜接工作。兩個部門間要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婦聯在接待咨詢援助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要求政府法律援助部門提供幫助,在調解涉及家庭暴力案件時也可以邀請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的人員參加,以提高調解水平。政府法律援助部門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指派律師為婦聯組織提供法律顧問。四是完善立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法律規范是防治家庭暴力的根本保障,針對家庭暴力立法比較分散、規定較為原則的弊端,立法部門應制定專門的反家庭暴力法。在制定時應重點突出解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第一,明確家庭暴力的概念,細化家庭暴力的定義,具體確定何為“情節惡劣”、“一定程度”,使法律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增加具體的罪名、處罰種類,提高施暴成本,抑制施暴者施暴心理,對其真正起到教育、震撼作用。第三,明確司法機關、社會團體的責任和責任追究制度,嚴防部門間推逶扯皮、不作為現象發生。第四,明確家庭暴力案件在證據方面的特殊要求,如允許受害人私自錄制家庭暴力視聽資料作為證據使用,受害人親屬及利害關系人的證言若真實即可采信等。這樣既符合家庭暴力案件自身的特點,又充分體現了法律關懷弱者、保障人權的特點。五是改進司法措施。完善的司法比完善的立法更為重要。司法人員要認真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嚴格執法,真正做到不辦關系案、人情案,“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六是強化公民法律監督。 公民法律監督是指公民對各種法律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監視、約束、檢查、督促的法律機制。就家庭暴力而言,公民監督還十分薄弱。因此,應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增強公民監督意識。公民監督可使監督客體怯于家庭暴力;可以防止司法人員貪臟枉法、不依法打擊家庭暴力行為;可以防止涉及家庭暴力的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基層組織互相推逶扯皮。第二,司法機關要主動接受公民的監督。對合理合法的家庭暴力舉報要依職查實、依法公開處理,激發廣大公民履行監督權利的積極性。第三,國家應為公民監督提供人身保障。讓人們敢于監督,不能使實行監督的公民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威脅。
【參考文獻】
[1]魏定仁.憲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劉凱湘.民法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3]羅豪才.人民法院案例與評注民事一卷:婚姻家庭[M].人民法制出版社,2006.
[4]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楊立新.人身權法判例與學說[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6]王有佳.家庭暴力透視:現代化城市生活的一顆毒瘤[N].人民日報,2013-04-03.
[7]陳麗平.立法對家庭暴力說不[N].法制日報,2005-08-05.
(責任編輯:王秀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