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行杭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提出“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的戰略理念,對我國的科技教育事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意在培養學生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變身復合型人才,并為社會與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推動作用。就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而言,體育在近年來得到了廣泛的重視與改進,且為了迎合社會發展的相關需求,體育教學提出了分項教學這一新型模式。
【關鍵詞】分項教學;體育教學;素質教育;排球教學
前言:分項教學可以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激發,使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得到一定的保護,并使學生的鍛煉效果得到一定的提高。分項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身體素質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并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從而在對學校體育工作開展起到直接推動的同時,也能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1.分項教學的相關介紹
分項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傳統教學的一些缺陷進行相關的改革工作,即通過打破傳統體育教學的觀念,向多維教學的觀念進行轉變,并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分項教學在實施的過程中,主要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授課的內容與范圍進行合理的選擇,并且保證了設題的多樣性,確保學生能夠了解自身的興趣與特長,從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舉例來說,學校可以依據學生興趣、場地、師資等,開設多個項目班,例如健美操班、籃球班、排球班、羽毛球班等。
2.分析排球分項教學實踐
2.1排球分項教學存在問題
(1)教學方法相對陳舊
排球分項教學旨在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選擇相應的授課內容與目標,使學生能夠充分適應并主動進行學習。然而,目前的排球教學仍受到各類內外因素的制約,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單純的講解示范與糾錯練習等。教學方法的陳舊使得學生仍舊處于被動接受,即機械模仿與重復教師強調的一些動作和方法,并不能主動去學習排球知識與技能。
(2)教學內容的競技化
就目前來說,在排球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往往偏重學生動作與技術的精確度,對學生心理特征、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因素存在一定的忽略,使得教師灌輸的知識可能很多,而學生真正掌握的卻很少。舉例來說,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排球的時候,基本上都是讓學生練習發球或者墊球,并未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排球運動的樂趣。這主要是因為教師仍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并未完全理解分項教學的意義,而想要實現完全的轉變仍需一段時間。
(3)教學評價的單一化
排球教學的目標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發展以及大眾健身,而排球教學的評價仍舊沿用的傳統體系,使得學校的排球教學發展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礙。排球技能多取決于學生先天能力與身體素質,并不與學生的努力與否直接掛鉤,例如一些學生因身材較胖的原因,就算盡其最大的努力也不一定會使其成績有所提高,而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會使其自信心受到一定的傷害,從而出現消極怠惰的問題。
2.2排球分項教學注意要點
(1)明確教學目標
為了使排球分項教學得到有效的實施,學校與教師需要充分理解其教學目標是健身性而非培訓性,即排球教學不是為了培養優秀的運動員,而是為了使學生的情操得到一定的培養與陶冶,使其充分理解體育精神。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時刻明確這一要點,且教學內容與方法均要迎合這一目標。
(2)改進教學方法
為了使排球分項教學得到有效的實施,學校與教師均不能按照專業運動員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個體差異進行合理有效的引導,從而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積極學習與互幫互學。另外,教師也要對學生給予適當的鼓勵與鞭策。教學方法的靈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充分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與價值,從而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此外,還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排球運動中包含的合作、成功、挫折、尊重、競爭等意義,使其社會交往性得到一定的增強,實現學生間的互幫互助與共同發展。
(3)提升教學能力
為了使排球分項教學得到有效的實施,學校必須嚴格要求排球教師進行不斷的學習與培訓,使其教學能力保持在較高的水準,并確保在授課的時間內進行規范、標準的示范,且教師必須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應用一定的現代化教育手段,使自身的教學視野得到充分的開拓。學生在排球分項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而教師則需要不斷完善自身,以便有效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學習。
3.結語
排球分項教學指的是學校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的普及并使學生能夠對多項運動有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按照自身的條件與興趣愛好等因素進行選擇,從而開設各項運動的專項班。就排球專項班而言,其教學內容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規范、系統的排球知識講解與指導,從而使學生對排球技能作充分的掌握,并實現術業有專攻。然而,分項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體育教學模式,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持續進行改善。
【參考文獻】
[1]林群.排球分項教學的實踐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36):237.
[2]黃少勇.體育分項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新課程導學,2012,(4):73.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中學)